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從此刻開始幸福》。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在面對愛情、友情和工作等重大人生課題時,我們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擁有不怕失敗的勇氣,主動面對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
那麼,在本節中我們來聊一聊關於“生老病死”的人生終極課題。

衰老不是失敗,而是新的開始
對每個人來說,衰老是必將到來的事情,只是什麼時候感覺自己變老,這是因人而異的。
有的人可能突然發現,自己爬樓梯時開始喘息,意識到體力大不如前,不得不承不承認自己真的年紀大了。
有的人可能在某天照鏡子時,看到臉上越來越明顯的皺紋,開始為無法避免的歲月痕跡而傷感。
也有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的牙齒鬆動、視力減退,日常生活中的挑戰越來越多,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去維持相對正常的生活。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變老時,自我評價往往會下降,甚至可能因此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為了對抗這種變化,許多人會嘗試各種各樣方法來延緩衰老的到來。
比如,有的人拒絕承認自己變老,倔強地維持年輕時的生活方式,好像一旦向衰老示弱,自己就失敗了。有的人則沉迷醫美,甚至冒著風險,追求各種逆齡科技,只為留住青春。
然而,這種抗拒真的能讓我們遠離衰老嗎?還是讓我們更加焦慮呢?
阿德勒認為,我們害怕的並不是衰老本身,而是衰老帶來的變化。
從生理上來說,衰老會讓我們失去曾經的活力,對生活的掌控感變弱;從心理上來說,我們需要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
身強力壯的時候,我們是家庭中承擔責任的人,總是被依靠、被信服;在工作中,我們能夠勇往直前,迎接挑戰。
可是,隨著體力和精力的衰退,無論是在家庭還是職場中,我們都不得不退居二線,到了退休之後,我們就更是處於“邊緣地帶”了。
一些老年人在退休後,往往會經歷深刻的失落感,他們覺得自己不再重要,也不再被需要,在社會中失去了歸屬感和價值感。
有些人可能還會因此改變自己,要麼變得極為慈祥,無條件滿足家人的需求,要麼變得十分嚴格,總是用批評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脾氣也越來越差。而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其實是一種迷茫和恐懼感。
阿德勒認為,比起用外在的方式對抗衰老,或是用消極的方式拒絕衰老,更好的處理辦法是學會接納它,並以智慧和從容迎接生命的新階段。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記錄了蘇格拉底與一位老人的對話。這位老人雖然年事已高,卻依舊活得認真、充實,在他看來,帶來不幸的並非衰老,而是人的性格。
如果一個人保持明智、謙遜和知足,衰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對於那些性格不完善的人來說,無論處於青春時期還是老年狀態,人生總是充滿痛苦。
也就是說,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沒有形成完整的人格,無法處理自己的人生課題,一旦衰老來臨,自身的應對能力減弱,所有的問題都會浮出水面,生活就會更加痛苦。我們只是將那些問題,錯誤歸因於衰老罷了。
所以,無論我們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可以調整自己的態度,以更加從容的姿態面對問題。
如果我們尚且年輕,就有大把的時光來完善自己的人格,培養明智的心態。這樣,即使未來衰老來臨,我們也能夠自信地應對。
如果我們已經走到老年,也不必擔憂和抗拒。我們可以學會接受它,並在其中找到新的樂趣。
在老年時,我們不再需要承擔工作的責任,也就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創造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去追求年輕時的愛好,比如寫作、繪畫等等;我們也可以去與老友相聚、在社群跳舞,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
總之,當我們不再執著於留住逝去的時光,而是學會欣賞每個階段的美好,才能真正優雅地老去。


生病告訴我們的事情
與緩慢的衰老不同,疾病常常突如其來,打破我們的平靜。
在健康的時候,我們不太關注身體,偶爾有個小病小痛,也很難引起重視。
直到生病影響到正常生活,我們才會猛然醒悟,正視身體發出的那些被忽略的訊號。
作者岸見一郎講了他自己的經歷。
在心肌梗發病前,他時常覺得走路費勁、血壓偏高,晚上還經常失眠。但是,他以為這只是因為自己壓力過大、運動不足,沒有引起重視,直到病發後,他在鬼門關走了一圈,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他開始用心關注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節奏,拋棄不好的生活習慣,把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所以,疾病帶來的,可能並不僅僅是痛苦,也是不容忽視的警示。正是在病痛中,我們真正認識到健康的價值,開始採取積極的行動,保護自己的身體。
同時,疾病還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從而反思生命的本質。
在日常生活中,起床睡覺、吃飯喝水、上班下班,都有著相對固定的節奏。重複這樣的生活,會讓我們陷入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
我們幻想著,等到繁瑣的事情處理完了,等到經濟狀況穩定了,我們就能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因此,我們習慣性地拖延,把想做的事情都放在未來。
然而,疾病的到來,往往會提醒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這時候,我們終於明白,真正的對自己負責,不是把希望寄託在將來,而是珍惜當下的時光。
岸見一郎的母親,就陷入過這樣的誤區。她嚮往到處旅遊,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風景,但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她很少出去旅遊,總是說等孩子們長大了再去。
然而,孩子們長大後,她卻患上了腦梗塞,49歲就去世了,而她的願望最終也沒能實現。
母親的經歷,深深觸動了岸見一郎,影響了他對人生的看法。
作為心理諮詢師,他經常提醒患者:不要拖延,不要辜負生命的每一刻。
對每個人來說,在死亡來臨之前,我們總有機會,去做那些想做的事,去看那些想看的地方,去過那些想過的生活,去體驗那些繁花似錦的人生。


與對疾病帶來的擔憂不同,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似乎刻在人類的基因裡。自古以來,不同文化都在嘗試理解、對抗甚至超越死亡。
在中國上古時期的神話中,死亡並不意味著終結,而是一種變形和延續。
比如在“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中,炎帝的女兒女娃在東海溺水而死,化為一隻名為精衛的小鳥,叼著石子和樹枝,日復一日地填塞著大海,為了報復大海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而在“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中,巨人夸父追逐太陽時渴死於路途中,倒地後手杖化作桃林,將他的勇氣延續了下去。
這些神話展現了一種超越死亡的願望,即使肉體消亡,精神卻仍然能以某種方式存在著。
類似的信念也出現在古希臘的神話中。在他們的觀念裡,死去的靈魂不滅,歸屬於神界或冥界,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永恆。比如,英雄赫拉克勒斯在完成十二項偉業後,死去並升入奧林匹斯山,成為了大力神。
在文明的起源階段,人們或許難以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但即使以想象的方式解釋死亡,也包含著對其堅定而頑強的否定。
到了現代社會,我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醫療技術發達,壽命也大幅度延長。但是,我們依然沒有擺脫對死亡的恐懼。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到來的死亡,常常讓我們無法安心。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
“在各種壞事中最可怕的是死亡,但其實它和我們毫不相干。 因為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死亡還沒有來臨;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換句話說,死亡既不會折磨活著的人,也不能困擾死去的人。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需要對死亡過分恐懼,而應該將精力放在怎麼活在當下。我們認真度過的每一天,都自有其價值。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死亡並不意味著真正的消失。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的確,在或長或短的生命中,我們會做許多的事情,與許多人建立起深厚的聯絡,當我們死去後,曾經付出的愛和創造的價值,都會留下痕跡。
因此,真誠地活著,為自己追求夢想,為他人創造價值,我們的生命就會意義非凡。
死亡提醒我們,人生有限,而正是這種有限,讓我們更加懂得如何真正地活著。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裡。下一節我們將會說到書中最為本質的話題:幸福的要義到底是什麼?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