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將迎來風暴?美國掀起“華人迴流潮”,老人集體回國,背後原因竟然是….

前段時間,洋抖難民大舉登陸小紅書,瞬間鬧得沸沸揚揚。之前二十多年裡都無法完成的中美平凡網友間的直接溝通聊天,竟然一夜之間就實現了。
兩邊互動有來有往,問什麼的都有,到了後面直接開始雙方對賬,聊上了工資。很多美國網友熱情解答,大家這才發現,原來彼此對對方的生活都有不少腦補過頭的地方。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前兩年某位網紅學者的“神論”,當時可真是火到飛起。他說,在國內一個月拿2000塊工資,比在美國拿3000美元過得還舒服。當然,這樣的言論,也引來了無數人的群嘲。
而最近,一個話題又引發了討論。有媒體報道稱,過去三年間,全球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華人迴流潮。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已有約260萬海外華人選擇回國,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增長,並且呈現出明顯的加速趨勢,而在美國,甚至還掀起了一股“老年華人回國養老潮”
結合最近的熱議話題,咱們今天就來聊聊一個現實又帶點哲學的問題:在美國工作、生活並退休後,究竟在哪裡生活或者養老更適宜?
回到國內養老,到底是明智之舉,還是一場“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1
養老經濟成本
首先來看最重要也最實際的一點:養老的經濟負擔和生活成本。
事實上,退休需求因人而異,每個人的願望和目標都有很大差別,所以並不存在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萬能計劃。也正因如此,一些金融機構推出了一套“算賬”方法,幫助大家更直觀地瞭解自己退休後的經濟需求。
這套方法既像“算命”又像“算賬”,讓你知道夢想的退休生活到底離自己有多遠——或者有多貴。
根據這套規則,如果想舒適地退休,你的儲蓄需要達到退休年齡時年收入的 10 到 12 倍。舉個例子,如果你計劃在 67 歲退休,而你的年收入是15萬美元,那麼你就得攢夠150萬到180萬美元才能安心養老。
近年來,美國的生活成本和養老費用一路飆升,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美國退休後,如果想維持一個舒適的生活狀態,平均大概需要儲蓄146萬美元。
來看全球公認最適合養老的幾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葡萄牙、義大利、芬蘭、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這些發達國家中,美國退休所需的儲蓄最高,接近150萬美元,但美國的平均工資也不低,年薪超過6萬美元。而相比之下,葡萄牙的養老門檻友好得多,退休儲蓄只需要61.5萬美元,不過葡萄牙的平均年薪也只有不到2.5萬美元。
這樣一對比,結論就很有意思了:如果一個人在美國工作、儲蓄,60歲退休時剛好攢夠在美國舒適養老的錢,那麼同樣的工資水平,TA在不到40歲時就能存夠錢跑去葡萄牙享受“黃金晚年”!所以問題來了,是多存20年留在美國,還是提早去陽光明媚的葡萄牙提前開啟躺平生活?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在美國的華人。當然,中國的生活成本也因地區而異。在大城市,雖然生活成本相對較高,但基礎設施和服務都非常完善,而在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生活成本則低得多,設施相對也就一般。
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於老人來說,醫療費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美國的醫療體系一直被許多居民詬病,尤其是天價的醫藥費和漫長的就醫等待時間。對於老年人而言,健康問題是“等不起”的,那該怎麼辦呢?
來自中國臺灣、現居洛杉磯的王先生就對此深有感觸。他透露自己已經計劃明年搬回臺灣養老,因為“醫療保險費用漲得太快,幾乎負擔不起了。” 王先生回憶道,當初移民美國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如今孩子們都已長大獨立,他的使命也算完成了。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逐漸變差,他發現醫療保險的高昂費用讓他難以承受,於是決定“落葉歸根”。

相比之下,中國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如果在美國賺美金,再把錢存起來回到國內用,簡直是一種“財富逆襲”。所以,如果在美國辛苦存下幾十萬美元,回到國內過退休生活,可能更加遊刃有餘。
2
文化認同及情感需求
第一代移民中的專業人士其實並不多,許多人沒有高學歷,外語能力也有限,這使得他們在異國他鄉始終難以找到歸屬感。尤其是退休後,儘管在美國生活多年,許多華人老年人依然無法擺脫文化上的疏離感。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讓他們很難完全融入當地社會,這種“文化孤島”的感覺在步入老年後變得愈加明顯。
於是,那些熟悉的節日、親切的語言、相似的習慣,成了他們最深的牽掛。在異鄉很難找到的東西,反而成了最深切的渴望。調查顯示,在有意回中國買房的北美華人中,第一代移民的比例最高,這也充分反映了“落葉歸根”這一傳統觀念依然深刻影響著他們的選擇。
就像在加拿大奮鬥多年的孫先生所說的:“人老了,就想回來。”
到了老了,在外面辛苦了一輩子,雖然孩子們都在國外,但對於一些華人老人來說,心底依然有一份對過去時光的深深眷戀。回家見見那些曾經並肩度過歲月的老朋友,走一走自己少年時的街道,回憶起曾經的點滴時光。
那種迴歸感,是歲月帶不走的,也是任何異國他鄉都無法給予的心靈寄託。
85歲的張先生來自上海,年輕時移民到了美國。儘管他在美國生活多年,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愈發渴望回到故鄉。張先生回憶道:“在美國的生活很好,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可能是家鄉的味道吧。”
回到上海後,張先生重新與老朋友們聯絡,參加了當地的老年人活動,再次操起從小就說習慣的上海話,彷彿重新找回了自己與家鄉之間深深的聯絡。那種熟悉的語言、熟悉的人和地方,讓他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溫暖和歸屬感,彷彿回到了自己的生命起點。
不僅如此,現在國內生活愈發便利,安全的治安環境、熱鬧的人群,以及隨手可得的日常用品,的確讓許多老年人嚮往。畢竟到了這個年紀,誰又不想熱熱鬧鬧的呢?
3

養老設施及服務

美國的養老體系以社會保障金(Social Security)、私人養老金計劃(如401(k))以及個人儲蓄為基礎。在紐約工作的趙先生曾是一名醫生,在美國生活了40年,退休後入住了一家高階養老院。然而,他發現即使是這樣的養老院,也有許多問題,例如護理人員的短缺和管理上的疏漏。儘管趙先生每月支付了數千美元的費用,他仍然對養老院的服務感到不滿。他最終決定返回中國。
中國的醫療資源分佈不均,但大城市的醫療水平較高,老年人可以獲得較為優質的醫療服務。
美國的醫療體系雖然先進,但費用高昂,即使有Medicare等醫療保險,很多老年人在面對重大疾病時仍會感到經濟壓力。
另外就養老的情況來看,中國的養老機構數量和質量都有顯著提升,特別是在大城市,一些高階養老院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而對於不願意住養老院的老年人,中國也在逐步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社群護理和家政服務的普及,使得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專業的照護。
寫在最後
回家,對於中國人而言,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它是一份深深紮根心底的情感,是一條連透過去與現在、記憶與現實的紐帶。
家是兒時的巷弄,是年華中那些溫暖的日子,是家人親手做的飯菜。年少時我們盼望回家,等到老了,自然也期望,落葉歸根。
歲月流轉,春回大地。
對於許多在海外漂泊多年的華人來說,春節不僅是傳統的節令,更是一份深深的歸屬感。
願每一位在外的遊子都能在這個春節,回到家的懷抱,與親人團聚,感受那份久違的溫暖和喜悅。預祝大家春節快樂,團圓幸福。
宣告:本公眾號文章中的資源源自網路,如果無意中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End——


文:吃飯大王
英倫大叔(ID:UK07788915668)
轉載請聯絡公眾號後臺
 圖片及新聞資訊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英倫大叔”,獲取最新最快的英國資訊。
往期精彩回顧:
英倫大叔,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致力於傳遞最新最快的英國新聞與政策解讀,
為海外華人提供簽證、教育、創業類相關資訊
歡迎關注英倫大叔,及旗下各平臺賬戶
管理員,一個爭取中年不油膩的大叔,長居倫敦
英國金融監管局FCA註冊金融專家

英國內政部移民事務署註冊專家


英國彼得森律師行合夥人
英國移民,英國簽證,英國投資,
歡迎新增管理員大叔的微信:
敬請 ·關注 · 訂閱
英倫大叔頻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