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之往
在剛剛結束的第54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最高獎項老虎獎授予《鄧南遮佔領阜姆自由邦》(Fiume O Morte!),該片作為一部由伊戈爾·貝齊諾維奇執導,融合了戲劇性重構與紀錄片旁白的影片,在展現義大利詩人、劇作家加布裡埃萊·鄧南遮的精神面貌及一戰後新興法西斯主義嘗試建立新國家的背景方面,收穫到了觀眾和評委的眾多好評。該片還榮獲了費比西影評人獎。

影評 by Wendy Ide
《鄧南遮佔領阜姆自由邦》(Fiume O Morte!)導演貝齊諾維奇(Bezinovic)的冷麵幽默從一開始就顯而易見。在一段濃縮的歷史回顧中,他將當代城市裡耶卡與前身阜姆進行比較,並用一句語氣平淡的臺詞作結:「我的義大利同事提醒我,為了義大利觀眾的感受,開頭部分不要過多提及法西斯,所以我就點到為止。」
然而,這位曾執導過《封鎖》(The Blockade)、《維魯達》(Veruda)和《短暫的遠足》(A Brief Excursion)的導演,並不打算在民族情感上小心翼翼地繞行。《鄧南遮佔領阜姆自由邦》(Fiume O Morte!)直言不諱,毫不妥協,同時妙趣橫生。這部影片在鹿特丹電影節的「老虎競賽」主單元摘得最高獎項,恰逢其時地提醒我們:嘲笑法西斯本身就是一種抵抗。因此,它理應成為更多電影節和藝術院線發行商關注的焦點。
加布裡埃爾·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是誰?貝齊諾維奇在裡耶卡的街頭向路人丟擲了這一問題,其中一些受訪者後來還穿上戲服,出現在影片中。許多被問到的人對他一無所知;有些人知道他的政治立場並因此加以譴責;少數人則對他的生平頗為了解。鄧南遮是20世紀初義大利最著名的在世詩人,因其文學作品享譽盛名,也因其奢華的生活方式和眾多情人而臭名昭著。(儘管他光頭如同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圓頂,嗜好可卡因,並且——據貝齊諾維奇在即興採訪中的一位受訪者所言——甚至沒有牙齒,但這並未影響他在異性中的人氣。)然而,鄧南遮對戰爭與戰鬥持有激進的觀點,對其他文化充滿敵意,並對軍旅生涯頗感興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52歲高齡報名加入義大利軍隊。他對阜姆的佔領在影片中得到了重現——這場帶有荒誕色彩的歷史事件如今由約300名城市居民共同參與演繹。鄧南遮極度自戀,隨行攝影師與電影人記錄下了這場魯莽行動的逾萬張影像,這恰好為貝齊諾維奇提供了創作素材。他在影片中重現了許多這些歷史照片,讓過去與當下展開對話,並有意讓時代錯位的元素滲入歷史場景之中。
儘管影片對這一歷史時期的處理方式頗具娛樂性、甚至帶有不羈的先鋒精神,但它同時也傳達了嚴肅的觀點——尤其是歷史如何因視角不同而被歪曲。在裡耶卡,鄧南遮若還有人記得,也只是作為一名法西斯主義者。他的名字曾遍佈城市的街道、廣場和市政建築,如今卻已被徹底抹去。而在義大利,他仍然被奉為愛國者。傳聞中,墨索里尼曾將鄧南遮比作一顆腐爛的牙齒:「要麼拔掉,要麼鍍上金。」他選擇了後者,並授予鄧南遮一個公國。

這部影片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為鄧南遮的歷史遺產帶來更均衡的評判。它以一種極具朋克精神的方式顛覆了傳統歷史紀錄片的風格,展現了一個民族的幽默感和叛逆精神——這個民族在20世紀曾先後屬於「八九個不同的國家」,使用過多種語言,但始終保有獨特的身份認同。

鄧南遮佔領阜姆自由邦
導演: 伊戈爾·貝齊諾維奇
編劇: 伊戈爾·貝齊諾維奇
型別: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克羅埃西亞 / 義大利 / 斯洛維尼亞
片長: 112分鐘
又名: Fiume O Morte!
影片介紹:
透過戲劇性的重構和紀錄片式的旁白,導演伊戈爾·貝齊諾維奇捕捉到了義大利詩人、劇作家、記者、貴族和軍官加布裡埃萊·鄧南遮 (Gabriele d'Annunzio) 的精神風貌,以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試圖建立新國家時所展現出的初露端倪的法西斯主義。
延伸閱讀:
阜姆事件:1919年,鄧南遮反對義大利政府在國際和談中的妥協立場,認為承認義大利東北部阜姆城的獨立對義大利來說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勝利”。於是他策動和指揮了一次向阜姆城進軍的行動,率兵佔領了阜姆城,並在那裡當了一年的“首領”。後來,義大利政府軍受命把鄧南遮指揮下的軍團驅逐出阜姆城,鄧南遮在身負輕傷之後退出了阜姆城。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