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非洲老師講課
非洲國家尼日最近給中國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
在多年接受中國援助與投資之後,尼日新近上臺的軍政府胃口越來越大,在沒有得到中方滿足後悍然翻臉,於近日驅逐中資企業高管,強行接管中石油公司在當地資產,沒收中資酒店……

絕大部分中國人聽到這一訊息的反應都是痛罵一聲白眼狼,進而呼籲國家減少或停止對非洲國家的援助。
這就屬於學費白交了,課白上了,一點兒經驗教訓都沒長進。其實不只是廣大民眾這樣,多年以來中國的對非洲外交政策也是幾乎沒有長進……就很遺憾,也很無奈。
人家來示好,就大把撒錢,人家翻臉了,就不給錢不來往了,這種低階策略我們一般稱之為“過家家”而不是“外交”。
免除非洲國家債務也好,援助非洲國家專案建設也好,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交朋友的方式人傻錢多,錯的是搞援助的方式太簡單粗暴,錯的是該講政治的地方講利益,該講利益的地方講政治。
援助非洲國家的錯誤方式之一:給面子肯捧場就能拿援助
非洲從來不是一個整體,非洲國家之間的差異比中美之間的差異還要大,但在很多中國人心目中只有一個原始貧窮落後的非洲,在中國外交策略裡,只有一幫“非洲小兄弟”。
長期以來,中國援助非洲國家換來最多的就是“面子”和“捧場”,付出的卻是數以萬億計的真金白銀和無數援非工作者的心血。
在中國的外交策略裡,一個非洲小國最大的價值無非是三項:承認一箇中國原則;在中國舉辦盛會的時候派領導人前來捧場,對媒體說好聽的場面話;在中方領導訪問時高規格熱情接待。

凡是做到這三樣的非洲國家,幾乎都可以從中國申請無息貸款、獲得援建專案,隔三差五再免除一筆債務。並不理會這個國家政治格局如何、資源稟賦如何、對華民意如何……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無差別撒糖的結果,絕不會是朋友遍天下,也肯定換不來一幫忠誠的小弟,只會被當成人傻錢多的凱子。
真要汲取教訓,批貸款、搞援助的時候,起碼挑一下援助物件:
那些隔三差五搞軍事政變的國家,永遠也不可能喂得熟,就少去招惹,做點人道主義援助就行。那些拿了援助款先用來建總統府買豪車名錶的國家,永遠也喂不飽,就別白費功夫。那些和中國貌合神離、立場反覆橫跳的國家,不可能有真心結交,就別浪費外交經費了。
援助非洲國家的錯誤方式之二:熱衷做基建忽略價值觀
中國一直以來在明面上主張的原則是所有經濟援助均不附帶政治條件,不干涉他國內政,這話是沒錯,但在執行過程中卻變成了“搞完一批基建就走”沒有留下任何影響力的冤大頭。

實際上,在什麼都不做和干涉他國內政之間,有著巨大的操作空間:
例如,在援建專案時儘量讓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參與進來,確保專案交付後由中國熟悉的、互信的人來運營管理。
例如,在援建專案時對當地的法治環境建設提出要求,確保中方援建專案的後續收益不會隨著政治變化而打水漂。
例如,哪怕犧牲一些效率和成本,在援建專案中應該儘量僱傭當地員工,保障當地就業避免留下話柄的同時,促進真實環境中的中非文化交流。
再比如,接收非洲國家免費留學生時,由中方自己去源頭多做一些篩選工作,把那些學成歸國後能真正幫中國做事的學生招過來,而不是任由當地政府推薦一些混日子的關係戶過來騙吃騙喝。
總而言之,要在一個國家形成持久的影響力,一條公路,一座水電站之類的鋼筋水泥都是最次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人的培養和價值觀的輸出。
以尼日為例,當中國遭遇翻臉無情之時,該國有幾個人能為中國說話,又有多少民眾真心感念中國曾經的幫助呢?
如果真要汲取教訓的話,那就得牢牢記住,沒有價值觀的配套,沒有自己人的培養,援建再多基建專案也是白費。
援助非洲國家的錯誤方式之三:完全沒必要的政治籌碼兌換
在很多具體的案例中,中國的援建專案之所以沒有換來感恩之心或者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是因為那些國家認為早就付出過對等的政治籌碼了。
非洲國家最常見的政治籌碼就是“承認一箇中國原則”,用這個籌碼不僅能從中國換來錢,而且能每年一次源源不斷地換來錢……

可事實上,在當前的國際大形勢之下,一個人口不足千萬GDP不足千億的非洲小國是不是承認一箇中國原則,除了影響外交部的KPI之外,到底會有什麼實質性差別呢?為了這麼個政治籌碼,年復一年地付出經濟代價,真的划算嗎?
如果真能汲取教訓的話,那就是跳出這個交換邏輯,純以經濟貿易原則和這些國家來往,反而更能收穫尊重,而不是訛詐。
一點建設性意見:
援助非洲沒問題,把活兒做得細緻點,務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