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被免,城市不能成為書記的風水局

最近河北三河市出名了。
三河市屬於縣級市,屬於廊坊市管轄,挨著北京的通州。著名的燕郊,就位於三河境內。
最近,三河市的街頭,招牌全都換了顏色,紅的、藍的、黑的不見了,紅色招牌的“蜜雪冰城”都被迫綠化,甚至連紅十字都變成了綠十字。天子腳下,敢搞這麼一齣,也著實膽大。
據人民網訊息,三河市相關部門提供的一份《相關問題說明》顯示,3月以來,三河市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提升,重點對存在安全隱患、破損嚴重、掉色明顯等影響市容市貌的牌匾進行最佳化調整,已摸排應調整牌匾3126塊,整改1820塊。《說明》還提到,紅、藍色在視覺效果上過於突出,與街道景觀色彩不易協調,與夜景亮化燈光不易搭配。
你看,這理由,冠冕堂皇。壞人在做壞事找藉口方面,從來讓人挑不出刺。
4月15日,廊坊市調查組終於介入,把三河市委的“主要負責人”免了職。通報裡說,“對侵害群眾利益、破壞營商環境的行為零容忍,堅決維護經營主體和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仔細研究了一下字眼,沒提對商戶的賠償問題。這就有意思了。政府強行要商戶花幾千塊換招牌,現在說暫停了,那這冤枉錢誰來給報銷?
要不是有人把蜜雪冰城“變綠”的照片發到網上,這事還真未必鬧得起來。這張照片一傳開,全國網友一看,這地方官夠任性啊,於是關注爆棚,媒體介入,最終驚動上級。否則,不少商家估計還得乖乖花錢換“國際範”招牌。
可啥叫“國際範”?誰來定義?媒體報道里,當地有人說,這是書記的意思,因為紅色讓人“亢奮”,所以不準用。這邏輯你聽懂了嗎?我反正是沒懂。但根據我對某些官員的瞭解,這事背後十有八九有風水先生的指點。
從風水的角度看,所謂“三河”,在五行裡屬水,三河疊加,有些風水師會認為“水太旺”。而紅色屬火、水克火,就被視作不吉利,藍色黑色又本身屬水,可能被看成“水上加水”,有壓制、破運之意。如果再遇上某位書記“命裡忌水”,風水師一句“紅藍黑不宜”,他很可能就信了個十成十,於是,全城就得跟著調色。幸好他權力還不夠大,否則說不定能把三河改成三和。
美化城市當然沒問題,但美化不是換顏色,不是一刀切,更不是拍腦袋看風水。城市是大家的,不是某個書記的風水局。你屬木,是不是全城都得刷綠?你忌火,是不是所有紅底招牌都得給你讓路?
不少官員私下都很迷信風水,官媒對此有很多揭露和報道。

十八大後的第一位落馬省部級官員李春城,在成都一重大投資專案接連出現不利突發事件後,當時身為成都市委書記的他安排道士作法驅邪。在修建成都市新天府廣場時,李春城否定設計方案改用太極八卦圖,只因為“太極方案能給他帶來好運勢”。

還有揭陽原市委書記陳弘平,動用公款為自己修建陰宅“風水陵墓”,還將風水術引入城市規劃建設中。在中心城區交通要道上,矗立著一座宏偉的城樓,9根約10米高、直徑超過1米的大柱呈弧形環立,一塊碩大的泰山巨石放置在廣場前,樓前還有一座約10米高的方鼎。這9根柱子、一個大鼎和一塊泰山石,寓意“一言九鼎泰山不倒”,光買下這塊石頭從泰山運到揭陽,就花了幾千萬元。
再比如泰安原市委書記胡建學,為了“補命裡缺橋”,強行改國道走向,在水庫上修橋,被群眾戲稱“逮胡橋”。
河南盧氏原縣委書記杜保乾更離譜,下令將國道、省道及縣鄉公路兩側的居民房宅及公房全部刷成紅色,連廁所、豬圈都不例外。由於時間緊,命令硬,全城氧化鐵紅脫銷。原來,杜保乾到盧氏任職後,從三門峽進入盧氏的第一個鄉是杜關鄉。他心裡忐忑不安,便特意去找“大師”算了一卦。“大師”指點他用紅色去克這個“關”字,便可逢凶化吉。
以上這些看起來匪夷所思的決策,背後往往都是書記一句話拍板,下面的人一層層執行。
為什麼?因為書記是當地的“定海神針”,是真正說一不二的那個人。別看班子裡還有市長、常委、分管領導,真要說到這種“覆蓋全城、改天換地”的操作,只有一把手能拍板,別人根本不敢,也沒那個資源和權力。只有一把手,才能一竿子插到底。
這也反映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地方治理結構中,書記權力過大、缺乏制衡,一旦腦子發熱,整個城市就得跟著冒煙。拆橋名、改地名、統一門頭,什麼資料支撐、什麼群眾調研、什麼程式公示,全都靠感覺。你要是提意見,說不定就給你扣個“尋釁滋事”帽子。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看似荒誕的政策,在那些地方能被迅速推行、毫無抵抗地落地生根。不是政策好,而是權力太集中,沒人敢說不。而當“風水”、“喜好”、“我覺得”成了政策源頭,那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也只能跟著一起起落沉浮。
回頭再看三河這事,官方通報裡一句“對主要負責人免職處理”,連個名字都不敢寫,遮遮掩掩的,怕啥呢?都上熱搜了,全國人民都在看,還裝神秘,是怕傷面子,還是想著風頭一過,再安排個合理調動?這位官員強行換招牌、大搞一言堂的時候,可沒見他對商戶這麼客氣。
現在全國多少人辛苦找工作,一個崗位幾百人競爭。反倒是這些胡作非為、不講邏輯的官員,佔著坑不幹事,出了事也只“處理”一下,悄悄換個地方繼續折騰。這種人,就應該把他一擼到底,再無東山再起可能,把機會留給真正想幹事、能幹事的人。中國缺很多東西,但是最不缺的,就是這些官員。
其實輿論更該藉著這次事件,去問一問,誰來約束地方一把手?一個人能不能就憑自己好惡,折騰整個城市?制度上有沒有什麼辦法,防止下一個“換招牌書記”?
誰說了算、怎麼說了算,必須講規則、有監督。國家提倡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沒問題。但集中力量不是集中權力,更不是集中任性。別總想著怎麼統一、怎麼整齊劃一,真要為老百姓著想,就多花點心思在怎麼“少折騰”上。
看看杭州,為什麼能冒出“六小龍”這樣的企業?靠的不是統一門頭、刷牆貼瓷磚,而是因為當地政府真的有服務精神,市領導甘當店小二,主動幫企業解難題、搭橋樑。你去辦個企業登記、跑個專案審批,不是你求人,而是政府的人先來找你,“看你這事有啥卡殼沒有,要不要幫你協調一下”。這才是真正為當地經濟服務的做法,也正因如此,杭州才成了創業者口中的創業福地。而不是搞個啥學院風、國際範,把商戶整得焦頭爛額,藉此損公肥私,不定背後撈了多少錢。
你看看江浙滬粵這些真正發達的地方,有哪個市長書記成天琢磨換門頭統一配色?為啥人家不這麼幹?因為人家知道,真正的營商環境,不是靠整齊劃一做出來的,而是靠“容錯、包容、不折騰”養出來的。
三河招牌這事,不只是一個城市的笑話,它其實是很多地方治理頑疾的縮影。如果你也對這些社會現象背後的邏輯感興趣,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一起聊聊我們看見的中國、看不見的權力,以及怎樣才能少一點瞎折騰、多一點常識。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