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CC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五一假期期間的時候,朋友圈裡的家長熱鬧非凡。
有吐槽機票價格飆升,“搶票堪比春運”的;有曬高鐵票、酒店預訂截圖的;還有一邊抱怨,一邊樂此不疲規劃行程的。
他們做滿了規劃,從城市到鄉村,從山川到湖海,帶著孩子在各大景點間奔波,拍照、打卡,彷彿旅行就是教育的代名詞。
但隨之而來的是,網路上出現了另一種隱憂:
有些孩子看似見多識廣,卻在旅途中變得浮躁;
有些孩子對風景麻木,對文化無感;
甚至有些家庭為了追求“詩和遠方”過度消費,榨乾了錢包。
於是,他們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邊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熱忱推薦;
另一邊是,“建議普通家庭,不要帶孩子去旅行”的冷靜反思。
誰對?誰又錯?
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看完這篇,或許你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01
帶孩子去旅行
逼“瘋”一群家長
今年春節,同事請假帶兒子去了一趟歐洲行,回來卻沒有想象中開心。
同事說:
一趟花了近40000元,小半年的積蓄沒了。
本來想讓孩子感受一下異域文化,沒想到整個旅途十分糟糕。
先是飛機上,因為時差和不適應高空環境,孩子哭鬧不止,惹得其他乘客紛紛側目,同事頗感尷尬;
到了目的地後,剛開始孩子還挺有興致,沒幾分鐘,就想回酒店玩平板電腦,在地上撒潑打滾;
終於熬到了晚上,卻找不到一家能進去的餐廳,原因無它:“媽媽,我不吃這個,我不想吃那個。”
連續幾天,小孩不適應外面的飯菜,挑食、拒食,導致同事每天花大量精力去尋找適合他口味的餐廳。
同事回來後,大倒苦水。
我都懷疑這一趟值不值了,小半年的積蓄沒了,旅途還各種不順,再也不想帶孩子去旅行了!
類似這樣的情況,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在景區,經常能看到家長神色匆匆,領著孩子找廁所,或是擔心孩子在景區走丟,追著孩子跑;
爬山時,也總看到一些家長邁著沉重的步伐、喘著粗氣,揹著不想走路的孩子;
還有一類,旅途中孩子水土不服,突然生病,只能打道回府,整個旅行計劃全泡湯。
聽過一位旅行博主吐槽:
旅遊就是換個地方帶孩子,比上班還累。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旅途中,總會遇到各種突發情況:
或是天氣突變,行程安排被打亂;
或是孩子不配合,導致原本期待的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目的難以達成;
再或者,預定的酒店住宿環境差,和心理預期相差甚遠……
結果本該是休息的節假日,不僅沒有恢復元氣,還落得個舟車勞頓。
原以為帶孩子出行可以多見世面,卻因孩子的不配合而意興闌珊。
最終啊,旅行歸來你發現:
孩子水土不服、大人疲憊不堪,假期也變得支離破碎。
02
重要的不是旅行
是高質量的休息和陪伴
知乎上曾有個話題:“帶孩子四處旅行有意義嗎?”
一個回答說:
旅行的重點不是目的地在哪,也不在於孩子看過多少風景,見識多少名勝古蹟。重要的是這個過程,父母是否給到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以及孩子在旅途中有沒有感受到真正的輕鬆。
給大家講一個帆書君的親身經歷。
有一年,我帶女兒去北京玩,提前做足了攻略,花了很多錢購買旅行裝備。
想著既可以讓孩子去看看祖國首都,也可以讓孩子感受下名校氛圍。
一路上,我還化身導遊,盡職盡責地給女兒科普當地歷史文化知識,希望女兒能增長見識,激發她對中華文明的熱愛。
但整個旅途下來,女兒卻顯得興致缺缺。
我不明所以,直到又一次期末考試後,我再次給女兒提議:這次放假後,想去哪裡旅遊?我們去放鬆下。
沒想到女兒抬了抬眼皮,意興闌珊地說:
“媽媽,我哪也不想去。
對我而言,比起出門旅遊,不如待在家裡看書和聽歌,更放鬆也更快樂。”
雖然扎心,但這就是真相:
很多時候,高配版的假期可能只是大人的“一廂情願”和“自我感動”。
我們以為孩子需要去“見世面”,卻沒有真正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他們真正想要一個怎麼樣的假期。
這兩年,我們聽到很多關於“高配過假期”或“低配過假期”的觀點。
但正如一位心理諮詢師曾說過的:
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帶娃旅遊”只是一次簡單的消費行為。
主打陪伴和快樂,能不能“見世面”,壓根不是重點。
一位來自成都的媽媽說過:
不用考慮有沒有意義,也不在乎高配低配,經濟允許範圍內,安排全家都輕鬆的旅行。我不需要做家務,隊友不需要開車趕路,一家其樂融融,就是最好的旅途。
另一位湖北的網友@棉花糖也說:
去哪裡不重要,開心最重要。去年放假我們一家沒有去西安,而是去了市區的植物園。沒有喧鬧,也沒有人擠人,和孩子一起手拉手慢慢走在林間小道,全家都特別開心。
還有一位來自上海的@小雨分享:
原本計劃國慶帶孩子去雲南玩,但和孩子溝通時,發現他對出行的長時間車程有些抗拒,而且對陌生環境也有點焦慮。於是我們決定不帶他去旅行。和老公利用假期來了一場期待已久的二人之旅,去了杭州西湖周邊的小眾古鎮。
很認同一句話:
旅行的意義,不是“記住”風景,而是在旅行中,擁有豐富的體驗、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無論是否帶娃旅行,都應該少一點功利心、少一點套路。
不必糾結有沒有完成預設的行程和計劃,也不用想著能讓孩子積累多少作文素材;
而是記錄當下每一刻的心情,體驗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共同創造一份獨屬於和孩子的美好回憶。
03
沒考慮好這4點
不要盲目帶娃旅行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家長會有疑問,那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呢?
我覺得先把這4點想清楚,最為妥當。
第一,率先考慮經濟實力。
看過一個段子:
有人月薪三千,卻堅持要給孩子買近萬的手機;
有人節衣縮食,也要分期給孩子購入一個名牌手錶;
有人明明手頭錢不夠,卻願意花掉大半年的存款,給孩子報一個研學遊。
殊不知,聰明的家庭,在養孩子這件事上,都是量力而行。
尤其是出門旅遊,最忌諱“一拍腦門”下決定:
既要考慮家庭的財力,避免債臺高築;
也要認清家庭的需求,切勿盲目跟風旅行。
第二,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一廂情願地做決定。
曾有教育專家表示,如果帶孩子旅行,孩子就是主體,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比如想去哪裡玩?想吃什麼?想看什麼?
有沒有什麼特別想做的事,或者有沒有什麼不願意做的事?
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決策目的地,旅途才會更溫馨順利。
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決策能力。
第三,不要陷入旅遊鄙視鏈,舒服最重要。
育兒圈有個著名的“旅遊鄙視鏈”:
一等假期,是帶孩子去英美名校研學,感受國際風土人情;
二等假期,是帶孩子感受國內山川綠水,打卡各種名勝古蹟,網紅景點;
三等假期,是給孩子安排周邊遊,在家讀書寫字。
但帆書君想告訴大家: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特別是在旅遊這件事上,記得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
旅行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是目的地。
如果想去感受大自然,無論是大草原的遼闊,還是山間的清幽,或者鄉下村落的質樸,都能遠離城市的喧囂,呼吸新鮮空氣,感受萬物復甦的生機;
如果想去體驗文化,無論是城市大小、國內國外,只要用心品嚐美食、瞭解文化、與人交流,就能讓孩子拓展視野,豐富內心。
第四,不要過度安排行程,為了旅遊而旅遊。
前兩天,在高鐵上的聽到一段有意思的對話。
寶貝,旅行也結束了,這次你都記住什麼了呀?什麼都沒記住,真無聊……你不是看了大海嗎?還餵了海鷗,去了博物館,看了八大關……怎麼能說什麼都沒記住呢?哦,我記得酒店房間密碼是“123456”。什麼?我辛辛苦苦請假帶你跑遍八個景點,你就記住這個!媽,您一天拖我趕八個地方,到處人山人海,腳都麻了,哪有空看啊。
頓時,高鐵車廂裡安靜下來,只剩這位母親對著行程單發呆。
聽過一句話:“把旅行變成打卡任務,就沒必要帶孩子去了。”
如果真的想讓旅途變得輕鬆愉快,每天行程安排儘量不多於3個,每天在外面的遊玩時間儘量不超過8小時。
把腳步慢下來,多看一看沿途的風景,多嘗一嘗不一樣的美食。
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感受到這趟旅行的美妙。
04
寫在最後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曾說過一個觀點:
和孩子一起出遊,是你能給予他們的最珍貴的禮物,也是創造最美好時刻的機會。
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
所以,帶娃出遊時,請跳出功利化思維的桎梏,不再想著“旅行的意義”。
放平心態,放下焦慮,不慌不忙。
或許你會發現:當你帶著“鬆弛感”趕路時,神經不再時刻繃緊時,能收穫更多的暢快,假期也能擁有更多值得銘記的時刻。
點個「在看」,與所有朋友共勉。
-END-
作者:CC。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在“十點讀書”後臺回覆“轉載”。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