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流行音樂,不再屬於所有人?

作者 | 沛雨          編輯 | 範志輝
“你醒啦,現在是2008年。”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你醒啦,現在是2008年”成了熱門話題,瞬間將人拉回那個“全民流行”的年代。
音像店的玻璃櫃泛著昏黃的光,老電視吱吱響著,正在重播《超級女聲》的海選片段,你在貨架間打轉,店裡擺著最新的專輯《魔傑座》《後青春期的詩》《我的電臺FM S.H.E》。這些回憶透過社交平臺迅速傳播,網友們也紛紛分享當年自己常聽的歌與最愛專輯,稱“想起來了,我都想起來了。”
2008年至今,音樂消費的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在懷念的不只是當年的音樂,更是那種共同的文化體驗。

當音樂還是一件“大事”
在2008年,聽一首歌可能意味著一整套儀式的啟動。
你得走進音像店翻找唱片,守著電視等一場音樂節目,或是給廣播節目發簡訊支援喜歡的歌手。在寬頻剛剛普及、移動資料昂貴的年代,隨身聽、MP3撐起了隨時隨地聽歌的日常。線上音樂還遠未“上桌”,主流音樂消費巢狀在“線下”與“實體”的語境中,呈現出強烈的有形特徵。
在隨後的十幾年中,整個產業生態翻篇——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帶動了終端裝置和平臺的更迭,智慧手機逐步取代CD機、MP3和電視成為最主要的音樂入口,流媒體平臺佔據市場主導地位。音樂節目也不再是打歌首選陣地,大型電視平臺退至二次承接,KTV從曾經的社交標配逐步式微,年輕人的情緒出口被短影片、直播間所替代;而音像店更是幾乎一夜消失,最後一批堅持售賣唱片的線下零售點,也正在轉型為小眾潮流文化集合空間,脫離了音樂流通的主線。

不難看出,整個行業已經從“場域依賴”轉向“平臺依賴”。音樂內容被整合進更龐大的內容生態之中,消費發生在非專門化、非線性的環境下,音樂變得隨時可得,但也逐漸失去了“在場”的儀式感。
這種轉變重塑了我們與音樂的關係,最直觀的,就是“聽音樂”不再是一種專門的行為,它成為了日常情境中的碎片化BGM,變得低注意力,與此同時,時間性和空間性也在消解。曾經要為等一首新歌蹲在電視機、電臺前,現在首發也不過是APP上的一條推送,錯過了也無所謂,反正它還會在你的推薦流裡出現;線下音樂場景逐步消退,音樂的物理“佔地”少了,情緒的沉浸感也被稀釋。

雖然音樂消費已經大幅數字化,但大家還是懷念那個線性、沉浸式、有儀式感的時代,於是我們看到各大平臺都在重建體驗——“年度回顧”、“聽歌畫像”、“跟唱挑戰”。這種努力的核心在於,重建那些讓人珍視的音樂時刻,打造情感錨點,回應大眾對深度參與的需求。
數字化最顯著的特徵,是它讓音樂絲滑地進入我們的生活。流行文化研究者Raymond Williams曾指出,文化體驗的變化往往與技術和傳播方式的演進密切相關。流媒體的普及最大程度上抹平了消費摩擦,卻也因此剝離了它帶來的儀式價值。
過去的儀式感為我們創造了無數共同的音樂記憶,但隨著這種集體體驗被打破,不僅消費方式發生改變,流行音樂的公共性也隨之瓦解。

流行音樂的“空心化”
在今天討論“流行音樂為何越來越不流行”,首先要回到一個被忽視的前提:流行音樂曾經的“流行性”,是建立在中心化的傳播結構和有限選擇基礎上的,而這種結構已無法孕育新的全民爆款。
2010年之前,流行音樂的分發路徑是清晰的——主流電視臺、廣播電臺、音樂榜單、唱片公司構成了一個穩定的傳播閉環。唱片公司決定內容,媒體決定曝光,大眾在特定渠道接受並討論音樂,一首歌可以憑藉集中打榜,在音樂節目和MV反覆播放,迅速進入公共記憶。
可以說,正是這種由主流渠道構建起來的“共識機制”,才讓流行音樂成為代際記憶和社會性話題的載體。

但在數字時代,這一結構被徹底打散。演算法重構了音樂的宣發路徑,傳播過程從編輯篩選轉向個性分發,把關人消失了。人們聽的更多、選擇更豐富,音樂聆聽也愈發走向細分圈層,同時伴隨的是聽眾之間的共同經驗的大幅減少。尤其是到了短影片時代,一個人刷到的熱歌,另一個人可能從未聽說。
這一傳播結構、消費模式的轉變,直接影響了“流行”的生成機制。
當流行音樂不再擁有統一的發聲平臺,宣發策略自然也隨之改變。以往,音樂宣傳依賴傳統媒體集中曝光、線下活動路演以達成“全民可見”;如今則必須依賴社交媒體和短影片平臺求出圈,透過短影片二創、接力挑戰、Meme營銷快速獲取流量。
這種營銷邏輯式要“抓眼球、抓時機、抓場景”,對音樂本身的要求反而變低。在社交媒體上,一個副歌、一段降調改編或者DJ版就足以支撐15秒的短影片被大量傳播,但爆紅段落未必能帶動整首歌的熱度,更難轉化為對歌手的認知積累。

營銷邏輯的重構,也反映了行業變現路徑的變化。
過去音樂作為一個可以被獨立消費的作品,成功的標準是專輯銷量、演唱會票房和廣播打榜成績;現在則更多被嵌入短影片、直播、品牌聯名、綜藝IP之中,成為內容生態鏈中的一個節點。它的“好壞”由使用場景和傳播效率來評估,最終的營銷落點,也不再是傳統的音樂消費行為,而是流量、轉化、社交聲量,以及能否撬動跨平臺的商業協同。
這套機制確實提高了傳播效率,也讓更多創作者得以快速被看到,但與此同時也加速了流行音樂的“空心化”。流行的生命週期被壓縮至幾周甚至幾天,“爆款”的密度上升,但留存能力顯著下降。一首歌可能在抖音上播放過億甚至幾十億,卻從未進入大眾的長期記憶。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產生一種矛盾體驗:聽過很多歌,但沒有哪一首被真正留下。看似熱鬧非凡,卻極少出現當年一樣,具有跨時代共識與文化存在感的時代金曲和全民巨星。

簡而言之,流行音樂正在失去它曾經賴以存在的公共文化屬性。音樂的傳播環境變了,但我們對“聽音樂”這件事的心理結構、情感邏輯和價值期待,並沒有完全同步。
感知習慣與媒介形態之間存在一個落差,這種“未完成的適配”,或許就是我們懷念2008年的原因所在——哪怕那時的歌不一定更“好聽”,但那時的聽,是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流行文化不再屬於所有人
事實上,公共文化氛圍的消退,不僅僅是音樂行業的孤立現象。
在過去十餘年間,整個流行文化生態都在經歷一場結構性轉向——從大眾傳播體系下廣泛共享的文化體驗,逐步向個性化消費過渡。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了一種反向的文化情緒浮現。“你醒啦,現在是2008年”式的話題頻頻刷屏,更多反映的是大家對集體文化體驗的懷念。當人們一遍遍回看老劇、復聽老歌,不只是因為過去的內容優秀,而是因為現在的媒介環境不能再提供類似的全民文化體驗。

近年來,全球實體唱片銷量逆勢增長,線下演出空前火爆。這些現象都指向:人們依然渴望真實、共享的音樂體驗。音樂產業或許很難回到過去,但它依然需要找到新的方式,在碎片化環境中重新創造共享體驗的可能,既要理解當下聽眾行為的變化,也要回應大眾的深層需求。
或許我們真正懷念的,是那個還能為同一段旋律集體駐足的年代。
當有形的載體與公共氛圍走向消退,那些需要拆開塑膠覆膜、準時收聽的體驗,反而成為對抗碎片時代的錨點。拋向2008年的夢境,那裡藏著我們對未來音樂生態最隱秘的期許。
*本文圖源網路,如侵權聯絡刪改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你認為,流行音樂還能變成全民流行嗎?
長期招聘音娛產業記者(實習/兼職/全職),不問出處,能力說話,待遇從優,詳情請後臺回覆“招聘”。
排版 | JOHNNEX

音樂先聲工作室介紹
音樂先聲,即專注音樂產業,先發未來之聲。懷抱對文字和產業的敬畏之心,我們致力於在資訊過載的時代,透過對國內外音樂產業案例、現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後的邏輯、規律和趨勢,持續輸出深度乾貨,爭取領先行業半步。
目前,音樂先聲在虎嗅、36氪、鈦媒體、介面等核心平臺累計發文超1300篇,獲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0年度最具影響力作者,內容穿透力、行業影響力居音樂垂直領域第一位。

往期熱文
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咪咕音樂 華為音樂
Apple Music古典樂SpotifyYouTube Music
位元組音樂快手音樂蝦米音娛B站小紅書
洗歌刷量盜版詐騙黃牛版權PUA假唱
演出刺客分割槽售票演唱會 音樂節網紅樂隊
Livehouse播客區塊鏈NFTWeb3ETF 
虛擬偶像AI偶像AI音樂元宇宙小卡
聯名籤售會 OST抽象文化科目三
羅大佑伍佰陶喆戴佩妮賴聲川刀郎
周深郭頂毛不易汪蘇瀧吳克群張遠 董宇
宋冬野五條人大張偉許嵩王源漢堡黃
TFBOYSTaylor Swift(G)I-DLE權志龍NewJeans
國產音綜中文說唱內娛飯圈地下偶像
樂隊的夏天我們民謠2022歌手2024
天賜的聲音乘風破浪中國好聲音
時光音樂會青年π計劃我想和你唱

– 關注我們,收穫最新產業洞察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點選下方“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