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個備受關注的新聞——成都27歲女子家門口遇害案。
兇手是同小區一位35歲女子,患有精神分裂症,與受害者素不相識,也沒有任何交集。
受害者母親只有一個訴求,判處兇手死刑,兇手因精神疾病,其違法行為被評定為部分刑事責任能力,很有可能減輕處罰。
事發後,兇手父母寫給受害者母親的道歉信毫無誠意,“你的女兒失去了生命,我的女兒失去了自由”。
政府找到搬出小區的兇手父母時,他們抱怨“因為這件事我連夜從家裡跑出來,我現在還要每天晚上花一兩百住賓館”。
兇手父母的自私、冷血,無疑對受害者家屬造成了二次傷害。
隨著公眾對精神病犯罪事件關注多起來,近期類似案子也浮出水面。
21年中南財大副教授在家屬院,突遭精神病人襲擊頭部死亡案;今年3月,廣東某村一精神分裂患者闖入鄰居家中,將祖孫三人殘忍殺害案,這類案子對受害者來說簡直飛來橫禍。
他們都處在公認的安全地帶——門口、家屬院、家中,突然被精神病人闖入,無差別殺害,怎麼不令人驚駭。
當我們開始討論精神病是不是免死金牌時,說明大眾已經意識到我們進入了不得不與精神病患者長期共存的時代,與他們同搭一趟地鐵,同乘一輛電梯,同進一座商場。
這也是飄今天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2》的原因,如何接住、處置這些精神病犯罪者,臺劇比我們先拍出來了。
6年過去了,《與惡》系列關注的議題必定會變。
如果說第一季聚焦一場無差別殺人案背後不同個體的聲音,那麼第二季則把重心放在——誰縱容了精神病無差別殺人?以及受害者家屬如何救贖自身?
《與惡2》前兩集,披露了兩起精神病患者無差別殺人案。
案件一:
胡姓男子蓄意點燃一輛電動車,火勢蔓延至附近居民樓,造成5死12傷的慘劇。
本劇男主角精神科醫生馬亦森(周渝民 飾)正是此慘劇的受害者家屬,其妻子和7歲兒子都葬身於火海。
檢察官認為胡姓嫌犯形同無差別殺人,手段殘忍,至今無悔意,依縱火殺人罪起訴,求處死刑。
而嫌犯辯護律師則要申請精神鑑定,被質疑是要幫殺人犯脫罪。
案件二:
一精神分裂中年男子羅自強,發病時刺死好心法警,一審被判無罪,民眾譁然。
其妻子陳又茗(謝欣穎 飾)崩潰後失蹤,留下無家可歸的一兒一女。
-最後悔就是跟你們爸爸結婚,把你們生下來
-是我們逼你生的嗎,有病去看醫生啦
生在這樣的家庭,兩個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救助,將來很有可能會受精神疾病折磨,或者走上犯罪道路。
故事以這個家懸而未決的節點作為切口,帶出兩個經歷過相似童年的參照樣本,以昭示心理引導對小孩人生的影響——
一個是簡齊蕙。
小時候目睹瘋爸挾持媽媽,兩人跟弟弟一起出了車禍,長大後的她一直在接受精神治療,交往男友都不超過三個月。
這樣的悲劇也在開頭的縱火案嫌犯胡冠駿身上發生過(後文會細講)。
所以隨著劇集過半,我們能更清晰知道——
雖然開頭就是一起高能的犯罪案,但此劇重心顯然並不在犯罪本身,而在滋生、培育精神疾病以及犯罪背後的家庭與社會。
故事設定在清雲縣的五組家庭裡,看圖就知道他們彼此的關係有多複雜。
比如第一個案子的受害者家屬馬亦森,好感過第二個案子的嫌疑犯家屬陳又茗。
當年因為好基友母親高張玉敏(楊貴媚 飾)的陷害,陳又茗被簡家性侵,後來陳又茗逃離、改名、嫁人,兩人才不了了之。
一共12集,前4集才把人物關係理順。到了第6集,好傢伙,直接將劇集掀向第一個高潮。
原來馬亦森的妻子牛荷,曾是當初無論如何都沒有放棄過胡冠駿(縱火案兇手)的少年調查官。
馬亦森當年也是胡冠駿的精神醫生,他和牛荷因胡冠駿而相識相愛。
胡冠駿這個患有多動症的問題少年,如何被信奉優績主義的家庭逼瘋,走向反社會道路的?
胡冠駿的家庭是個典型父權制家庭,爸爸在外賺錢養家,其餘諸事不管,媽媽唯一的工作是輔導教育孩子,以及消化常被老公、婆婆無端指責的負面情緒。
胡冠駿小時候被查出了患有多動症,症狀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發展遲緩等,冠駿媽媽聽從醫生的建議,給冠駿吃藥治療,及時干預。
然而婆婆指責她“什麼AD過動,根本就是你不會教”,還怪罪她把孩子送到孃家給教壞了。
冠駿爸爸也並未站在媽媽這邊,覺得“什麼多動症,那都是藥廠的陰謀,他們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
胡冠駿錯過了治療黃金期,也成了被父母拒之門外,任憑他害怕難過得拍打玻璃也無濟於事的優績主義教育下的“失敗品”。
長大後的胡冠駿,變成了一個控制不住自己情緒,衝動易怒,偷東西,打架,對抗世界的“超雄”國中少年。
牛荷和馬亦森是他人生中唯二願意伸出手,試圖拉住他,防止他墜入深淵的人。
她和胡冠駿一樣從小患有多動症,幸運的是,她遇到了鼓勵她打籃球消耗多餘精力的老師,並且在被父親認為是“殘次品”、進過少管所的情況下,母親沒有放棄她,一直陪伴她,她才長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所以牛荷在胡冠駿要被父親送進少管所之時,用自己親身經歷,極力勸說冠駿父親,讓冠駿留在學校,繼續讀書。
得知胡冠駿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他心中的“優秀”,父親很挫敗。
馬亦森試圖讓冠駿父親明白,不是冠駿天生不受教,你們有沒想過是不是從小遭遇的挫折影響了自尊心,他才會用攻擊和逃避的方式去生存,以此來讓父母看見。
父親的固執,也是奶奶教育的結果,他成功了便以為他的孩子也可以透過努力獲得成功,尤其在成績優異的冠駿哥哥對比下,更加印證了胡冠駿不受教就是不努力。
因為只要歸咎為不努力,那就不是家長的錯,就代表還可以改變。
嚴酷的正在於此,如果牛荷、馬亦森,甚至冠駿爸爸從來沒有努力過,胡冠駿變壞,也許沒那麼可惜。
就在牛荷搞定法官、學校、老師、冠駿父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可以讓冠駿呆在一個正常學習成長的環境,冠駿接受治療情緒也漸趨穩定,在大家以為一切向好發展時,冠駿還是滑向了深淵,那是觸目驚心的。
父親在用他以為的方式愛他,從以前的喪偶式育兒,變得每天陪兒子睡覺,監督他上網看漫畫,接送兒子上學。
父親打呼,冠駿睡不著,父親以為他不睡覺就是為了偷看漫畫,他解釋了100遍也沒人信(多動症本身有睡覺障礙)。
第二次,冠駿被女同學家長投訴性騷擾,實際是一場誤會,但父親沒有聽冠駿解釋,在被女生家長羞辱後,對冠駿滿是失望和不耐煩:
牛荷第二次被叫來就是這樣的場景,胡冠駿因搶銀樓被警車帶走,父親蹲在牆邊欲哭無淚。
原來胡冠駿被冤枉是變態後,就逆反地故意變態給別人看,在家裡喝醉酒,脫個精光,把阿姨都氣走了,父親讓他走,他就出去搶銀樓……
此刻,也多少可以理解冠駿父親的絕望,我教過,我努力過,可為什麼那麼難教,“我要把標準放得多低,他才能夠長大”。
一個原本可以被治癒的小孩,最後走上犯罪道路,還連帶燒死了從來沒有放棄他,認為他不是天生壞種,試圖救他於水火的恩人牛荷?
爸爸嗎?爸爸也是被優績主義教育長大的,他根本不懂如何愛,如何教育孩子。
媽媽嗎?媽媽處在一個只會責怪她不會教,從未被理解過的環境,不瘋才怪。
社會嗎?牛荷和馬亦森作為社會公益人士,都試圖救過他。
一個無法像正常小孩長大的人,父母、家庭、社會卻都要求他像一個正常人一樣長大,這本身就是悖論。
很少人有能力且願意走進他人內心,何況走進一個精神病患的內心,然後再去理解、關愛他們的異常,難上加難。
以上,不是在替精神病殺人說話,犯罪確實需要制裁,哪怕兇手被判死刑。
只是,一句“天生壞種,無藥可救,該被關進去一輩子”就算了嗎?
“嚴刑峻法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歷史呈現出‘刑事案件上升-嚴打-案件反彈’的迴圈”。
“未成年犯罪往往不只是個體的過錯,更可能裹挾著家庭、學校、社會的多重責任。甚至很多時候懲罰孩子不如問責家長。”
透過《與惡2》,你能輕易發現,胡冠駿的家庭問題非常嚴重,學校、社會給予的理解和幫助也有限,而家庭觀念往往還是有毒社會理念的縮影。
今年有部叫《混沌少年時》的網飛熱劇,被英國要求在全英所有中學播放。
劇集裡,一個13歲乖乖仔少年,因何刺死自己的同班女同學?
殺人動機看似簡單:凱蒂的裸照在學校瘋傳,她成為同學們嘲笑的物件,傑米趁機約她出去,被凱蒂拒絕,並在社交網路上公開攻擊了他,憤怒之下,傑米找凱蒂理論,最終刺死了她。
許多青少年深受網紅安德魯·泰特的言論影響,信奉所謂“二八法則”,即80%的女性會被20%有錢有魅力的精英男性吸引,剩下80%的男性則被劃分到了incel(非自願單身)行列。
他們將自身困境歸咎於女性慕強與社會不公,這種強烈受害者心態極容易引發厭女與暴力行為。
可見,這類涉及廣泛的社會問題,根本不是簡單殺死一個兇手可以解決的。
《與惡2》有良善的發心,它試圖給出療救和希望,每個問題少年都有一個沒有墮入深淵的對照組。
陳又茗無家可歸的孩子,遊走在犯罪邊緣,差點被警察扣壓之時,老師齊蕙救了他,後來被舅舅帶到失去妻兒的馬亦森那裡……你能想到他們會上演怎樣的救贖故事。
《無盡的盡頭》任素汐飾演的女主林之桃,兒時被劉琳飾演的檢察官帶出暴力的童年,並教她用筆掌握自身命運,長大後當上檢察官的林之桃也把一個個孩子帶出罪惡的淵藪……
我更傾向於相信,一個有溫度的社會能更大限度從根源上掐滅惡意的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