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病生存的中年人

嘮叨些負能量,慎入。
我大概是連著兩次車禍對開車有點PTSD了。
一開始沒意識到。車子出事後保險公司給租了輛車,我特意選了吉普,因為一直喜歡開大車,而大車裡只有吉普我沒開過。
結果從車行到家十分鐘的路程開了一後背的汗,怎麼開都覺得不對勁,儼然生手上路,好像腦子裡那個開車的弦莫名就不好用了。
當時以為是不適應,跟有剩說這個吉普好難開啊,想回車行換個小車。
有剩試了試,說覺得跟SUV沒什麼兩樣,懶得回去折騰,便讓我開他的車,他開吉普。
結果發現開小車也很緊張。本以為過段時間就好了,卻沒想到這個精神緊繃的狀態隨著時間推移愈來愈嚴重。到現在每次左拐都會心跳加速,甚至有時眼看著目的地就在左手邊,我還是寧可右拐兜老大一個圈子。
更要命的是我自己開車緊張,坐別人的車更緊張。有剩開車時我會在旁邊不停地嘮叨,也不是啥有建設性的提醒,就是看見啥喊啥,看見紅燈了喊紅燈紅燈,看見stop sign了喊stop sign stop sign,左拐時我驚呼來小心小心,右拐時我嘮叨慢點慢點。。。
自己也知道這樣很討厭,所以嘮叨完了總帶著一連串道歉,說對不起我不說了我真煩人你別理我。。。但同時會在有剩下一個加速時我身子向後緊貼椅背,還要驚出個雙下巴。
。。。寫到這裡都覺得自己實在實在太煩人了。
有剩倒是好脾氣,也不惱,只是安慰我說大概這段時間事情太多導致有些焦慮應激了,讓我能少上路就少上路,儘量減少跟開車有關的刺激。
我猜他是怕再這麼發展下去,老婆遲早有一天會開著開著車突然像個受驚抓狂的猴子一樣從車窗裡竄出去。
朋友也很擔心,說你要不要看看心理醫生,感覺你這狀態還是挺嚴重的。
我:嗯。。。再說吧。
我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沒啥排斥避諱的,之所以拖著不想看醫生,主要是感覺這個行業良莠不齊,找個好的心理醫生太難了。
很多很多年前,洋相幼兒園得意小學那會兒吧,我曾經看過一次心理醫生。那次其實並沒有什麼情緒上的特別不適,是檢查視力時偶然發現眼壓過高,查來查去醫生說你這個應該是精神壓力過大導致的。
我說我沒覺得我很有壓力啊。
醫生委婉表示你自己覺不覺得不重要,身體症狀已經表現出來了。
嗤之以鼻地從診所出來,正好放學時間,接娃回家的路上,洋相非要跟姐姐拉手,得意嫌他手髒不肯跟他拉手,洋相妥協說那我扯你的袖子,得意說袖子也會髒不要你碰我的袖子。
我在嘗試了共情講理勸說各種育兒標準方法無效之後,先吼洋相手那麼髒就不要跟別人拉手,再吼得意就讓弟弟扯個袖子有什麼的。
於是車後座安靜了一分鐘,就在我張口要誇他倆很乖時,洋相這個大聰明用口水擦了手,再次試圖去拉姐姐的手,車內噪音瞬間達到頂峰,得意叫得像個汽笛哭訴弟弟摸了她的袖子摸了她的兜,現在整件衣服都是臭的,洋相委屈大哭說手都用口水洗乾淨了咋還不能拉手。。。
等我終於載著兩個大哭的娃到了家,腦袋嗡嗡地抓著洋相兩隻臭乎乎的手把他從車上拎下來,同時氣急敗壞地安慰要把衣服扔了的得意“好啦那是口水又不是屎!”,滿心就一個想法:我精神壓力是挺大的。
很多人在見心理醫生時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希望透過這個療程達到一個什麼效果。
當年第一次看心理醫生前填寫問卷時,這個問題我沒答,因為我也不知道想要達到什麼效果,總不好跟人說我希望心理醫生能幫我降低眼壓,免得年紀輕輕就青光眼。
但不管啥效果,肯定是希望遇到一個至少溝通順暢的醫生。
可惜就連這麼卑微的願望都沒實現。
整個談話不記得多長時間了,主要是我在講,講生活中所有讓我覺得有壓力的事情。不是那種終於找到發洩出口的很盡興的訴說式的講,而是幹講,有種為打破沉默而不得不講的講,從心情到口舌都講得無比干巴。
每次覺得自己講的已經夠多了,可以歇一會兒了,這個醫生就問:And how does
that make you feel?
我只好絞盡腦汁地分析我當時是啥感受,也不好問她,分析我的感受難道不是你的工作嗎?我要是準確知道我在每一個事件過程中自己的所有感受,要你幹嘛?我在家坐在馬桶上自言自語就好了,還省了老多錢。
就這樣掙扎著講啊講啊,每次停下來,都會被她追問:And how does that
make you feel?
只能再次努力嘮叨努力自我剖析。
全程有種生產隊的驢被人攆著跑的感覺。
作為一個心理學門外漢,我不知道正常情況下,第一次跟心理醫生見面應該是什麼樣的,但我覺得如果整個聊天過程讓人覺得精疲力竭,甚至有種再次跟倆娃在車上尖叫掰扯了半天腦袋嗡嗡眼壓升高的感覺,那麼這個溝通肯定是不大成功的。
可醫生顯然聊得很是意猶未盡,結束時把她那句問了幾十遍的問題換個形式再次問我:現在你感覺怎麼樣?
我也不好說有種很想把口水吐手上然後蹭你袖子上的感覺,只能禮貌地說有點累。
她很喜歡這個回答,點頭稱讚,說那就對了。
我等了一會兒,以為她會解釋為啥跟她聊完感覺很累是件很對的事,但她沒解釋,不知道是不是收費時間到了,再說話就是另外的價錢了。
於是往她袖子上蹭口水的想法愈發強烈了。
那次跟醫生談了一次之後我沒再去,透過自我調整(主要就是罵孩子罵老公遇事不憋著)眼壓也慢慢降了下來。所以這次發現開車有心理障礙之後,我一開始也是想自己慢慢調整的,上下班選擇車少安靜的小路,而且多對自己說些鼓勵的話,上車時大聲加油“沒問題!你可以的!” 下車時鼓掌自誇“果然沒出事!又活過一天!”
第二點聽上去有點二,但其實這已經是我在網上查到的最低調的方法了,按說我還應該在車裡貼上各種元氣滿滿的小紙條,比如“加油哦!又是美好的一天!”,再比如“Yeah!你最棒了!”
我沒貼,倒不是怕丟臉,而是怕萬一再出個事被警察攔下來,那滿車的小紙條會愈發讓人懷疑我的精神狀態。
然後前兩天,在網上查到了一款特別便宜的網路醫生,就是你透過影片跟他開個會,談一談你的情況,對方覺得符合標準,就給開藥。價格比平時看醫生要便宜很多,更不要說還少了許多廢話。(合法的,但拜託不要問我是啥網站,萬一看出事了我不想擔責任)
思來想去覺得吃藥雖然比貼小紙條副作用大,可是它看著不那麼神經病,於是約了一個。
對方是個印度醫生,總共聊了不到半小時吧,沒有心理醫生慣常的那些廢話和過場,事實上這人全程都在懟我,我說一句他懟一句。
我說我可能是車禍導致的焦慮症,他打斷說你咋知道?
我說我開車緊張啊。
他說開車緊張可以有很多原因,你不要隨便給自己診斷。
我說我沒診斷,我這不是找醫生來了嗎?
他說這就對了,不要隨便診斷。
我說那你覺得我這是咋了?
他說你是有些焦慮症傾向。
。。。不是,你覺得咱倆說的有啥不一樣嗎?
但不管怎樣,成功拿到緩解焦慮的小藍藥藥了,這簡直是我這次感恩節最感恩的一件事。
對症不對症的,先吃段時間試試吧,如果吃了藥開車還緊張。。。那我就在車裡貼滿各種小紙條鼓勵自己:加油!你可以的!
宣告:本文只是講述個人經歷和感受,不代表美國醫療現狀,也無意詆譭心理醫學行業。作者保留隨意刪留言和拉黑的權利,並拒絕給出合理解釋。

車禍的糟心集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