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第四場球后,丨州已經變成了空格州,然後第五場對陣的是南京隊。
積分榜目前的倒數第一打正數第一,空格州隊輸定了,也沒人覺得空格州能贏。

空格州踢南京這戰毫無懸念的輸了,五連敗,不僅輸了還輸了個0:4,已經淨輸11球,踢了五場連進一球都做不到。
但輸給南京0:4之後,空格州隊的的筆畫反而奇蹟般的恢復了,常州隊聲望暴漲,網友隊常州隊的評價從調侃變成了讚揚。
論戰績,常州隊比國足還要差得多,但已經沒人把常州隊和國足進行類比了。
因為常州隊打南京這次展示出的精神,已經碾壓了國足。
常州戰南京當日,暴雨傾盆,環境惡劣,常州隊員在水平明顯在自己之上的南京隊面前並沒有因為覺得自己輸定了而放棄拼命。
不是放棄比賽,是不放棄拼命,到最後一秒都沒放棄。
從頭拼命到尾,全場捨命逼搶進攻,常州隊用盡一切努力去嘗試把球踢進南京隊的球門。
賽程到了第89分鐘,常州隊頭球破門,但因越位被判無效。
此時距離比賽結束只剩下1分鐘了,比分已經是0:4落後,毫無任何勝利的可能性,好不容易進的頭球也被判無效。

但常州隊一點都沒有氣餒,繼續組織進攻,而且是瘋狂進攻。
在停補時階段,常州隊球員在體力透支下完成一次關鍵射門,球擊中門柱彈回,被南京門將抱住,這是全場最接近破門的瞬間之一,距離進球僅毫釐之差。
停補時階很短,又拼出來了一次射門這很難了,結果差一點點又失敗了,這下徹底沒戲了吧,還不回家洗洗睡?
但常州球員依然在瘋狂進攻,終場哨響前仍狂奔40米逼搶南京後衛,在比賽結束的最後1秒仍然不放棄射門努力。
在比賽的第72分鐘,常州隊推射空門被南京後衛門線解圍,教練在大雨磅礴下抱頭跪地,雨水混合淚水的一幕,令全場觀眾動容。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
整場比賽常州隊都嚴重落後,但常州隊的戰意反而越輸越強,全場觀眾對常州隊助威吶喊的聲音反而越高。
到了後期雙方體力都接近耗盡的階段,看到常州隊依然在頑強的突進,只要常州隊把球帶過了半場,全場都會沸騰,聽得人雞皮疙瘩都出來了。
拼完命之後,常州隊還是輸了,而且是一球沒進的輸,連進對手一球的願望都無法達成。
而在之前的比賽中,其實常州隊也是場場拼命,比如對陣無錫隊時,門將陳良膝蓋撞柱流血仍拒絕下場,老隊長抽筋後爬行2米用頭頂球解圍等等,類似場景不勝列舉。只是這次打南京隊時大雨磅礴,環境最惡劣,實力差距也達到了最大,更把不屈的精氣神給凸顯出來了而已。
常州隊越拼命,越顯得自己實力差,確實是實力差南京隊太多了。
但這大雨磅礴的一戰打完,實力墊底的常州隊風評驟然逆轉。
不是因為人們認可了常州隊的實力,而是因為認可的常州隊的精神。
在精神層面,他們合格了,無人可以指責的那種合格。
中國文化評價一件事,並不完全是以成敗論英雄,對過程和氣節也非常看重。
論治國實力之差,崇禎和趙構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差,但崇禎主動殉國之後,歷史風評和趙構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還有諸葛亮,北伐七次,七戰七敗,因為蜀國實力明顯不如魏國,諸葛亮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但輸家諸葛亮的歷史風評就顯著高於贏家司馬懿。
常州確實輸了球,但沒有輸人,球員是不是在努力踢球,不是以結果論的,球迷是看得出來的。
對足球來說,榮譽比輸贏更重要。
為什麼國足被那麼多人罵,不是因為國足的戰績比常州隊還差,不是因為國足的水平實力還不如常州隊,而是因為國足的球員沒有榮譽感,甚至對贏球沒有慾望。
比如說國足踢印尼,0-1落後,到86分鐘換人的時候,剩下的4分鐘就徹底喪失了戰意,球員直接在場上散步,沒有任何去爭取奇蹟的想法,和這次常州隊拼命到最後一秒形成了鮮明對比。
還有更過分的,國足名場面,對手都帶球衝到自家球門了,就因為慢了一步就直接放棄了,不追了。
注意看,紅衣服的是防守方,球門是紅衣服那一方的。

就這樣的比賽,有啥好看的?
你實力不濟輸了,球迷沒意見的,嘟囔兩句也就過去了。就算給了不成果,但凡能給球迷一個態度,誰會喊rnm退錢啊?!
常州隊員輸球后眼睛裡的無奈和對壓力,盡顯他們對榮譽的渴望,對自己家鄉的那份責任感,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真誠,你知道他們是真想贏的,可以確認他們已經盡全力了。

而現在的國足球員,拿著天價高薪,輸了就輸了,居然連個態度都懶得給球迷了,這就太離譜了。

我們可以允許國足失敗,但不能容忍國足沒有鬥志。
都是輸,常州隊輸的還更慘一點,但好評一片,和國足完全相反。
因為常州是站著輸的,骨頭是硬的,國足是跪著輸的,骨頭是軟的。
90年代的國足不是這樣的,那時候的水平和成績雖然也不是世界一流,但比現在強多了。
但水平和成績不是重點,而是90年代的國足是存在國足精神的,是不被球迷罵的,每次國足出戰都是萬眾歡呼。
90年代的國足由各省體工隊組成,球風以高強度身體對抗和硬朗拼搶著稱。
1992年亞洲盃對陣韓國時,國足球員多次飛身封堵射門,甚至出現頭部碰撞流血後簡單包紮繼續比賽的場景。
1997年大連金州體育場,對國足拼搶受傷的球員,球迷高唱“血染的風采”進行致敬。
那時候的國足,風評比現在好多了,就算輸球也就是如今常州隊的待遇,一半調侃一半致敬,但斷無痛罵和反感。
但你看看如今的國足踢的都是啥玩意,技戰法高低不好說,但戰果那可是輸個沒完沒了,排名連跌20年,一年比一年差,而且毫無精氣神,毫無榮譽感,人們甚至震驚的發現,在一個球員身上居然找不到對贏球的渴望。
你罵國足球員,他們還挺委屈。
要是過度拼搶受傷了怎麼辦?要是受了傷,職業生涯銳減,收入銳減,誰給補償?
踢球贏了最好,但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可以持續保持上場踢球的能力,這樣自己才能有工資可以持續拿。
所以點到即止,絕不拼命。
如果不站在道德高地,僅從個人利益的角度,那國足球員的這種做法甚至無可指責,就算是你是上,一開始願意拼命,如果身邊的同事為了贏球過度拼搶而傷了腿,最後黯然退役,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一年的薪水再也沒了,你的想法和做法也會變的。
可以理解每個球員的個體利益和想法,但如果每個球員都這麼想這麼做,那這不是活脫脫的國民黨軍隊麼?
每支軍隊都只想著保全實力,打仗贏了最好,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部隊絕對不能受到重大損失,否則哪怕戰爭贏了,自己的高官厚祿也沒了,還不如光速撤退把仗打輸了呢。
一旦碰到精誠團結,敢打敢戰敢犧牲的對手,只要對面稍微有點機槍和大炮,這樣的軍隊就算你給配齊了全套美械裝備也會輸的一敗塗地。
技戰術高沒有用,人人惜身,誰都不願拼命,那就沒法打仗。
國足改制學習的是歐洲制度,但歐洲用那一套是因為苗子多,競爭激烈啊。
大羅梅西C羅也知道受傷會大大影響收入,但他們不願意拼命那自然會有人願意拼命,自己的位置就保不住了,權衡利弊後的利益最大化選擇就是拼命,贏球第一。
到中國之後這個制度就變質了,青訓沒有實現完全的市場競爭化,採用半計劃經濟體制,導致選拔不上來人才,苗子太少,競爭不激烈。
就算球員個個惜身,就算被人罵的狗血噴頭,你也沒有選擇,必須用他,因為沒有競爭。
當年的國民黨軍隊也是一樣,缺乏競爭沒有選擇,就算知道手底下的那幾個人貪生怕死不中用,你也沒得選,只能用他們。
學歐洲的制度只學了一半,引入了金錢激勵但沒有引入激烈的市場競爭,那自然就本土異化了,成了腐朽的軍閥部隊,每支部隊的第一訴求就是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能不能打贏戰爭那都是其次。
但常州隊這次明知必輸還要反覆拼命,讓中國球迷看到了久違的足球精神。
明知必輸,甚至會死,也要衝鋒,這樣的精神在常州隊身上覆現了。

一支軍隊只要具備這樣的精神,那就是早晚會勝利的,即便一時輸了也只會贏得尊敬,甚至是對手的尊敬,絕不會有人嘲笑。
只要足球精神在中國復活了,那中國足球的未來就是有希望的,而不像現在是看不到任何未來的永恆黑暗沉淪。
青訓可以慢慢搞,技戰術可以慢慢提升,只要足球精神在那這些都是可以慢慢提升的,而且會得到球迷的精神支援和物質支援,從而迅速成長。
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含義是截然不同的。
一支軍隊只要具備榮譽感,那無論被打散多少次都還可以重建,補充兵員後又是一支強軍。
只要失去了榮譽感,那這支軍隊就永恆而徹底的全軍覆沒了。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