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馬曉寧
編輯丨陳彩嫻
一個曲折的邏輯出現了。
因為TikTok有可能被美國最高法院封禁,所以大批TikTok使用者湧入了小紅書。
在翻閱了無數標記著“#TikTok難民”的小紅書帖子後,筆者大概理解了這個邏輯:
TikTok官方面臨可能被封禁的巨大壓力,積極引導使用者轉移至其旗下的生活方式應用Lemon8。
Lemon8是類似於小紅書的生活方式平臺,但是使用者擔心,Lemon8也有同樣被封的風險,所以需要一個安全的平臺。
X、instagram這些平臺,被使用者們視為打壓TikTOk的“幫兇”,根本不可能轉過去。
想要玩抖音、快手這些短影片平臺,很多人想用也用不到,障礙在於需要中國手機號實名註冊。
正好有一些TikTok大V和使用者推薦了小紅書這個平臺,所以短短的48小時之內,小紅書不僅成為了美區iPhone社交應用下載榜單Top1,超過所有當地社交應用,還橫跨全球,在多個國家的下載榜單中排名第一。

這應該是連張一鳴和毛文超都想不到的故事程序。真是潑天的流量,潑天的好運。
從表面上來看,小紅書的國際化的漫漫征途,在經過數個面向歐美日東南亞折戟的應用之後,竟然在小紅書本書上實現了。
小紅書不像短影片平臺一樣鎖區,可能是因為,小紅書作為一個圖文平臺,本身內容以中文為主,本來也沒有多少不懂中文的外國人有興趣下載使用小紅書。再加上,小紅書在海外有不少留學生和華人使用者,官方也不希望把這些人拒之門外。
這是不是小紅書面向外網策劃的一次增長行為呢?網上已經吵成了兩派。支援一方的觀點是,小紅書前幾天突然將短影片介面改版成為類似於抖音的介面,這明顯是有備而來,反對一方的觀點是,小紅書要是提前策劃好了,現在還至於這麼狼狽麼。
流量來了是大好事,這簡直是開動了增長馬達,讓所有創業公司羨慕嫉妒恨。但我們想討論的是,小紅書能否接得住這批流量呢?
在AI科技評論看來,小紅書想要留住這批使用者,仍然需要跨越三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批來小紅書的使用者,大部分是英文使用者,還有一些其他語種的人,他們不會用中文。
小紅書顯然還沒有預計到會有這麼多“歪果仁”進來,新老使用者之間的對話都要用其他的翻譯軟體,翻譯效果參差不齊,而且非常影響使用者體驗。
所以,線上翻譯功能急需上線。這個功能既要整合大語言模型的文字翻譯能力,也要有多模態大模型的圖片識別和翻譯能力,這是留住新增的第一步。
此外,在 AI 模型的訓練上,由於此前諸如“種族歧視”等話題在國內的社交語境中很少涉及,所以中國的人工智慧研究者在“AI 安全”上的研究較少涉獵這兩塊;相反,這些問題在海外甚至能夠上升至政治層面,因此當越來越多外國使用者湧入小紅書後,小紅書在加強相關方向內容把控與內部 AI 模型訓練上的要求也提高。
目前國內在吸引海外使用者上最成熟的產品與技術團隊是字節跳動,所以如果接下來小紅書想更加 International,可能會加大從字節跳動挖人的力度。
第二個是監管問題。海外的網際網路環境和國內的網際網路環境頗為不同,監管尺度和內容方向都不一樣。一些原本在TikTok上合適的內容,可能並不適合在國內釋出,這就給小紅書帶來了新的挑戰:要在內容稽核上,用AI手段增加多語種內容的監管能力。
第三個問題則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隨著社群的不斷破圈,新的使用者會帶來新的興趣和話題,不斷稀釋原有的社群調性。要想讓新使用者融入社群的同時,老使用者的使用體驗不會受到衝擊,這是小紅書在內容推薦演算法上的一大挑戰。特別是,這些新使用者,是原本並不屬於中文網際網路的,沒有任何行為標籤和興趣標籤的,全新的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
面對 TikTok 難民,小紅書的推薦演算法看來也需要一場升級了。
他們生產什麼樣的內容?他們喜歡什麼樣的內容?這個日活超過1.5億的社群,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消化這場衝擊?這個問題等待時間的檢驗,也會給小紅書的運營帶來產品與技術的挑戰。
據 AI 科技評論獲悉,小紅書的大模型團隊在過去兩年已初具雛形,但內部組織力還沒發揮出來:
小紅書沒有 CTO,也就是沒有演算法的最高一號位,但是小紅書有多位演算法負責人,包括原先阿里的風笛、原百度的凱奇、原百度搜索的吳毅、以及原格靈深瞳首席科學家張德兵。目前所知張德兵是底層大模型的一號位,凱奇團隊主管中臺演算法與推薦引擎相關的研發工作,AI 搜尋由後者負責。四個團隊之間的協同有較高挑戰。
此前,小紅書曾釋出過“小地瓜”大模型,在小紅書搜尋上曾加入大模型的應用“搜搜薯”、用 AI 生成總結。總的來說,小紅書的 AI 與大模型還在起步階段,與其他明星廠商相比存在感不算高。
此前 AI 應用與產品主打“出海”,但對於大批外國使用者湧入中文網際網路世界如何應對的討論較少,這次小紅書湧來大批海外使用者或是“入海”的開端。小紅書的技術可以做什麼?需要做什麼?歡迎大家討論。
接下來我們將推出《小紅書要不要做大模型?》的分析文,歡迎感興趣的讀者新增作者微信nanjieyu交流。


更多內容,點選下方關注: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