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A股似乎擺脫了一潭死水,開始出現久違的區域性賺錢效應。
於是,很多人又開始各種找理由。
最多的無非是這幾條:
1)銀行終於跌了,一鯨落,萬物生。
2)人民幣匯率升破7.1,中國經濟基本面改善。
3)中國央行買債,開啟中國版QE,大利好。
這幾個問題,今天我先說後面兩個。銀行的問題,後面找時間再說。
首先是匯率問題。
把美元指數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圖拿來對比一下,結論一目瞭然。
本輪人民幣升值,完全是美元指數走軟的映象和對映,跟內部的情況關係不大。
如果不信,請測算一下8月初開始至今,美元指數下跌的百分比。再測算一下,CNY八月初至今的升值百分比,評論區告訴大家答案。

人民幣升值,對我們來說,整體是好事。但也不要搞不清驅動,瞎興奮。
升值的好處,是對貨幣政策的掣肘變小,“以我為主”的政策,可以更加放開手腳。
而不是反過來說什麼,我們的預期已經明顯改善,驅動了匯率的升值。
這是兩碼事,至少目前,內部因素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第二個問題,是被誤解得最多的,說中國開啟了QE.
昨天央行公告4000億公開市場操作業務以來,很多人都胡說八道,興奮得雲漲停了。
為什麼說是胡說八道?
很簡單,QE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是不是央行擴表。
央行透過直接下場,購入相關資產(比如fed購買美債和兩房的債券),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結果是,市場錢多了,央行的表也擴了。
反過來看昨天中國央行的買債行為。
如果你能稍微哪怕花十分鐘時間,去看看財政部,央行相關的公告細節,就不至於犯如此低階的錯誤。
這次央行買入的債,是續作。

看到名字了嗎,叫24續作特別國債,續作啊同志們!
如果對此類續作不熟悉,麻辣粉(MLF)的續作你還不熟悉嘛!
續作的意思,就是原來的到期了,給你展期,繼續滾動。
續作的意思,就是總量不增不減,維持不變。
因此,央行的這筆交易,有幾個不變:
財政的角度,債務總額不變。
交易商的角度,資產負債表不變。
人民銀行的角度,資產負債表不變。
流動性的角度,總量不變。
因此,這本來是一個很中性常規的操作,怎麼就變成了不少人口中的中國式QE了呢?
是不是QE就看一點,看央行有沒有大規模買資產撒錢進而實現明顯的擴表
。
多說一句,在我們這裡,要搞QE是很難的。
至少利率都還沒調到零吧
至少中央層面,還沒直接給老百姓發錢吧
至少理論層面,我們還是要忍受高質量轉型的陣痛期吧
不用動不動就yy歐美日那一套,我們要的
中國式現代化
。
那自然,我們的貨幣政策,也必須與中國式高質量發展相匹配。
資產價格跌久了,大家人心思漲,非常理解。
但是,站在領導的角度,天天想著搞QE,也不合適。
畢竟,這錢搞出來就可能是洪水猛獸。
放水容易,收水難。請神容易,送神難。
產能過剩還不夠嗎?
房地產行業出清了嗎?
水出來去哪裡?去老百姓的菜籃子裡?
物價一旦失控,控不住通脹,這鍋誰來背?
說到背鍋,有些鍋可以背,但有些鍋是背不起的。
背不起的鍋,想想你會怎麼做?
*銀行的“落”,能不能帶來持續的其他的“升”,這個話題下次聊,記得關注。
請點選上方名片,關注本公眾號。由於微信系統改版,關注後請點選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與“置頂”,以獲得最及時的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