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谷歌將終止開源安卓”的訊息,近日在科技圈掀起軒然大波。
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移動作業系統之一,AOSP(安卓開源專案)是安卓系統的核心部分,支援著全球超30億臺智慧裝置。在業內看來,如果真的採取閉源,將會對現有安卓生態帶來巨大沖擊。
最新的訊息中,根據谷歌向中國合作伙伴的信件及官方回應,安卓並未閉源,而是調整開發流程——未來所有程式碼開發將在內部完成,僅在新版本釋出後向AOSP同步原始碼。這意味著,安卓的開源性質未變,但即時透明度降低:開發者無法再像過去那樣隨時追蹤程式碼更新,只能等待谷歌的階段性發布。
雖然“間接澄清”了閉源的傳聞,但輿論場已充斥著對“開源精神倒退”“安卓生態封閉化”的擔憂。然而,真相遠比想象中複雜,安卓雖然並未真正閉源,但谷歌的確在收緊控制權。
被誤讀的“閉源”:一場開發流程的最佳化
根據多方信源,谷歌此次調整的核心在於將安卓作業系統的開發全部轉移到內部私有分支,而不再透過公開的AOSP即時更新程式碼。但關鍵細節常被忽略:谷歌仍會在每個新版本釋出後,向AOSP同步原始碼。這意味著,安卓並未轉向閉源,但開發過程的透明度大幅降低。
這一調整的動機並不難理解。過去,谷歌需同時維護公開的AOSP分支和內部私有分支,兩者程式碼差異巨大,合併補丁時常面臨衝突,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將開發流程集中到內部分支後,谷歌可大幅簡化協作流程,減少資源浪費。
換言之,“閉源”實為“閉門開發”。對普通使用者和主流手機廠商而言,這一變化幾乎無感。三星、小米、OPPO、vivo等廠商均與谷歌簽署了GMS(谷歌移動服務)合作協議,可即時獲取最新系統程式碼,並基於此開發定製化OS(如MIUI、ColorOS)。真正受衝擊的,是遊離於谷歌合作體系外的中小開發者和非授權裝置廠商。
對於主流手機廠商,谷歌的調整更像是一次“內部流程最佳化”。一位國內頭部廠商技術負責人表示:“我們的開發始終基於谷歌內部分支,閉門開發反而能減少程式碼同步的延遲。”另一名從業者則直言:“安卓生態的話語權早已集中在谷歌手中,此次調整不過是進一步鞏固其控制。” 真正的痛點在於中小開發者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以往,開發者可透過AOSP即時追蹤程式碼變動,快速迭代適配新功能。如今,他們只能等待谷歌在大版本更新時(如Android
16)一次性釋放程式碼,中間存在數月至一年的資訊真空期。
16)一次性釋放程式碼,中間存在數月至一年的資訊真空期。
這也直接導致兩個問題,一方面是適配成本激增,開發者需耗費更多時間解析新版本差異,調整程式碼邏輯。另一方面是安全風險上升,非授權裝置廠商可能面臨系統更新滯後,安全補丁斷供。
不過,這類廠商並非全無選擇。例如,智慧家居裝置對系統版本要求較低,舊版安卓或Linux原生方案已足夠支撐,而部分開發者則可以轉向其他開源生態。


生態博弈下開發者何去何從?
雖然谷歌澄清了相關內容,但是一場“烏龍事件”卻引發整個科技圈的風聲鶴唳,這可能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內容。到底是誰真正受到了影響,而長遠看又會發生什麼?大家又該如何選擇?
面對谷歌的調整,中小開發者目前仍有三條路徑可選,繼續留在安卓體系,接受程式碼獲取延遲的現實,或透過付費合作接入谷歌內部分支。但後者門檻較高,且可能受限於GMS協議的地緣政治風險。
轉向其他成熟生態,如蘋果iOS,但其閉源屬性與高昂的開發者分成,對中小團隊並不友好,再如Windows,其在移動端的弱勢地位難成替代選項。擁抱新興開源系統,鴻蒙作業系統作為當前最受關注的選項,優勢在於鴻蒙採用開源模式,且版本迭代頻繁,開發者可即時獲取最新工具和文件,面向AI與物聯網的架構設計,更適合智慧硬體廠商。在中國市場,鴻蒙還享有本土化支援與生態建設資源傾斜。
谷歌的“半閉源”策略,本質是商業利益與開源承諾的再平衡。透過開放原始碼快速佔領市場後,收緊控制權以鞏固壟斷紅利,是科技巨頭的常見路徑。
安卓透過開源快速佔領市場後,如今需透過收緊控制權最大化GMS服務的商業價值。這一邏輯與微軟、蘋果的生態策略並無二致。
但風險也隨之而來,封閉化也可能催生其他廠商的新機會。移動網際網路時代,iOS的閉源成就了安卓;如今,安卓的“半閉源”或為鴻蒙、Fuchsia等系統開啟視窗。尤其在AI與萬物互聯的浪潮下,作業系統的競爭不再侷限於手機,而是向汽車、家居、可穿戴裝置等場景擴散。
若安卓生態的開放性持續衰減,可能加劇系統碎片化,迫使更多開發者尋求替代方案。長期來看,這為鴻蒙、Fuchsia甚至RISC-V等新興勢力創造了時間視窗。
不過,安卓的“封閉化”遠未到顛覆格局的程度。2024年第四季度,安卓仍佔據全球手機作業系統74%的份額,其生態護城河短期內難以跨越。即便是鴻蒙,也需在相容安卓應用與構建原生生態之間謹慎取捨,避免重蹈YunOS、Firefox OS的覆轍。
谷歌的調整,再次印證了開源世界的現實法則:“開放”是手段,而非目的。對中小開發者而言,與其焦慮“閉源”傳聞,不如正視技術路線的多樣性,在其他生態中尋找生存空間。舊版安卓、Linux方案、鴻蒙均是可選項,關鍵在於找到與自身業務匹配的平衡點。畢竟,在AI與跨端融合的時代,作業系統的未來,屬於那些既能擁抱開源精神,又能靈活應對商業規則的人。
需要清醒認識到,對於鴻蒙等中國自主創新的作業系統,既不必陷入捧殺式狂歡,也無需落入技術自卑的窠臼。在AI與萬物互聯重塑產業格局的當下,這標誌著中國科技企業已具備構建底層核心能力的突破性進展,但絕非技術突圍的終點。
國內作業系統生態的發展更需要以協作創新的格局觀,在開放生態構建、跨終端協同、開發者激勵等領域持續深耕,探索作業系統的多元發展路徑。唯有堅持自主創新與全球協作並重,才能在數字時代的作業系統競爭中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