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放療遇上大腦,DNA甲基化“叛變”引發神經炎症危機!Brain|TAC1和PENK等神經肽靶點或為破解放療副作用帶來新方法

在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當下,癌症治療手段日益多樣,其中靶向放療(RT)發揮著重要作用,為眾多癌症患者帶來了生存希望。然而,如同硬幣有兩面,靶向放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程序。
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萬新增癌症病例,1000萬人因癌症離世,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癌症治療中,腦轉移的發生率約為15%,靶向放療成為治療腦轉移、血管畸形和其他局灶性神經系統疾病的關鍵手段,但它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疲勞、噁心、頭痛和區域性脫髮等,長期副作用則更為嚴重,像認知障礙、劇烈頭痛、放射性壞死,甚至可能引發二次腫瘤。一直以來,放療導致神經毒性的具體機制並不明確,這也成為醫學領域亟待攻克的難題。
近期,發表於Brain的一項研究Disruption of DNA methylation underpins the neuroinflammation induced by targeted CNS radiotherapy,為揭開這一謎題帶來了曙光。該研究聚焦於靶向中樞神經系統放療所引發的神經炎症,深入探究了其與DNA甲基化之間的關聯,為理解放療副作用的發生機制提供了全新視角。
研究人員收集了接受靶向放療患者的獨特腦組織樣本,運用多種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包括批次DNA甲基化分析、RNA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等,對樣本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時,他們還建立了大腦類器官模型,以便更深入地瞭解放療早期的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放療對大腦組織的DNA甲基化模式產生了顯著影響。在照射後的腦組織中,DNA甲基化發生了改變,差異甲基化區域(DMRs)大多呈現低甲基化狀態,且這些區域主要集中在啟動子、外顯子和5’非翻譯區,這意味著基因表達受到了影響。透過對差異甲基化基因(DMGs)和表達與甲基化一致的基因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許多轉錄因子參與其中,這些因子可能對細胞表型產生廣泛影響,同時還涉及到神經炎症和腦損傷反應相關的通路和基因。

圖 1:靶向放療驅動人類腫瘤周圍腦組織 DNA 甲基組和轉錄組的差異

利用空間轉錄組學技術,研究人員對放療後大腦的微環境生態位進行了詳細的特徵描述。他們識別出了受照射影響的主要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生態位,以及僅在受照射大腦中出現的具有顯著炎症細胞的生態位。在神經膠質主導的生態位中,存在炎症、血管和細胞外基質的變化;而在神經元生態位中,受損的神經元會分泌促炎神經肽,如TAC1和PENK,這些神經肽與神經炎症級聯反應密切相關,此前並未發現它們與放射性腦損傷有關。

圖 2:空間轉錄組學揭示了輻射後的特定微環境生態位

圖 3:受輻射的神經元處於具有活躍神經肽和細胞因子訊號傳導的炎症微環境中

在大腦類器官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照射後的DNA甲基化變化與患者組織中的變化相似,儘管程度較輕。同時,他們還觀察到DNA甲基化機制關鍵效應物的失調,包括DNMT3A和DNMT3B等DNA甲基轉移酶以及TET去甲基酶。此外,在類器官模型的早期時間點,神經元對輻射的反應與患者組織中的神經元相似,表現出炎症表型,TAC1和PENK的表達也有所增加。

圖 4:示意圖顯示了靶向放療、DNA甲基化破壞和慢性神經炎症之間的擬議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輻射誘導的腦損傷

這項研究首次將放療誘導的神經炎症與DNA甲基化的破壞聯絡起來,為放療副作用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它揭示了潛在的可藥物干預機制,為開發減輕放療副作用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未來,或許能夠透過調節這些機制,在不影響放療對腫瘤細胞殺傷效果的前提下,保護正常腦組織的功能完整性,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為癌症治療領域注入了新的希望,讓我們期待醫學專家們在此基礎上取得更多突破,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Millner TO, Panday P, Xiao Y, et al. Disruption of DNA methylation underpins the neuroinflammation induced by targeted CNS radiotherapy. Brain.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9, 2025. doi:10.1093/brain/awaf163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