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臟引發的疾病,它在全球範圍內影響了近5%的人口。這種病毒不僅會對肝細胞造成長期損害,還是肝癌的主要誘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全球有超過2.5億人患有慢性HBV感染,而該病毒每年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使其成為僅次於艾滋病的全球第二大致命感染病。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解開一個謎題:HBV是如何在肝細胞中建立感染的?如今,由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團隊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發現了一個HBV的潛在弱點,並利用一種名為CBL137的化合物成功阻斷了HBV感染肝細胞的能力。
這一成果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結果已於2025年2月20日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nucleosome switch primes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該研究的核心是HBV的一個關鍵基因——X基因。這個基因編碼一種名為X蛋白的物質,它對病毒在宿主細胞中建立感染和表達自身基因至關重要。然而,X基因本身也存在一個關鍵問題:它需要一種特殊的DNA-組蛋白複合物——核小體,來啟動其功能。
核小體通常被認為是基因表達的“剎車”,但在HBV感染中,它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研究發現,核小體的存在對於HBV基因的轉錄和X蛋白的生成是必需的。這一發現打破了傳統觀念,即核小體總是抑制基因表達的假設。
基於這一發現,研究團隊測試了多種已知會影響染色質結構的小分子化合物,最終發現CBL137能夠有效阻斷X蛋白的生成。這種化合物在極低濃度下就能發揮作用,且僅對HBV產生影響,而不傷害人體細胞。這表明CBL137具有高度的特異性,能夠精準地攻擊病毒而不損害宿主細胞。

這一發現不僅為理解HBV感染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還為開發新的抗HBV藥物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如果進一步研究能夠證實其安全性和有效性,CBL137有望成為治療慢性HBV感染的潛在方法,甚至可能實現治癒乙肝的目標。
此外,研究團隊還指出,CBL137可能對其他病毒(如皰疹病毒和乳頭瘤病毒)也具有潛在的治療價值,因為這些病毒的DNA同樣會與宿主組蛋白形成染色質結構。下一步,研究團隊計劃在動物模型中進一步驗證CBL137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推動其向臨床應用邁進。
儘管乙肝疫苗在預防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對於已經感染HBV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因母嬰傳播而感染的患者,目前的治療手段仍存在侷限性。現有治療方法雖然可以抑制病毒複製,但無法完全清除感染細胞中的病毒,導致病毒在肝臟中持續存在並維持慢性感染。因此,CBL137的發現無疑是乙肝治療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參考資料:
Nicholas A. Prescott et al, A nucleosome switch primes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Cell (2025). DOI: 10.1016/j.cell.2025.01.033.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