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董小姐很有聲量,在股東會上嘲笑小米汽車起火,說格力的電公交車跑了十幾年從未有火災事故,結果被網民提醒格力進入電動車領域才幾年。而前年三亞機場附近幾十輛格力鈦新能源客車起火事件也被人拿出來說事。
更讓網上吵作一團的,是在會上說什麼絕不用海歸派,裡面可能有間諜之類的。這種言論讓不少司馬南倒臺之後變得萎靡的“愛國自媒體”似乎又找到了新的旗手而振作起來。但也讓很多海歸對董小姐和格力表示反感。
只不過我很好奇,董小姐真的跟“海歸派”有那麼大的仇嗎?
雖然網上有人翻出來王自如的簡歷來調侃,但我覺得如果想說明董小姐對海歸的真實態度,更好的證據其實是格力電器現在的股權結構。

我們提到格力,大多是指格力電器。但實際上“格力”不止一個,比較有名的就有格力電器、格力集團和格力地產。不過在2019年之前,這三個格力其實可以看成是“一體”的。
格力集團是國企,在上世紀脫胎於珠海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而珠海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下面的兩個子公司,冠雄塑膠和海利空調,合併成了格力電器。
格力電器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格力集團內最出名的子公司,因此20年前曾經因為各種“父子鬥”上過不少新聞。

不過隨著2006年,格力電器的創始人朱江洪成為格力集團的董事長,似乎問題得到了解決。
2012年,當時67歲的朱江洪選擇退休,格力集團的董事長改由同樣來自格力電器的董明珠擔任。
再到了2016年,62歲的董明珠從格力集團的位置上卸任,但她並沒有選擇退休,而是繼續擔任了格力電器的法人董事長。
當時的新聞評論關於這件事情有很多猜測:

當時格力電器的控股大股東依然是國企的格力集團,所以屬於國有相對控股企業。但3年之後,高瓴資本的“珠海明駿”收購了格力集團所有的絕大部分格力電器股份,從這時候起,格力電器就算不上國企了,而變成了公眾企業。
有趣的是,如果只是從從現在表面的股權結構來看,珠海明駿是大股東,董明珠個人只佔很少的股份。
但珠海明駿是高瓴資本專門為了格力電器設計出的一個公司,它的股權結構堪稱複雜到眼花繚亂,透過這種操作,實際對格力電器有控制權的,其實是格力電器的“管理層”。


幫助格力電器“管理層”從格力集團手中獲得公司控制權的高瓴資本,是非常有名的私募基金,創始人張磊曾經投資過騰訊、京東、位元組、美團等一系列中國知名企業。
張磊本人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海歸,畢業於耶魯大學,而高瓴資本成立的第一筆錢,也來自耶魯大學的基金。

換句話說,格力電器能從國有相對控股企業變成了私企,董小姐自己能從“國企管理者”變成了私企大老闆,包括2024年分紅能拿2億現金股利,就是靠著海歸的錢。你說她多討厭海歸,我是不太信的。

從我個人立場來說,只要沒有欺詐違法違約行為,公司私有化也好,公有化也好,都是合理的市場行為,這些都沒問題。董小姐透過基金和槓桿,能撬動幾百億的股權交易也是她的能耐。
但看到董小姐和海歸資本的緊密合作,某些自媒體現在喊“支援她對抗海歸”是不是有些一廂情願了?

為什麼董小姐會突然說“不用海歸”,只有她自己知道。或許理由沒那麼複雜 —— “不招海歸員工”,可能只是董小姐諸如“員工跳槽要給公司賠償”、“打工想要休閒可以辭職”、“吃飯時間直播帶貨是義務勞動”之類對勞動法表達不同意見的熱搜金句的列表之一罷了。
只是在中美貿易戰的當下,國家不斷重申開放政策的時候,這種逆流暴論只能說明董小姐似乎越來越脫離時代了。相反老胡這兩天連續發貼批評董小姐,可以確認他對於飛盤方向的嗅覺依舊靈敏。
其實無論是格力還是海歸,都沒必要太在乎董小姐的暴論。格力需要在乎的,是自己的未來。無論是和雷軍之間變成笑話的賭局,還是把格力門店改成“董明珠健康家”之類的謎之操作,其實都說明格力遇到了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在分析白電三巨頭的情況時說明,只有格力在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7.26%。

所以對於格力來說,重要的應該不是招不招海歸,而是儘快確立自己的未來發展戰略,別讓deepseek一語成讖。

至於海歸們,也沒必要憤憤不平,招聘本來就是雙向選擇。就算格力肯招海歸,自己也要考慮自己是否適合去。而董小姐這次的話,說不定只是幫你排除掉了職業規劃中的一個坑而已。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