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切歌速度,正在暴露你的年齡

作者 | 甘磊          編輯 | 範志輝
當耳機化身為當代人的“精神結界”,你喜歡固定歌單反覆迴圈,還是將選擇權交給演算法?當播放的歌曲不合胃口時,你會迅速切歌,還是選擇繼續聆聽?
殊不知,你的每次切歌動作都是一張微型的反對票,這看似漫不經心的指尖動作,正悄然成為數字時代的“年齡檢測器”。
最近,Stat Significant平臺對網際網路廣播電臺AccuRadio使用者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齡段人群收聽習慣的代溝。00後用戶平均每10首就要切歌一次,踐行著"音樂海王"的生存法則;而走過磁帶與唱片歲月的70、80世代,對於單曲迴圈1000次早已習以為常,宛若數字時代的禪修儀式。
這場從"音樂海王"到"懷舊釘子戶"的遷徙,悄然將每個人的年齡座標刻錄在播放列表的基因裡。

年輕人切歌像風,
中年人迴圈如鍾
當你輕觸音樂APP上的推薦按鈕時,一場充滿驚喜的音樂“盲盒之旅”便悄然開啟。
隨著未知的旋律叩擊耳膜,你只需輕點螢幕決定跳過或播放,給出“是”或“不是”的回應。在這簡單的操作背後,流媒體平臺一直在即時追蹤你的每一次切歌動作,記錄曲目中斷的節點,分析你完整聽完的歌曲型別,同時結合你的年齡等資訊,持續勾勒出專屬的使用者畫像。
Stat Significant的資料表明,AccuRadio平臺上,18歲以下使用者群體的切歌頻率高達11.92%,而30歲以上群體則不到2%。這樣鮮明的資料差異,乍看可能讓人誤解——表面上,年輕人頻繁切歌似乎意味著審美不夠包容,總是拒絕那些不合胃口的新奇曲目;相較之下,年長的聽眾看似更願意接受APP推薦的歌曲。
然而,當我們探究不同年齡段使用者的音樂探索範圍差異時,便能理清背後的事實。
統計顯示,18歲以下的青少年使用者在AccuRadio平臺頻繁收聽的音樂頻道平均有24.1個,這一數字近乎30歲以上使用者的兩倍。許多中老年使用者極少依靠平臺演算法推薦,而是習慣反覆收聽少數一兩個歌單,甚至單曲迴圈某一首歌。資深資料分析師Daniel Parris分享道,自己上班編寫Python程式碼時,常常單曲迴圈My Chemical Romance的《Welcome to the Black Parade》或Bruce Springsteen的《Dancing in the Dark》,播放次數早已不下數千次。
Stat Significant 的另一組資料,揭示了AccuRadio不同年齡段使用者在收聽時長上的差異。30-49歲使用者平均每天收聽時間最長,達到2.8小時,每週累計使用時間達13.4小時。然而大部分時間裡,他們只在有限的歌單和少數喜愛的歌曲中反覆迴圈。
從使用時段上看,使用者的音樂播放高峰期集中在上午9點到下午3點,這其中尤其以22-39歲和40-64歲的人群相較其他年齡段,播放比例更高。由此可見,上班族在通勤和工作時,喜歡用音樂隔絕外界干擾、緩解壓力,並且更傾向於選擇熟悉的歌曲,從而構成了他們獨特的音樂消費場景。
Daniel Parris調侃道,自己偶爾會突發奇想,嘗試新的播放列表和頻道,剛開始會感覺自己勇氣可嘉,然而這種熱情往往難以持久,通常不出十分鐘,他就會回到自己熟悉的歌單,退回自己原本打造的“音樂舒適圈”。
畢竟,在生活的重重壓力和不確定性面前,熟悉的歌曲能像一位老友,給予人們內心深處渴求的安全感。

從“音樂海王”到深情專一,
是成長還是妥協?
為何我們越長大越不願意切歌?
年輕使用者高頻切歌,實際上是數字原住民探索音樂審美的自然路徑。當他們沉浸於日均新增10萬首曲目的音樂汪洋時,指尖滑動構成的數字軌跡,恰似一場大型“聽覺拓荒之旅”——在演算法編織的迷宮中,年輕人快速穿梭於電子、City Pop、獨立搖滾等多元曲風,保持探索熱情,並透過頻繁篩選,尋找自己心儀的曲調。
與之形成映象對照的,是成熟群體表現出的“聽覺錨定效應”。30歲以上使用者往往鎖定少數播放列表,在通勤、工作、家務等場景裡,反覆聆聽被歲月包漿的熟悉旋律,以獲得情緒撫慰。這種“選擇性重複”機制,實則是流媒體時代的情感節能策略——當認知頻寬被生存壓力佔據,熟悉的音樂往往是最低耗能的“心靈觸媒”。
顯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音樂功能需求逐漸從“探索發現”轉向“情感維繫”,而音樂審美的“青春期效應”更是佐證了這一點。
《紐約時報》2018年針對Spotify使用者的統計顯示,人們播放次數最多的歌曲通常源自青春期。無論男女,平均13-14歲時接觸的歌曲,往往能奠定未來的音樂品味基礎。進入成年乃至中年後,人們的音樂選擇只是在強化或減弱青春期形成的既有偏好,而這種偏好很難被真正撼動。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英國教育心理學者David Hargreaves提出的“開放聽覺”(Open-earedness)理論便揭示,未成年人通常更積極地探索不同音樂風格,而這種“探索欲”是對文化身份的主動建構。正因青少年時期處於"開放聽覺"的敏感階段,此時接觸的音樂往往沉澱為代際文化認同的重要“錨點”。而流媒體平臺Deezer的調查則進一步表明,人們的音樂品味在31歲時基本完成固化。
YouGov的調研資料更是為此提供了生動佐證,當被問及音樂審美偏好時,越是年長的受訪者,越傾向於認為"我那個年代的音樂更好"。這種深植於代際之間的認知差異就像年輪一樣,清晰地劃分出不同世代的聽覺疆域。
此外,切歌頻次和音樂探索慾望的減退,與不同人生階段的社交需求變遷也有著深刻關聯。
資深音樂記者Henry Chandonnet曾指出:“對於Z世代而言,音樂本身就能成為他們的社交媒體。”青少年時期,頻繁切歌的音樂探索無疑是“積累社交資本”的重要儀式。無論是短影片的爆款單曲,還是音樂APP上的榜單話題,青少年透過不斷更新音樂談資來尋求認同感。
流媒體平臺的產品邏輯印證了這一趨勢,Spotify產品總監Natasa Soltic提到,年輕使用者分享的內容已從播放列表擴充套件為冷門歌曲評分、聽歌統計乃至趣味榜單等,而這些都成為彰顯個性的數字紋身。
在注意力經濟的制約下,這種社交化的音樂消費自帶篩選機制:使用者日均接觸數百首歌曲,但90%的試聽會在前30秒內被跳過看似低效的探索過程,卻實現了社交的核心步驟——藉助音樂分享完成資訊交換,而對音樂本身的喜惡判斷反而退居其次。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社交圈層逐漸穩定,音樂的社交屬性從“資本積累”轉變為“心靈共鳴”——老歌迴圈逐漸取代新鮮探索,擁有共同音樂興趣的人更容易聚集形成社交網路。
不可否認,中老年人因情懷反覆迴圈經典歌曲,啟用平臺演算法,成為了推動老歌翻紅的重要力量。例如前段時間,刀郎在沉寂許久之後重回大眾視野,之所以能迅速實現跨代際傳播,中老年群體長期迴圈播放的作用不容忽視。
年輕時,音樂是冒險的船票,切歌是探索未知的地圖;年長後,音樂是避風的港灣,熟悉的歌曲宛如直達內心的快捷鍵。

音樂平臺卡在“代溝”裡?
當眾多流媒體平臺試圖用統一演算法彌合代際鴻溝時,資料卻撕開了一道深刻的認知裂縫——音樂消費的代際差異,本質上是對時空感知的兩種不同維度。青少年使用者以秒為刻度丈量音樂價值,中老年使用者則以年為單位沉澱情感濃度。
根據資料分析師Paul Lamere的研究,以Spotify為例,倘若使用者選擇跳過歌曲,在前5秒內切歌的可能性為24.14%,前10秒內為28.97%,前30秒為35.05%。由圖表可以更直觀看出,針對不喜歡的歌曲,使用者大機率會在前5秒內切歌。
這種"五秒審判"現象折射出當代年輕人的音樂消費特徵:他們像經驗豐富的礦石勘探者,僅憑前奏的吉他和絃或鼓點節奏,瞬間判斷是否值得投入注意力。如今的爆款熱歌製作也是在迎合這種"閃電篩選"機制,透過強化前奏記憶點、縮短情緒鋪墊時長來適配年輕人的神經反射速度,並透過標誌性電子音效,短時間完成聽覺突襲。
相比之下,給中老年使用者推歌更像是“持久戰”,常常需要不下數百次滲透。對他們而言,音樂消費更像是陳年普洱的品鑑過程。此外,中老年使用者在工作、家務、助眠等場景中聽到不喜歡的歌曲時,有時更傾向於調低音量而非直接切歌,這種"溫和拒絕"折射出他們對流媒體的寬容。
正如Daniel Parris總結,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音樂起初是探索文化身份的手段,後來成為通勤和工作中的“精神屏障”,最終迴歸到最純粹的情感娛樂目的。
當00後用切歌速度丈量世界的新鮮度,70後以迴圈次數封印記憶的溫度,流媒體平臺已然成為代際認知交鋒的沙場。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於用演算法抹平差異,而是讓不同世代的音樂敘事,都能在數字穹頂下找到專屬的和絃。
畢竟,那些被跳過的前奏與被反覆迴圈的副歌,共同構成了人類情感光譜中最真實的年輪印記。
*本文圖源網路,如侵權聯絡刪改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聽到不喜歡的歌曲,你會選擇迅速切歌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會在本週釋出的文章推送內,從所有留言評論中,挑選3位讀者,分別贈送18.88元、8.8元和6.6元紅包。獲獎名單將在每週日的“先聲週報”欄目中公佈,請保持關注。
長期招聘音娛產業記者(實習/兼職/全職),不問出處,能力說話,待遇從優,詳情請後臺回覆“招聘”。
排版 | 甜品不甜
音樂先聲工作室介紹
音樂先聲,即專注音樂產業,先發未來之聲。懷抱對文字和產業的敬畏之心,我們致力於在資訊過載的時代,透過對國內外音樂產業案例、現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後的邏輯、規律和趨勢,持續輸出深度乾貨,爭取領先行業半步。
目前,音樂先聲在虎嗅、36氪、鈦媒體、介面等核心平臺累計發文超1300篇,獲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0年度最具影響力作者,內容穿透力、行業影響力居音樂垂直領域第一位。
往期熱文
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咪咕音樂 華為音樂
Apple Music古典樂SpotifyYouTube Music
位元組音樂快手音樂蝦米音娛B站小紅書
洗歌刷量盜版詐騙黃牛版權PUA假唱
演出刺客分割槽售票演唱會 音樂節網紅樂隊
Livehouse播客區塊鏈NFTWeb3ETF 
虛擬偶像AI偶像AI音樂元宇宙小卡
聯名籤售會 OST抽象文化科目三
羅大佑伍佰陶喆戴佩妮賴聲川刀郎
周深郭頂毛不易汪蘇瀧吳克群張遠 董宇
宋冬野五條人大張偉許嵩王源漢堡黃
TFBOYSTaylor Swift(G)I-DLE權志龍NewJeans
國產音綜中文說唱內娛飯圈地下偶像
樂隊的夏天我們民謠2022歌手2024
天賜的聲音乘風破浪中國好聲音
時光音樂會青年π計劃我想和你唱

– 關注我們,收穫最新產業洞察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點選下方“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