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闖蕩娛樂圈,84歲成影后: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

作者 | 黃金菊
來源 | 最華人

ID | wcweekly

少女心、獨立、自由、時尚……這些詞如果與一位87歲的奶奶放一起,你是不是會詫異?
但是在它們後面加個名字“吳彥姝”,只怕你馬上會莞爾一笑,而且你可能還會加上諸如“優雅”“可愛”等詞。
魯豫稱讚吳彥姝活出了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跨越年齡和性別,值得被所有人看見。
“就為自己活著”
提起青春,我們馬上會想到鮮衣怒馬,豆蔻年華。
即便在人口老齡化的今天,人們把三四十歲定義為青年的今天,青春這個詞似乎仍與老年人無緣。
然而,吳彥姝卻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朝氣蓬勃的青春活力,一種超越年齡的獨特魅力。
儘管她的臉上皺紋細密,但你就是在她身上尋覓不到一絲暮氣。
而且,神奇的是,她的皺紋竟給她平添了更多的優雅與美麗。
塞繆爾·厄爾曼說: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熱的情感;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此言極是。
吳彥姝在演講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見解:“既然我的激情和夢想還在,我想我的青春也仍然在。”
吳彥姝的皺紋告訴我們,青春與美麗,跟容貌並不能劃等號。
這對於身陷容貌焦慮之中的你我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
有的人打瘦臉針,要切眉隆鼻隆胸,在臉上身上大動刀斧;
有的人為了減肥,切掉一部分腸胃也在所不惜;
有的人不能悅納自己,反而急於取悅別人。
我們稱歲月為殺豬刀,是因為我們懼怕變老。
這份不自信和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註定無法優雅從容。
在視皺紋如仇讎的時代,吳彥姝卻說:
皺紋對我來說是一種禮物,皺紋組成了我人生的故事。
她輕聲緩步,從容不迫地行走在衣香鬢影的娛樂圈,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吳彥姝的美更在於一種打破了常規的活法。
似乎在公眾的認知中,老年人往往與安逸穩定、頤養天年的生活掛勾。
吳彥姝卻生活得很另類。
她不認同子孫繞膝的生活方式,跟女兒和外孫各住各的,獨居12年,誰也別影響誰。
互相想了就聚,開開心心地一起玩,平時就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她獨自去劇組,自己訂票,甚至發燒40℃都一個人打車去醫院。
“我喜歡老年人自己獨立,不要什麼都依靠年輕人。”
● 來源:《魯豫有約一日行》
“誰說到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事啊,我84歲了,我愛演戲愛吃冰激凌,你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就為自己活著。
84歲,你也可以去旅遊,可以自己打籃球,開開心心地去過好每一天。”
這種自由和獨立,令人深思。
而這種對於子女的放手,不干預,亦值得每一個父母反思。
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獨居,這兩個標籤往往會引發人的不適。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個年齡的老人似乎必須有子女照顧才像樣子。
否則,這種生活往往讓人同情。
可是,你看吳彥姝的生活,你的眼中只有豔羨。
她與時間對抗,她說年老之後也不孤獨,只要耳朵還能聽得見,別人就不會認為你是痴呆的。
不拍戲的日子裡,她看電影,散步,插花、 打籃球……活得豐富多彩。
每天三件事雷打不動:平板撐一分鐘,小燕飛一分鐘,行走6000步。
她愛玩娃娃,給娃娃織毛衣,常常帶著一個名叫“小開心”的布偶娃娃,到餐廳吃飯,甚至帶上飛機去臺灣。
她敢做任何想做的事。
對於生活,她充滿了好奇心。
在拍戲時,她跟年輕演員學習他們的語言。
她在84歲的時候,要去學開車。
拍《北京遇上西雅圖2》時,從沒出過國、看不懂英語的她一個人來到了國外。
從加拿大到美國轉機時,她先在飛機上請別人幫自己寫好了幾句英文,用中文標註讀音。
到了機場,她就一句一句地照著念,告訴工作人員,自己是來拍戲的。
她敢一個人到飯店吃飯,用手機翻譯軟體,告訴服務員“我要吃魚”。
到處溜達時,每經過一個拐彎,她就用手機拍下來,以防迷路。
她打破了人們對於老年人的偏見。
活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什麼“我應該”,而是“我想要”。
她說:“一輩子就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想要什麼,自己動手,不要等著別人來給。
人要為自己活著,別對自己失望,也別讓瞧不起我們的人得意。”
“你怕什麼?去做就好了”
在吳彥姝身上體現出的鬆弛感也是引發熱議的話題。
對於挫折,對於衰老,甚至對於死亡,吳彥姝都表現出了一種順其自然的達觀。
這種達觀,讓凡是與她相處的人都覺得鬆弛,如沐春風。

兩度陪跑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在別人為她遺憾時,她笑著說:

“我是叫做‘連莊提名二次落馬’,沒有遺憾。我看過別人的戲,她上去,我心服口服。
冠軍只有一個,誰上都很好,誰上都可以。
這心態要平衡,你希望別人好,說明你自己很好。”
● 吳彥姝做客《魯豫有約一日行》
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遊戲與無限遊戲》裡這樣寫道:
在有限遊戲中,勝者為王,參與者關注的是勝負和結果;
而在無限遊戲者眼中,人生就像一場不會結束的遊戲,你才是主角,規則自己定。
無限遊戲不是短暫的衝刺,而是悠長的旅程,參與者每一步都是在探索與領悟。
吳彥姝就是這樣一個視人生為無限遊戲的人;
所以她不會為一時的得與失而焦慮痛苦,她更關注的是享受創造的過程。
所以她註定會走得更為長遠。
2017年她憑藉電影《搬遷》拿到了金雞獎的最佳女配角;
2022年,在她84歲的時候,她主演《媽媽!》獲得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女主角和明斯克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 2022年,憑藉《媽媽!》,吳彥姝榮獲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女主角獎
當被別人問如何看待成名時,她淡然地說:
“我成名了嗎?我只知道我是演員,我現在還有戲演,還有導演用我,我就最滿足了。”
她讚賞年輕人,一直在向年輕人學習他們的語言,甚至認為自己的臺詞拖沓。
她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她演戲不是為了掙更多的錢,不是為了出更大的名,而是源自於熱愛。
也正是這份達觀和熱愛,使她不患得患失,而是得意默然,失意泰然。
對於日漸老去,她坦然接納。
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
她一方面在積極鍛鍊身體,另一方面則毫不畏懼歲月的流逝。
面對死亡,她沒有一絲焦慮和恐慌。
談及她的丈夫和父母的相繼辭世,她說:
“我媽媽去世了,那是她到了那個年齡。
我的先生是七十多歲(走的),當時因為他肺氣腫;
最後的時候,醫院要用電擊,我和我女兒一塊制止的,再活一兩個月他遭罪。
就是我對這些都有自己很坦然的看法,撕心裂肺地哭,他們也活不過來,趕快把他們的事情處理好了,然後投入自己的工作。”
“生命是看質量,而不是看長度……”
丈夫離世後,她在追悼會上擺上了丈夫喜歡的紅玫瑰。
“人必然要有一死。你怕什麼?去做就好了。死就死了嘛,都已經這麼大年紀了。”她坦然地說。
這種隨時可死,步步向生的態度,讓她松馳有度,灑脫大氣。
陶淵明在《形影神三首》其一中寫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這種境界,達觀的吳彥姝做到了。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
吳彥姝是話劇演員、導演,與話劇打了一輩子交道,直至2003年退休。
● 吳彥姝在話劇《劉胡蘭》中飾演劉胡蘭
2010年,72歲的吳彥姝以“新人演員”身份參演了都市劇《手機》,正式進入演藝圈。
如今,14年過去,吳彥姝已參演了50多部影視劇作。
在《北京遇上西雅圖2》裡,她把“少女心奶奶”演得靈動活潑;
在《流金歲月》裡,她再現了舊時代大家閨秀南孫奶奶的高貴與優雅;
而在《媽媽!》中,吳彥姝飾演一位悉心照料患阿爾茲海默症的女兒的偉大母親。
雖然她塑造的一個個形象都是老太太,但是卻絕不雷同。
她們或慈祥,或正直,或淡定,或高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電影《媽媽!》
為了不讓人物扁平化,無論在哪場戲裡,她都極為認真地揣摩人物的性格。
念臺詞要念30到50遍,不完全是為了記憶,是要體會一遍一遍內在含義的不同。

每演一部戲,她都會提前和導演溝通,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創造角色。

“我在演每一場戲時,都是想方設法,讓角色在這一段戲裡沒有白來。
否則的話,(如果)我演80歲的老太太都一樣,那難看死了!”
她認為“沒有小角色”,所有的角色都需要認真去演;
哪怕只有一場戲、一句話,也要想辦法讓角色出彩,為整個戲添彩。
● 電影《相親相愛》
14年演50多部戲,這意味著每年要演三四部。
她坦言常年在劇組間奔波,最長的休息時間也不過十幾天而已。而拍攝時工作到凌晨更是常態。
被問及為什麼如此拼命地演戲時,她說:“忙起來才快樂”。
“只要還有角色給我演,我就很開心。”
支撐她一路走來的,是對錶演藝術的無限熱愛。
“表演,讓我的生命變得完整而豐富。”
吳彥姝曾這樣說,“我要把畢生都獻給表演事業;
只要我還能站在舞臺上,就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個角色都演好。”
心理學提出的幾個重要概念,諸如“內啡肽”,諸如“心流”,都對“為什麼奮鬥的人生才快樂”做出了回答。
因為只有我們為所愛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時,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才能攀登到馬斯洛所說的需要層次理論的最頂級——“自我實現”。
透過一個又一個角色的塑造,吳彥姝體驗到了更多的活法。
她極大地拓展了生命的寬度。
而沉浸在不斷的創造中的她,也真正地做到了孔子所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寫在最後 
如今,87歲的“國民奶奶”,還在忙著拍戲,從來沒有過職業倦怠感。
她說: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事業,尤其是女性。
電影《普羅斯旺的夏天》中有句臺詞:
“人們說巴黎不可思議,時光飛逝,我不想要時光飛逝,我想看著日子一天天地過。”
縱觀人的一生,有的人只活了一天或幾天,餘生都是這短暫時光的重複。
他們站在歲月的路口向前望,一覽無餘。
而吳彥姝們,則在短暫的生命中活了無數輩子。
那麼,聰明的你,如何面對往後餘生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最華人(wcweekly),最華人,記錄華人之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部分參考資料:
[1] 每日人物丨79歲吳彥姝金馬獎再次陪跑 她演國民姥姥看哭多少人
[2] 魯豫有約一日行丨吳彥姝:年齡是一種謠言
[3] 一條影片丨她78歲走紅,84歲獲亞洲最高齡影后: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
為所愛的事情投入,讓生活變得有價值。
如果你遇到了個人成長,人際關係等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