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歌曲更容易了,但也更不值錢了

作者 | 甘磊          編輯 | 範志輝
資料層面的所謂爆款歌曲,似乎越來越容易了。
近日Chartmetric釋出的一項統計顯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歌曲發行短期內在Spotify突破10億播放量。
2016年,說唱歌手Drake的歌曲《One Dance》在發行193天后,成為Spotify上第一首播放量達到10億的歌曲,創造了當時的業界神話。而2025年元旦至今不到兩個月,便有34首歌曲成功躋身Spotify的“十億俱樂部”(Billion’s Club)榜單。
無可疑問,“累計10億播放量”的確是音樂在商業上成功的一大里程碑,然而隨著資料的不斷“通脹”,是否意味著流媒體成功的門檻越來越高?資料上的爆款,又是否意味著音樂作品真正的生命力?

“十億播放量”的加速時代
在流媒體發展的早期,達到“十億播放量”的里程碑還是很少見的。
據統計,目前Spotify“十億俱樂部”擁有 875 首歌曲,並且還在不斷增加。這些歌曲彌合了幾代人的橋樑,其中包括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經典熱門歌曲,以及在短短幾個月內就達到里程碑的排行榜新歌。
按照發行年份分組,可以清晰地看到,2015年發行的歌曲平均需要2621天(即7.2年),也就是要到2022年左右才能達到10億次播放量;而2020年發行的歌曲平均僅需1085天(即2.9年),到2024年這一時間縮短至平均180天(即0.5 年)。
很明顯,隨著流媒體迅速發展,“播放量破10億”已不再是神話,速度紀錄更是在不斷被重新整理。
比如2023年5月,Miley Cyrus的《Flowers》在Spotify上發行僅用112天便達到10億播放,創下了當時的紀錄。但同年10月,這一紀錄就被Jung Kook和Latto合作的《Seven》打破,只用了108天便達到10億播放。一年後,Lady Gaga和Bruno Mars的歌曲《Die With A Smile》僅用96天就達到10億播放,再次重新整理紀錄。
具體探究每年所發行的達到10億播放量的歌曲,可以發現,速度最快和最慢的歌曲所花費的時間差距正在逐漸縮小。2022年發行的歌曲中,所有達到10億播放量的歌曲,均在不到1000天的時間內實現這一資料指標;而到了2024年,這一時間更是縮短至不足300天,且最快與最慢歌曲花費的時間差距微乎其微,在高度壓縮的時間範圍內衝進了“十億俱樂部”。
從歌曲數量來看,自從2016年《One Dance》首次突破10億播放量後,每年突破10億的歌曲如同滾雪球一樣增加。2019年有31首歌曲進入“十億俱樂部”榜單,相比上年的7首可謂爆發式增長,而2020年這一數字躍升至68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增長趨勢依舊強勁。到了2024年,Spotify上新增了296首歌曲突破10億播放。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至2023年期間突破10億播放的歌曲中,當年發行的新歌所佔比例極低,僅在2021年達到了4首歌曲的相對高峰。然而,2024年有13首歌曲在發行當年突破了10億播放的大關,預示著流媒體市場開始出現從長尾效應向即時爆款模式的轉移趨勢。
在多長因素推動下,流媒體平臺製造爆款的能力似乎越來越強,但價值似乎也在削弱。

使用者基數、演算法機制與短影片的多重驅動
資料不僅是結果,更是驅動傳播的生產資料。
歌曲播放量快速突破10億大關,背後的一大推手是平臺使用者基數的迅猛增長。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Spotify月活躍使用者數量已達6.75億,遍佈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付費訂閱使用者更是達到2.63億。龐大的使用者群體為歌曲的快速傳播築牢了根基,而編輯推薦與演算法驅動並行的雙軌機制,構建了熱歌躥紅的關鍵渠道。
眾所周知,Spotify官方編輯團隊策劃的“今日熱門”(Today’s Top Hits)和“週五新歌”(New Music Friday)等頭部歌單佔據著核心曝光位。以“今日熱門”(Today’s Top Hits)歌單為例,其憑藉高達3520萬的關注數穩居流量高峰。進一步觀察歌單內容,不難發現其與“十億俱樂部”歌單之間存在著顯著重疊,諸如《Die With A Smile》和《APT》等躋身“十億俱樂部”的現象級歌曲,幾乎總是“今日熱門”榜單上的常客。
演算法亦是重要的助推劑。早在2015年7月,Spotify便上線了“每週發現”(Discover Weekly)個性化推薦功能。時任Spotify產品經理的Matt Ogle曾表示,Discover Weekly推薦機制的準確性得益於所謂“半人工方法”(Cyborg Approach),即將機器演算法建立在使用者個體行為及關係網路的基礎上。這一點的重要表現便是Spotify推薦演算法中的“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機制,向用戶推薦其他相似使用者喜愛的歌曲。
在“協同過濾”機制下,歌曲能否被平臺推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多數使用者的共同選擇。演算法透過追蹤使用者行為(如跳過率、播放完成度、歌曲迴圈次數等)即時構建預測模型,而作品一旦進入推薦池,便透過“每週發現”、“今日熱門”等榜單實現擴散,乃至驅動“馬太效應”,促使熱歌更熱。
2024年7月9日,Spotify正式新增播客評論區功能,使得潛藏在演算法幕後的“社交關係網”正式轉化為顯性的互動場域。相比之下,以網易雲音樂為代表的國內平臺很早便將社交生態作為主打特色,甚至在早期曾以“情感樹洞”著稱。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的流媒體沒有直接公開歌曲的播放量資料,而使用者自發形成了以"999+"評論量為基準的熱度衡量體系——側面印證了流量與社互動動的深度耦合。
這種“耦合”關係,在短影片時代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資料顯示,2024年Spotify播放量破10億的14首歌曲中,有12首都在TikTok上引發熱潮,歌手Tommy Richman的現象級單曲《MILLION DOLLAR BABY》便是一個鮮活例證。
去年4月14日,Tommy Richman在TikTok隨手釋出了一小段預熱影片,並率先小幅度走紅;隨後4月26日歌曲正式釋出,成功引流聽眾轉向流媒體平臺搜尋收聽。超過1000萬個TikTok帖子使用了《MILLION DOLLAR BABY》作為配樂,成功助推在Spotify上播放量破10億。
覆盤可知,短影片的碎片化傳播形成流量蓄水池,並透過精準引導實現流量的倒灌,構成了“聽覺記憶-主動搜尋-資料沉澱”的完整傳播鏈路。
另一個例子則是ROSÉ和火星哥合作的《APT.》。其藉由大量的舞蹈二創在TikTok產生超900萬個帖子,且發行僅用100天便在Spotify突破10億播放,重新整理了從社交熱梗到流媒體頂流的轉化紀錄。與前者類似,基於使用者的二次創作行為產生的社交裂變,為作品注入了強大的傳播動能;而流媒體榜單與社交熱度的即時反饋,則進一步構建了資料互哺的增強迴路,將歌曲推向現象級傳播的臨界點。
這些案例表明,如今的音樂傳播已然演變為使用者基數、演算法機制與短影片社交生態的協同作戰。

資料通脹的背後:
探尋衡量音樂價值的標尺
不可否認的是,在使用者、演算法和短影片等因素的多重驅動下,音樂流媒體正在經歷一場資料指標的“通貨膨脹”,流媒體成功的門檻也隨之水漲船高。
根據Chartmetric的資料,Spotify平臺突破10億流媒體播放量的歌曲,其後續平均播放量通常穩定在15億左右,而20億量級則構成了新的分水嶺——目前僅有47首歌曲突破這一閾值。
可以預料的是,10億播放量未來將不再是衡量歌曲獲得流媒體成功的終極標誌,“20億、30億俱樂部”即將成為衡量頭部作品的新標尺。
國內音樂平臺的“資料通脹”趨勢同樣顯著。網易雲音樂評論數突破10萬+的歌曲數量即將逾千,且歌曲收藏量破百萬已成為新標尺,而曾經象徵現象級熱度的“999+”評論標識逐漸黯然失色。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短期營銷手段和刻意製造的爭議或引戰話題,往往能催生大量歌曲評論,營造出虛假的熱門景象。
倘若將視角轉向音樂作品本身,隱藏在資料泡沫背後的價值悖論便逐漸浮出水面。
不難發現,如今的TikTok熱門話題挑戰賽常常試圖在短時間為某首新歌創造10億播放量,而Earth, Wind & Fire於1978 年的《September》用了44年才躋身“十億俱樂部”,貓王Elvis Presley於1961年發行的《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更是歷經63年才達成這一資料成就。面對經典作品時,這種簡單的數值比較顯然失去了意義。
流媒體時代前的經典作品,其影響力經由電臺點播、實體唱片銷售、影視作品植入等多重渠道累積和反覆傳唱,完成了跨代際的文化滲透。資深音樂記者Jubran Haddad指出,“倘若有辦法將這些作品鼎盛時期的影響力轉化為當代的流媒體指標,那麼它們很可能比今天的大多數熱歌更快突破10億播放量。”
從這一意義上來看,衡量歌曲熱度的標準理應更加多元化、精細化,包括實體銷量、社交媒體互動、短影片平臺二創衍生量、線下演出轉換率等。本質上,音樂的生命力,理應取決於能否在時代洪流中觸動人性共鳴,而真正的長青作品絕非單純資料的堆砌,而是粉絲與社群共同鑄就的“文化圖騰”。
我們相信,真正具備生命力的音樂作品不會畏懼資料流量泡沫的消散。從黑膠時代的電臺金曲,到流媒體時代熱歌榜單和短影片BGM,它們會在不同時代的文化土壤裡找到新的生根方式。
這種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才是丈量音樂價值的終極標尺。
*本文圖源網路,如侵權聯絡刪改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你如何看待,流媒體平臺數據的“通貨膨脹”?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會在本週釋出的文章推送內,從所有留言評論中,挑選3位讀者,分別贈送18.88元、8.8元和6.6元紅包。獲獎名單將在每週日的“先聲週報”欄目中公佈,請保持關注。
長期招聘音娛產業記者(實習/兼職/全職),不問出處,能力說話,待遇從優,詳情請後臺回覆“招聘”。
排版 | 甜品不甜
音樂先聲工作室介紹
音樂先聲,即專注音樂產業,先發未來之聲。懷抱對文字和產業的敬畏之心,我們致力於在資訊過載的時代,透過對國內外音樂產業案例、現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後的邏輯、規律和趨勢,持續輸出深度乾貨,爭取領先行業半步。
目前,音樂先聲在虎嗅、36氪、鈦媒體、介面等核心平臺累計發文超1300篇,獲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0年度最具影響力作者,內容穿透力、行業影響力居音樂垂直領域第一位。
往期熱文
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咪咕音樂 華為音樂
Apple Music古典樂SpotifyYouTube Music
位元組音樂快手音樂蝦米音娛B站小紅書
洗歌刷量盜版詐騙黃牛版權PUA假唱
演出刺客分割槽售票演唱會 音樂節網紅樂隊
Livehouse播客區塊鏈NFTWeb3ETF 
虛擬偶像AI偶像AI音樂元宇宙小卡
聯名籤售會 OST抽象文化科目三
羅大佑伍佰陶喆戴佩妮賴聲川刀郎
周深 郭頂 汪蘇瀧 毛不易 吳克群張遠 董宇
宋冬野五條人大張偉許嵩王源漢堡黃
TFBOYSTaylor Swift(G)I-DLE權志龍NewJeans
國產音綜中文說唱內娛飯圈地下偶像
樂隊的夏天我們民謠2022歌手2024
天賜的聲音乘風破浪中國好聲音
時光音樂會青年π計劃我想和你唱

– 關注我們,收穫最新產業洞察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點選下方“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