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端墜落ICU:估值超200億的人形機器人巨頭泡沫被欠薪戳破

轉載:鳳凰網財經
活動預告+錄取大資料分析報告
長按海報,備註城市,掃碼新增小助手報名
直播預告
正文
上海9200平方米的獨棟辦公樓被悄然掛上招租平臺,廣州分公司自有物業或被拍賣抵債,國內人形機器人明星企業達闥機器人境況,成為其崩盤的註腳。從估值223億元的獨角獸到欠薪、停擺、被執行超3530萬元的“棄子”,一個曾經的“天選之子”,被曝“涼了”。
據相關媒體報道,機器人獨角獸達闥突陷生存危機:總部大樓人去樓空,全國分公司斷水斷電,400餘名員工遭遇欠薪斷保。創始人黃曉慶持續“畫餅”簽署新合作協議,但核心研發團隊已解散,人形機器人專案實質性停擺。從生成式AIChatGPT,到Sora、DeepSeek,再到人形機器人宇樹科技,春晚花棉襖機器人引爆全球圍觀,資本狂熱催生數千家AI企業,人形機器人正經歷從人工智障到具身智慧的蛻變。然而,明星獨角獸達闥科技卻閃崩在行業爆發的前夜。
01
高光時刻:資本追捧的“雲端機器人”神話
在202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上,號稱全球領先雲端機器人的達闥風光無限,機器人“小姜”現場表演著“千手觀音”,跟著律動扭動的舞姿展現了技術的神奇。
從放棄“金飯碗”,到研製“機器人”,達闥機器人創始人黃曉慶是通訊領域資深專家,任職UT斯達康高階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
2015年,他毅然放棄央企高管“金飯碗”,下海創業,研製“人形機器人”。經過8年潛心耕耘,迎來AI大爆發,人形機器人受追捧。
2015年成立的達闥機器人,憑藉“雲端大腦+機器人終端”的架構,迅速成為資本寵兒。作為具身智慧行業的獨角獸企業,軟銀願景基金、阿里巴巴、富士康、華登國際等頂級機構爭相注資,六輪融資累計超50億元,估值一度高達223億元。2019年,達闥甚至啟動紐交所IPO計劃,試圖以“全球首個雲端機器人公司”的身份登陸資本市場。
彼時,達闥描繪的藍圖令人心潮澎湃:其自主研發的智慧柔性關節(SCA)號稱突破硬體瓶頸,人形機器人XR4在展會中能靈巧抓取雞蛋、熨燙衣物,雲端作業系統“海睿”則被賦予“機器人安卓系統”的野心,上海閔行基地更宣稱要打造“全球最大機器人關節工廠”。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儘管達闥機器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投入了大量研發資源,但其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未能達到預期。公司推出的雙足機器人在功能多樣性、運動態勢和使用者體驗上與競品相比存在差距,並且雲端大腦和柔性關節的實際應用效果也未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在追求技術領先的同時,高昂的研發成本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以柔性關節為例,每臺機器人需配備數十個精密驅動裝置,這部分成本佔據了總成本的60%。儘管如此,2024年的量產計劃中,GingerXR的預期售價仍超過20萬元,這使得其難以在消費端市場取得突破。與此同時,競爭對手如優必選、宇樹科技等,透過邊緣計算與本地化AI技術的融合,在工業應用領域實現了更加穩定的效能表現,從而進一步壓縮了達闥機器人在市場上的份額。
此外,達闥長期依賴政府和企業採購的試點專案,如機場服務、醫療輔助等,但這類訂單規模小且分散,未能形成可持續的收益模式。即便2024年營收達6億元,2025年新簽訂單預計2-3億元,仍難以覆蓋高昂的研發和運營成本。
對於公司目前現狀,達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曉慶表示,公司業務的確遇到很大困難,為此進行了人員縮減,同時戰略調整,聚焦人形機器人和雲端大腦等業務,目前正在積極融資,拓展業務,並努力解決前員工的“欠薪”問題。
02
崩盤前夜:“平庸”產品與資本運作失靈
光鮮背後暗流湧動。2024年初,達闥員工發現工資延遲發放,隨後演變為“萬元以上工資折半”“全員僅發1萬元”的窘境。同年6月,大規模裁員啟動,近500名員工被迫離職,社保、公積金斷繳,勞動仲裁與討薪拉鋸戰持續至今。一名前員工回憶:“年會籌備如火如荼,除夕前一天卻被告知工資砍半,創始人黃曉慶的‘畫餅’會議再無下文。”
崩盤的導火索直指資金鍊斷裂。儘管2023年7月C輪融資10億元,但達闥的“燒錢”速度遠超預期:十餘個分支機構的高額運營成本、28家控股企業的無序投資、研發投入(如58關節人形機器人Ginger2.0)未能轉化為市場競爭力。業內人士評價,其產品在運動效能與場景適配性上遠遜於宇樹、優必選等競品,“雲端大腦”概念也因商業化滯後淪為空中樓閣。
更致命的是,達闥長期依賴資本輸血。招股書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營收為1240萬美元且持續下滑,淨虧損為5990萬美元。公開資料顯示,IPO前,軟銀為達闥科技大股東,持股為34.6%;黃曉慶為第二大股東,持股為17.4%;KIT Mobility Limited持股為7.6%;張哲持股為2.1%。2024年,融資環境收緊,國資與風投不再為“故事”買單,達闥迅速淪為資本“棄子”。
除員工薪資之外,達闥機器人還拖欠了鉅額供應商貨款及銀行貸款。愛企查顯示,僅達闥機器人(北京)有限公司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達19次,主要涉及合同糾紛與智慧財產權訴訟。這些案件不僅暴露了現金流危機,更引發投資者對管理層履約能力的質疑。
03
最後的掙扎:風口下的結構性矛盾與“ICU”中的自救
諷刺的是,崩盤前夕的達闥仍在製造“正常運營”的假象。2025年3月17日,其與廈門松霖科技簽署合作協議,宣稱共同研發“靈巧手”康養機器人;同年1月,天津津南區的投資協議高調落地。然而,員工透露,這些合作“僅是紙面承諾”,上海總部早在2024年12月搬空,廣州分公司水電斷供多日,創始人黃曉慶四處“找錢”卻無果而終。
4月1日,達闥釋出宣告,稱2024年營收6億元,2025年新訂單達2億-3億元,並強調“在寒冬中穩步前行”。但這份回應被外界視為公關話術——相關資料顯示,其被執行總金額已飆升至3530萬元,供應商貨款、銀行貸款、員工薪資均成爛賬。
達闥的崩塌並非個案。2024年以來,蠶叢機器人、領貝機器人等同類企業接連倒閉,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公開宣佈退出人形機器人賽道,直言“商業化路徑模糊,估值泡沫嚴重”。高盛報告同樣警示,人形機器人技術拐點未至,距大規模應用仍需十年。
與此同時,2024年特斯拉Optimus量產延期、波士頓動力業務收縮等事件,迫使投資者重新評估行業成熟度。當風口退去,達闥機器人這類依賴持續輸血的未盈利企業首當其衝。
達闥的困境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技術尚未成熟、商業模式未通的領域,資本的熱錢可能成為催生泡沫的催化劑。當潮水退去,唯有真正具備核心技術突破和商業化能力的企業,才能穿越週期。而對於整個行業,達闥的案例無疑是一記警鐘——在追逐“下一個特斯拉”的狂熱中,理性與耐心或許比估值更重要。
2025頂尖美本資料分析報告發佈會:
本申請季唯一不容錯過的線下講座——2025美本申請風向標&頂尖美本資料分析報告發佈會重磅開幕!現場領取福利:
2025美本申請大資料分析報告
2025美本及多國申請工具書
深圳4月13日🔥
西安、成都、重慶 待定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報名⬇️
更多場次:
上海 4月5日 北京4月6日 深圳4月13日
西安、成都、重慶 待定
🔥坐席緊張,歡迎掃碼預定!🔥

相關閱讀:

美國多所大學,集體封殺TikTok、QQ和微信!

美國下令全面封殺中國AI,美國人下載DeepSeek,最高判20年監禁?

TikTok風波下,Zoom宣佈撤出中國,留學生的網課何去何從?


載:鳳凰網財經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關注/置頂/點贊/加入留學家長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