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灣媽看世界(ID:greatbaymom)

自重返白宮以來,特朗普政府瘋狂削減藤校經費。
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頂尖高校紛紛“挨刀”。
由於經費驟減,不少大學的實驗室被迫縮減預算、暫停專案,教師招聘凍結,碩博招生計劃按下暫停鍵。
美國學術界一片譁然。
《金融時報》3月31日發文指出:特朗普時代,美國學者正在流亡。

前段時間,耶魯大學哲學教授Jason Stanley表示,在哥倫比亞大學屈從於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要求之後,他決定前往加拿大尋求新的學術機會。
另兩位歷史學家Timothy Snyder與妻子Marci Shore也在今年初離開耶魯,加入多倫多大學。
目前尚未受到特朗普影響的佐治亞大學,其管理學教授Tim Quigley在特朗普上任不久後,也接受了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工作邀請。

《Nature》雜誌在3月27日釋出的一項對1600多位科學家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約1200人)表示正在考慮離開美國。

其實,這場風暴早已不止停留在預算表或學術自由層面。
3月下旬,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知名計算機安全專家、教授王曉峰被FBI突襲搜查並逮捕,引發國際學界震驚。
王曉峰自2004年加入印第安納大學以來,主持了累計近2300萬美元的聯邦科研專案,堪稱領域領軍人物。

3月14日,他的郵箱被學校封禁,並被強制“行政休假”。隨後,校方徹底刪除了他與妻子的所有官方資訊,包括網頁、郵箱和職位記錄。
3月28日上午8點,FBI突擊搜查了王曉峰及其妻子在布盧明頓與卡梅爾的住宅。
當日,學校正式宣佈將其解僱。而截至目前,政府與校方均未說明具體原因。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中國行動計劃”死灰復燃的訊號。
最近這兩個月,在種種不確定性和壓力下,越來越多華人學者選擇“撤退”,迴歸中國。
據統計,僅過去一年,就有至少17位頂尖科學家回國任教,他們多數來自數學與物理領域。
這些海歸學者加入的機構,除了清華、北大、浙大、中科大等傳統頂尖學府,還包括近年來新成立的研究機構和院校。

對美國高校而言,這是雙重打擊:科研經費被砍,教授紛紛離開,學術體系的人才基礎正在鬆動。
失去了優秀研究者、失去了資金保障,美國在全球科研界的影響力未來必將受到挑戰。
正如《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封面上那句意味深長的標題所言:
MAKE CHINA GREAT AGAIN,特朗普讓中國再次偉大!


時代變了,大家都在問:留美到底還是不是好的選擇?
過去十多年,中國家庭之所以熱衷於將孩子送往美國讀本科,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名校光環”+“科研資源”的雙重吸引。
藤校、TOP10、STEM強校,只要能考進去,未來不管是留美還是回國,都有鉅額回報。
所以,中產以上的家庭願意投入成本和精力,讓孩子爬藤。
但如今,美國頂尖高校科研經費縮減,教授集體出走、實驗室停擺、研究專案中斷,這一邏輯正悄然崩塌。
對中國本科生而言,影響尤其深遠。
因為本科教育其實更多依賴於一個國家的整體學術氛圍、教授穩定性以及課程設定的前瞻性。
哈佛大學校長曾提到,博士生數量減少,本科課程設定將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基礎課程和通識課程可能面臨縮減甚至取消。
哈佛大學哲學系主任尼克爾表示,由於招聘凍結,師資隊伍縮減,很多小型課程、通識課和一年級研討班可能面臨被砍的風險。

如果教授走了,實驗課取消了,研究機會少了,大學生活的體驗感和含金量就會受到直接打擊。
尤其是那些渴望進入實驗室、提早接觸科研、參與專案的中國學生,將面臨無處發揮的尷尬處境。
而且隨著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移民政策的收緊、簽證難度的提高,再加上經濟放緩、科研縮水,就連留美工作和深造也不再穩妥。
所以,中國家庭送孩子留學的“底層邏輯”必須要改變了——不再是盯著排名看,而是要看得更深:
-
學校的財力是否足夠雄厚,可以扛得住資金被砍?
-
學校的教授是否穩固、課程設定有沒有受到政治影響?
-
學術自由是否還能維持,學生是否有正常成長環境?
這些問題,將比“是不是藤校”更關鍵。

與此同時,全球高等教育的重心正在重新分佈。
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澳洲的高校正憑藉教育穩定性、簽證友好度、移民通道,對中國留學生來說也是另一個選擇。
留學,不再是“去哪兒都值”,而是要“去哪裡最適合我們的孩子”。
名校光環逐漸褪色,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個國家、這所大學,是否能在未來五年、十年,成為孩子發展的平臺,而不是風險放大器。
時代變了,路徑也該變了。
留學的終點,從來不是排名,而是能否找到一個適合成長和發展的地方,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對此問題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授權轉載自“灣媽看世界”,大灣區最優質的教育號,精英家長都在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