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夕,一個爛好人


“願上天寬恕一切好人。”
——勃朗寧夫人

葛夕已經這麼好了。
但因為付出多,不求回報。
網上一幫男的說:“捨得給男人花錢的獨立女性果然最好吃。”‍‍‍‍‍‍‍‍
這個評價令我滋味複雜。
原來在一些人看來,獨立女性不是覺醒、自由的標誌。‍‍
而是甩鍋、剝削的新名目。‍‍‍
還有說得更難聽的。
說她是男人“經濟上能賺能花的女強奴,嘴上的獨立女性,半醒不醒的女權,生活上倒貼男方,男方炒股虧掉她幾百萬嫁妝(也不追究)。”
是不是匪夷所思?‍‍‍‍‍‍‍‍‍‍
為什麼葛夕會攤上這樣一種印象?
要知道,她無論從哪個維度,都優秀又清醒。‍‍‍‍
她和留幾手辯論,能懟得資深噴子劉爽無言以對。
她能一手鋼琴,一手架子鼓,無縫合奏,颯得不行。‍‍‍‍
留幾手“唱歌”時,她伴奏,水平高得嚇人。
還有她滑翔冀跳傘,多酷,多自由。
有好奇心,有行動力,才貌雙全,生命堪稱精彩紛呈。
可為什麼在一些人眼中,她是偽獨立,而非真獨立?
探索葛夕的性格底色,我們還是得回到節目。‍‍‍‍‍‍‍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
整個《再見愛人》中,葛夕是最具共情能力的一個人。
畫像環節,麥琳哭了。
誰最先發現的?
葛夕。
“燻雞”事件中,誰在對麥琳步步退讓?
葛夕。
誰在麥琳難過時,對她說“我寵著你”?
葛夕。
誰最關心弱者的情緒,迫切想拯救弱者於低谷?
葛夕。
這種“付出型人格”,非常討人喜歡。‍‍‍‍‍‍‍‍
但也非常危險。
首先,“好說話”、“願付出”、“樂於助人”的性格特質,非常容易被利用。
分析這一點前,我們要有一個常識:
人性是厭惡損失的。
當他人對你有高期待時,你將會為了滿足這份期待,而疲於奔命。你要持續不斷地付出,自始至終地完美,才能一直滿足他人。
但凡一件事、一句話沒做好,他人就會失望。‍‍‍‍‍
而不斷付出,人性就會滿足嗎?
也不會。
人性還有一個特質。
對送到眼前的“好”習以為常。
時間越長,越漠視。甚至還會進一步掠奪、剝削和壓榨你的剩餘價值。
你若是拒絕,就會遭遇光環的幻滅,人設的崩塌,他人對你的失望程度遠甚於你從未給過他們希望。‍‍‍‍‍
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升米養恩,鬥米養仇”。‍‍‍‍
葛夕就是這樣。
她一直困在“好人”陷阱中,不斷去付出。
她為留幾手洗了8年內褲。
她為留幾手治腳氣、磨腳皮、搓腳丫。
她甚至幫留幾手擦痔瘡。
她幫他10年如一日地打掃衛生。
要提重物時,都是她來。
她被他騙了600多萬,竟然無所謂。
她在意的只是他口頭上的“騙”,而不是她實際的“損失”。
她幾乎成了一個“聖母”。
令人匪夷所思。
她難受時,也想過改變。
但她的另一個特質,又使得她內心不安。

二,葛夕的“利他屬性”,加重了她的自我消耗。

許多人說,葛夕有“高情商”。
比如,她因會送禮,上過熱搜。

比如,她因“照顧所有人情緒”,被網民盛讚。

但這是一種混淆是非的說法。
表面上,我們在說她“高情商”。實際上我們在說,她很會取悅伴侶,取悅他人,讓別人很舒服。
這是高情商嗎?
不是。
這只是服務意識強。
真正的高情商,在於有技巧地管控情感,以保持正面積極的精力,最終為目標投入服務。
所以情商的目的,不是消耗自己,取悅他人。
而是讓自己保持精力來全力以赴。
葛夕有做到這一點麼?
沒有。
相反,她一直在被他人消耗。
比如她“寵”著麥琳、“照顧”著留幾手時,付出大量精力。
一旦沒有做好“服務型角色”,沒有“共情”到他人,她會覺得失職。‍‍‍
她會責怪自己。
這種自我苛責,是以一種非常偉光正的方式出現的:‍‍‍
自我反省。
比如,她因被消耗,共情程度下滑,居然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
當留幾手拿了一杯工作人員買的咖啡給她,她發現後,又開始自我反省。

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因為沒有第一時間get到他的“好”,是自己的錯。
唉。
這人世間過得好的人,多少都有點“厚顏無恥”。
我記得李誕在直播時說過一句話:
“如果要反省,從對自己有利的那一面去反省。”
葛夕不是。
她所有的“反省”,都以否定自己,肯定他人為準繩。
於是,越反省,越付出。越付出,越反省。
最終把自己焊死在“聖母”牌坊上。‍‍
三,過度關注他人、消耗自己,容易被“客體化”。
女性的一生,幾乎都在被規訓。葛夕就是行走的註腳。
童年時,母親是一個受害者,也是一個施虐者。

她動不動就要葛夕“跪下”。

人經常下跪,會導致人格的矮化。
女孩會慢慢覺得,“我不重要”,“我低人一等”,“我要做到什麼什麼,才配擁有他人的愛”。

她被“規馴”成有

利他屬性

的人。

進入兩性關係後,非常容易以“利他”的程度,“付出”的多寡,作為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
她會不知不覺地,讓伴侶成為關係中的上位者。
自己成為關係裡的失權者。
人一旦失權,就會習慣於忍受,習慣於受虐。
比如。

留幾手35歲時,那方面已經“不行”了。

沒有性,之於一個30➕女性,是非常難熬的。
再加上他還騙了她600多萬,平時又打壓她,貶低她,要她負責全部家務,像個僕人一樣伺候他方方面面……婚姻可怕程度,簡直無法想象。
葛夕卻10年不離婚。‍‍
為什麼?
多年的自我客體化,導致她具有很深的依附屬性。

所以節目上,她最在意的問題,不是錢能不能要回來,離婚能分多少家產,如何反PUA、反馴化、反客體化。

而是留幾手是否愛過她。
她沉浸在性緣敘事裡,骨子裡,依然把男人的愛,當成生命的必需品。
把男人,當成生命支柱。
她做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
哪怕兩人最終離婚,離婚時她還是會為留幾手,準備plan B,做好他的養老方案,才會放心離開。

這已經不是絕世好女人。

這是絕世聖母。
光環普照大地,大愛感天動地。‍‍

只是,恨不得掏空錢、時間、心力去付出的葛夕,等到的,不過是留幾手的一句:

“婚姻不過就是湊合。”
這幾乎是付出者共同的下場:
多年付出,不被看見。甚至不被承認。
麥琳是這樣。
黃聖依也是。
葛夕同樣如此。
所有的“聖母”,都很難換回愛。恩情都難。相反,很容易培養出“白眼狼”、“暴君”和“巨嬰”。
因為她所做的一切,都已經從“善良”,變成了“義務”。

唯一慶幸的是,她沒有生孩子。

沒有將她未完成的課題,轉嫁到孩子身上。也沒有將行動的義務,拋給孩子去繼承。‍‍‍‍
當葛夕抑鬱3年,吃了3年藥,發胖15斤後,她也在尋求破局之路。‍‍
紋身、打耳洞、跳傘……

她在萬米高空一躍而下時,我們說,她成為“獨立大女主”。

孰不知。
這是社會對“大女主”膚淺的刻板畫像。‍‍
這種刻板畫象流於表面。都是做了什麼,才叫大女主。拍了什麼照片,成為獨立女性。
葛夕應該相信了這種設定,也一直在演繹,一直在證明。
為什麼說她是演?
因為,“真獨立”與“表演獨立”之間,有一個核心的分水嶺。
那就是,我的行動是為了誰?‍‍‍‍‍‍‍‍‍‍‍‍‍‍
葛夕做的這些,是給留幾手看的。她的核心目的是渴望丈夫給予她關注、認可與愛。‍‍‍‍‍‍‍‍‍‍‍‍‍‍‍
她說過,如果他不再打壓她,鼓勵她,她就不會離婚。
為了他的“愛”,她做了這一系列事情。
“獨立女性”四個字,之於她依然是一種形式,一種討好,一種由他者滲透施壓而成的新式規範。
留幾手所以說:“葛夕本質上還是小女人。”
就是因為她從未真正擺脫過。‍‍‍‍‍‍
她又困在“獨立女性”標籤中,被剝削得更甚。
給錢給得更多、更痛快;10年冷臉洗內褲,還要在離婚後為他養老;10年無性,還要說“我甘願,因為愛”……
真正的獨立是什麼?
是所有行動,都為成全自己。
是無人看見、無人鼓掌,依然全力以赴。
我不開心,所以我改變。
我要錢,所以我爭取。
我要性,所以我離婚,再戀愛。
我要成就,所以我行動。
我要自由,所以不再“聖母”,放棄拯救癖,學會界限,不再讓意志與力量被消耗……
她的字典裡,很少有“你”。
充滿了“我”。
因為她深深地明白,作為女性,我們不是為愛而生的,我們是為自己而活的。
沒有男人,沒有愛,人生不會有什麼缺憾。
但沒有自我,真的會深陷泥潭。‍‍‍‍‍‍‍‍
你的燈,會一盞一盞熄滅。
你的生命,會有如浮木,輕賤、苦澀且無依。‍‍‍‍‍‍
關注我
看更多好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