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4》終於大結局了,在最後,六位嘉賓需要做出選擇:下車,意味著要繼續婚姻;不下車,意味著要結束婚姻。
看到葛夕決定不下車、在車裡哭成淚人的樣子,讓人既心疼又鬆了一口氣,有很多網友說,完全看不到劉爽身上有哪一點值得葛夕愛得死去活來,而且像葛夕這麼一個獨立、強大、優秀的女性,為什麼要給劉爽洗這麼多年的褲衩啊!
的確,葛夕一出場就是大家心目中「獨立女性」的形象:事業有成,又酷又美,喜歡挑戰極限運動。
但後來,觀察室的 Papi 醬一針見血地指出,葛夕其實並不獨立,她需要反覆去確認劉爽到底還愛不愛她,在證明自己被愛、獲得劉爽的肯定中確認自身的價值。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四季
沈奕裴也說到,獨立女性是可以從照顧者的角色中脫離出來,認可自己的需求是重要的,能為自己爭取利益,而葛夕在關係裡一直承擔付出者和照顧者的角色。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四季
葛夕身上折射出了新時代女性身上的矛盾性:在這個鼓勵女性要獨立、要成為大女主的時代,很多女性會想要證明自己很獨立、像男人一樣強大和可靠,但這種「獨立」往往是一種「假性獨立」,是透過壓抑自己的需求、不表露內在脆弱,為自己構築起厚厚的殼。
假性獨立在女性身上非常普遍,也很容易讓女性處於不平等的關係裡、嚴重損害自身利益,和健康的獨立背道而馳。

假性獨立
是對脆弱的深深恐懼
假性獨立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一層自我保護的「殼」,是透過假裝強大來掩蓋內心的脆弱和無助,避免因為需要別人的幫助而產生的羞恥感[1],通常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習慣性拒絕別人的幫助,總想自己搞定所有
有些人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沒事兒」,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Ta 們看起來總是遊刃有餘,像是能搞定一切。在別人眼裡,Ta 們是自洽和強大的。
這種表面上的獨立,內在或許有避免融合的焦慮[1]。
「融合焦慮」是指個體害怕與他人「過度合一」,是擔心自己一旦暴露脆弱、表達需求,就會導致自己喪失獨立性、自主性和邊界感的焦慮情緒。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四季
所以有些人表面上很獨立,但內心並非真的不想或不需要依賴別人,而是害怕依賴會讓 Ta 們顯得脆弱、無力,甚至引發更多的失控感。
在關係裡習慣過度付出
假性獨立會讓人們在關係裡過度付出,甘願成為照顧者,讓別人覺得自己可以被依賴,這樣在關係裡似乎就擁有更多主導權,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也會讓 Ta 們更有價值感[1]。

圖片來源:葛夕的社交媒體
葛夕就提到,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她都是典型的「付出型人格」,甚至在節目裡坦言,即便離婚,自己也會給劉爽養老。
但矛盾之處在於,假性獨立者內心深處又是渴望依賴他人的,這種渴望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得到釋放,這就容易在關係裡形成一種擰巴的心態:我既希望自己是獨立強大的,讓伴侶仰望和欣賞的,又希望伴侶能主動看見我的脆弱,讓我依靠,給我安全感。
假性獨立背後,是對脆弱的深深恐懼
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而假性獨立是對這份脆弱的深深恐懼,總覺得自己必須堅強,必須優秀,才不會被拋棄和傷害。
這種狀態下,假性獨立者往往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波動和短暫的低谷,難以耐受失敗。當脆弱情緒出現時,Ta 們的第一反應是壓抑、否認,用忙碌或冷漠來掩蓋。對外,Ta 們努力做個完美伴侶、朋友和員工,對內,卻是持續的自我審視和自我批評。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四季

經歷了什麼,
會變得假性獨立?
親職化與安全基地的缺失
「親職化」是一種家庭關係現象,指的是在家庭系統中,孩子被期望承擔起工具性或情感性的照顧責任,且這種責任超出了其發展階段應有的能力範圍[2]。
比較典型的是父母和孩子身份的倒置,孩子像個「小大人」,特別能幹和懂事,甚至從小就要承擔安慰父母、調解父母矛盾的責任。
葛夕說自己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小時候陪媽媽去買菜,媽媽會突然情緒發作,把菜扔到了地上,葛夕就把菜都撿起來拎回家,這時候的媽媽更像個小孩子,葛夕反而需要來為媽媽的情緒兜底。

圖片來源:葛夕的社交媒體
葛夕還在節目中說到,自己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樓下鄰居會來欺負他們,用力砸她家的門,而媽媽沒有去反抗,而是無動於衷地盯著電視,一動不動,但葛夕心裡知道,媽媽此刻也非常緊張和害怕。
或許葛夕在很小的時候,就在心裡種下了「我需要強大起來去保護媽媽」的信念,這樣的信念讓她不得不獨立。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四季
創立了依戀理論的鮑爾比認為,個體在兒童時期,如果主要照料者提供的情感支援和安全感是穩定的、可信賴的,就會在兒童心中形成一個無形的安全基地[3]。
即使長大後的我們已經離開了父母,獨自闖蕩,這個安全基地也會內化在我們心中,我們會在內心深處知道,即使在外面受到了挫折,也有一個絕對安全的港灣,可以隨時讓自己回去療傷。
但當我們內心缺乏這樣的安全基地時,就會從底層感受到焦慮和不安,會覺得自己像浮萍一樣無所依靠,每時每刻都不允許自己鬆懈下來[3]。
早期的創傷經歷
20 世紀中早期,行為主義教育理念在美國流行,以約翰·華生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抱孩子,哭泣行為會被加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放任孩子哭泣,不理不睬,直到哭泣停止,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獨立。這也是當時著名的「哭泣免疫法」[4]。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
是不是有點耳熟?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哇哇大哭的時候說「別理 Ta,Ta 自己哭一會兒就好了,越哄脾氣越大」。甚至有很多家長深信「挫折教育」,覺得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袖手旁觀,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但這套教育理念早就被依戀理論所推翻,依戀理論認為,那些反覆經歷了父母的冷漠、遭受自身難以承受的挫折的孩子,表面上看確實變得安靜、獨立、聽話了,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可能早就被絕望吞噬——不是學會了獨立,而是喪失了對世界的基本信任和依賴的勇氣。
這種被迫「獨立」的創傷經歷,可能使孩子形成一種誇大的能力或幻想,認為自己不再需要依賴撫養者,長大後也可能呈現出假性獨立[1]。
對大女主的宣揚讓我們更加「恐弱」
上野千鶴子在《始於極限》中說,精英女性經常會陷入「恐弱」的狀態,即厭惡自己身上軟弱的部分,也恥於承認自己正在經歷傷害,其中隱藏著一個錯誤的邏輯是,認為只有弱者才會被傷害,而自己不是弱者;女人普遍軟弱,而自己和其他女人不一樣。
儘管女性主義的初衷是打破「強」與「弱」的對立,拒絕將軟弱視為女性的天然屬性,但一些影視作品、金句,在強調女性獨立、強大的同時,也在透過「大女主」的形象來塑造理想女性的模樣——事業有成、情感自洽、清醒獨立。

圖片來源:《戴錦華:大女主是對男性邏輯的複製》
這種敘事雖然能給人信心,也會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似乎女性必須證明自己足夠強大,才能不被社會、不被伴侶所輕視。
所以電影《好東西》裡所呈現的不夠完美、有瑕疵的女性,往往會讓很多人鬆一口氣,女性之間的鼓勵,從「你已經做得很好了」變成了「就算做得不好那又怎麼樣?你也是一個人啊!」,這一刻,軟弱不再是羞恥,而是人性的一部分,這也是我們與「弱」的一次和解。

圖片來源:《好東西》

真正的獨立不是不依賴
而是懂得如何依賴得更多
從「假性獨立」走向「真正的獨立」,不是要變得更強大,反而是允許脆弱的發生,就像貓咪翻起柔軟的肚皮。真正的獨立不是不依賴,而是能夠坦然依賴的同時,依然相信自己的價值不會因此而減少。
接納脆弱,允許它是我們的重要組成部分
或許在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承認脆弱」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性時刻,它往往會發生在挫折來臨時,我們開始承認自己也只是個普通人;或許是在和親密的人的某一次交談中,在充足的安全感包裹下,彼此卸下偽裝,體會到那一刻的惺惺相惜。
那一刻的突破,用榮格的陰影理論來說,是一次重要的「整合」,榮格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不被自身所接納的部分,這部分叫做「陰影」,但成長的意義不是變得更強、更完美,而是能充分接納和整合我們的陰影面,擁抱自己的強大與弱小、明亮與灰暗,活出完整的自己。
正如布琳·布朗在《脆弱的力量》中所說:坦露自己或許痛苦,但遠不如我們用生命來躲避它來得痛苦;承認自己的弱點或許危險,但遠不如我們放棄愛、歸屬感和喜悅來得危險。

圖片來源:TED《脆弱的力量》
嘗試建立可以相互依賴,也彼此獨立的關係
假性獨立底層是對他人的不信任,覺得自己不能依靠任何人,所以,在關係裡試著去表達需求、去求助、去信賴他人,並建立健康的邊界,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課題。
這樣的關係物件可以是伴侶,可以是諮詢師,可以是某個團體,在試著去依賴別人的過程中,當然一定會伴隨著邊界的磨合、與親密感的對抗和迴避,但這也是構建深刻、治癒關係的必要過程,透過這些嘗試,逐步把這種矯正性體驗帶入生活的更多層面,為自己構建穩定的安全感。
建立豐富的支援系統
假性獨立會讓我們想透過工作成就來證明自己,或者透過證明被愛來確認自我價值,而當我們把所有的價值感都寄託在某一個維度上時,一旦這個維度受挫,價值感大廈可能會轟然倒塌。
所以,嘗試建立豐富的支援系統,有多個價值感來源,是邁向內在穩固的重要一步。
它可以是的興趣愛好、持續的學習成長、深厚的友誼網路,甚至是一些小而具體的生活目標。這樣,當某一方面暫時失去支撐時,其他的支點依然能為我們提供自我認同和滿足感。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四季
最後,其實葛夕的「假性獨立」,同樣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女性面臨的共同困境:思想上逐漸開放和獨立,但身體上似乎還裹著舊時代的緊身衣,還暫時無法脫下社會對於「好妻子」、「獨立女性」的期待。
希望對「假性獨立」的思考,能幫助我們接納自身的脆弱,卸下一層束縛,而不是讓它成為自我苛責和批判他人的新標籤。
祝大家都能在掙扎和調整中,邁向更舒適、更自由的自己。


今日互動
在哪一刻
你感受到自己變得真正強大了?

References:
[1] 任麗. (2022). 我們內在的防禦:日常心理傷害的應對方法. 人民郵電出版社.
[2] Nuttall, A. K., Valentino, K., & Borkowski, J. G. (2012). Maternal history of parentification, maternal warm responsiveness, a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behavior.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6(5), 767.
[3] Bowlby, J. (200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asic books.
[4] 布盧姆, D. (2021). 愛與依戀的力量: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Love at Goon Park: 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中國紡織出版社. ISBN 9787518083824.
本文關鍵詞:假性獨立、葛夕、再見愛人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丸子

人生而脆弱,靠修補存活。

監製 / 大霸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點 在看,擁抱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