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

文:任澤平團隊
智聯招聘課題組專家
導讀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澤平宏觀和智聯招聘連續四年聯合推出城市人才報告。隨著人口紅利消逝、人才紅利凸顯,智聯招聘和澤平宏觀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報告,刻畫了全國總體求職者流動趨勢。本篇報告中,聚焦於95後人才,以期探索95後求職者的流動趨勢。
摘要
中國最具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95後人才傾向前往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其中,深圳連續兩年位居榜首,東莞今年首次躋身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十。
深圳、北京、上海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無錫、東莞位居前十。其中,深圳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疊加創新的產業結構,提供較多工作崗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到深圳就業。2022年以來,東莞持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構建以“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為核心,“1+1+28”系列政策為支撐的人才政策體系,制定工作補貼、薪酬補貼、人才綜合補貼等各項福利政策,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前20強中,寧波、常州較去年排名小幅上升。前50強中,合肥、中山、南通、湖州、鎮江、泰州、台州、煙臺、麗水、東營、蕪湖排名較去年上升。總體看,今年長三角地區對95後吸引力有所上升。
細分指標解讀:一線、強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較高。觀察各分指標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學歷人才方面,一線城市及南京、杭州、成都等強二線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一線城市及長三角區域城市更有優勢;在創新方面,深圳、蘇州創新活力較強;在文娛方面,旅遊城市拉薩排名靠前,帶動整體指數排名躋身前50名。
人才流動趨勢:95後更向往發達城市,更傾向前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分地區看,今年95後人才向東部集聚明顯,東部地區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約17%,明顯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14%。分線看,95後更向往一、二線城市,今年一二線城市對95後人才的留存力較去年有所上升,三、四線城市淨流出趨勢有所收窄。分城市群看,95後更傾向前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而京津冀淨流入佔比較去年有所下滑,成渝和長江中游持續淨流出,五大城市群合計淨流入佔比為12.8%,遠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9.8%。
重點城市:95後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1)一線城市:對95後聚集程度更高,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多數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深圳的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高出全國總體流動人才0.7個百分點,主因深圳落戶門檻較低、注重構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環境等;深圳和廣州、北京和上海互為95後人才主要來源城市。2)二線城市:杭州對95後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淨流入佔比高出全國總體流動人才0.7個百分點;東莞今年首次躋身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十,流入流出城市前二為深圳、廣州,主因在於東莞的經濟增長較好,人口吸引力強。
啟示: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二是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三是最佳化城市群內部的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公共服務和交通設施等佈局,以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風險提示:樣本偏差;簡歷投遞與實際人才流動存在一定出入。
目錄
1 解密95後求職人才特徵
2 榜單概覽:嚮往發達城市,更傾向長三角.. 6
2.1 中國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深京滬居前
2.2 細分指標解讀:一線、強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較高
2.3人才流動趨勢:95後更向往發達城市,更傾向前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3 重點城市:95後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 10
4 啟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正文
1 解密95後求職人才特徵
中國共有約2.6億95後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現為15-29歲),勞動年齡的95後人口約2億人(17-29歲)。智聯招聘擁有3.6億+職場人使用者,累計合作企業數達1375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使用者中約 8 成為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22.1%;在求職人才中,約58%為16-29歲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後人才;在95後人才中,約5成為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這一比例較全國總體求職者中跨城求職比例(4成)更高。為突出95後人群特徵,本文使用智聯招聘統計的全國總體流動人才及95後流動人才行為資料進行對比,探究95後求職人才特徵及流動趨勢。
1)從性別看,95後女性求職者佔比相對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更高,今年95後、全國總體流動人才中女性佔比分別為44%、41%。95後、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為56:44,59:41,95後流動人才中女性佔比更高。可見95後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獨立,求職意願較強。
2)從學歷看,57%的95後流動人才為本科及以上學歷,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52%。95後流動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為12.1%、30.9%、49.2%、7.8%,本科及以上合計57.0%,與去年基本持平;全國總體流動人才各學歷佔比分別為15.1%、32.8%、45.6%、6.4%,本科及以上合計52.0%。95後流動人才與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比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
3)從行業看,95後更多分佈在新興行業,其流動人才在IT行業佔比為22%,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20%,而在地產行業佔比14%,明顯低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19%。95後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訊|電子|網際網路、生產|加工|製造、房地產|建築業,分別佔比22.2%、15.4%、14.0%,合計佔比51.6%,較去年下降0.3個百分點,集中度小幅下降。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最多的也是這三個行業,合計佔比55.3%,95後人才行業集中度略低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其中95後在IT|通訊| 電子|網際網路佔比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20.1%,而房地產|建築業、生產|加工|製造佔比均低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說明年輕人對於網際網路、電子、通訊等新興行業更加青睞。去年95後流動人才從事最多的前三行業同樣是IT|通訊|電子|網際網路、房地產|建築業、生產|加工|製造,分別佔比23.8%、14.1%、13.9%,合計佔比 51.9%,今年95後人才從事生產|加工|製造行業的比例較去年相比提高,而從事TMT、房地產行業的比例有所降低。從二級行業看,95後流動人才在計算機軟體、教培、專業服務/諮詢(財會/法律/人力資源等)佔比分別為4.9%、7.5%、6.3%,均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4.0%、6.0%、5.4%,而95後流動人才在地產建築領域佔比為11.4%,低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15.0%。
2 榜單概覽:嚮往發達城市,更傾向長三角
2.1 中國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深京滬居前
從95後人才吸引力指數看,深圳、北京、上海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無錫、東莞位居前十。智聯招聘聯合澤平宏觀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系列報告,中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為人才流入佔比、人才淨流入佔比、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淨流入的加權結果。95後年輕人才成長於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生活富足,更傾向工作發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選擇就業城市不僅關注薪資,還關注創新環境和文娛產業發展情況。基於資料可得性,本文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百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和每百萬人電影院數量作為外部指標,疊加智聯招聘提供的95後人才流入佔比、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95後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95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四個內部指標構建95後人才吸引力指數。
從結果看,95後人才傾向前往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在前50強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36、7、5、2個;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27、17、2個,分別佔一二三四線城市數量的100.0%、77.1%、21.0%、1.1%;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分別有20、7、3、2、3個。
深圳再次位居榜首,東莞今年首次躋身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十。根據我們選取的創新指標,深圳在前20強中排名第一,深圳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疊加創新的產業結構,提供較多工作崗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到深圳就業;北京今年人才流入、人才淨流入排名低於深圳,位居第二;上海、廣州依次為第三、四名;二線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蘇州、無錫、東莞躋身前十強,東莞排名相較去年上升了5名,首次躋身榜單前十。其中,東莞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構建以“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為核心,“1+1+28”系列政策為支撐的人才政策體系,制定工作補貼、薪酬補貼、人才綜合補貼等各項福利政策,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戶籍政策方面,東莞延長“雙五”入戶政策有效期至2024年10月14日,允許在東莞累計繳納社保滿5年、居住證有效持有時間滿5年的外地戶籍人口入戶。
前20強中,寧波、常州較去年分別上升1名、3名。寧波近年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寧波智造”“寧波服務”等新興產業領域迅速發展。人才政策方面,實施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寧波首創設立人才科技委,“人才碼”已服務超373萬人次,疊加實施“甬江人才工程”等計劃,吸引大量人才。常州作為製造業大市,新能源產業在經過多年的佈局和孕育後開始爆發式增長,“發儲送用網”全產業鏈加速崛起,一批極具帶動效應的行業龍頭企業落戶,大量畢業生、青年人、創業者湧入常州。常州自2021年起,將人才公寓建設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全面啟動,發揮人才公寓聚才引才優勢,對95後吸引力上升。
前50強中,麗水較去年上升7名,近年麗水不斷加碼的人才政策,疊加校企合作等,對95後人才吸引力提升,人才淨流入佔比較去年上升0.1個百分點;泰州、蕪湖較去年分別上升6名、5名,源於人才淨流入等指標排名集體上升,長三角地區核心城市近年對95後人才吸引力增強。
2.2 細分指標解讀:一線、強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較高
觀察各分指標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學歷人才方面,一線城市及南京、杭州、成都等強二線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一線城市及長三角城市更有優勢;在創新方面,深圳、蘇州、珠海創新活力較強;在文娛方面,旅遊城市拉薩排名靠前,帶動整體指數排名躋身前50名。
在高學歷人才方面,95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廣州、成都、天津、武漢、蘇州合計佔比42.8%,較去年下降2.8個百分點。北上深作為一線城市集聚高學歷人才,合計佔比19.2%,但較去年下降1.4個百分點,集聚效應有所下降。南京、杭州強二線城市對高學歷人才的集聚效應超過一線城市廣州。成都集聚省內50%以上的本科院校,有2所985和5所211學校,大學生數量在西南地區靠前,擁有先天人才優勢。南京人才後備隊伍雄厚,截至2023年,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排名第8,位居長三角首位,且落戶政策寬鬆,吸引人才。杭州近年加入“搶人”大戰,浙大系企業的“搶人”風頭強勁。
在收入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上海、北京、蘇州、杭州、廣州、寧波、南京、紹興、無錫、溫州,除一線城市外均位於長三角地區,江浙一帶城市居民富足程度高,尤其是蘇州、杭州超過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位列收入三、四名
在創新方面,每百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前十的城市是深圳、蘇州、珠海、佛山、常州、杭州、中山、北京、無錫、東莞,其中5城位於廣東省、3城位於江蘇省,粵蘇兩地創新活力較強
在文娛方面,每百萬人電影院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是拉薩、林芝、三亞、珠海、舟山、鎮江、白山、哈密、無錫、揚州,其中一半位於東部地區。95後年輕人對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更加看重,豐富的文娛活動更能吸引年輕人,拉薩等旅遊城市排名靠前,憑藉文娛方面優勢,在此次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也躋身前50。
2.3 人才流動趨勢:95後更向往發達城市,更傾向前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1)分地區看,今年95後人才向東部集聚明顯,人才淨流入佔比為18%,明顯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14%。從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看,95後流入東部地區佔比為60.2%,略高於全體人才整體流入東部地區的59.2%;其流出佔比43.5%,低於整體流動人才的45.7%,東部地區更能留住95後人才;中部地區95後人才流入佔比為17.8%,略低於整體流動人才的18.7%,流出佔比為25.9%,略高於整體流動人才的25.4%,95後人才流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95後人才流入流出佔比均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東北地區95後和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流入佔比持平,流出佔比分別為6.7%、7.3%,東北地區人才流動性較低
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今年東部地區95後和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16.7%、13.5%,95後在東部地區集聚效應更高;中部分別為-8.1%、-6.7%;西部分別為-6.1%、-4.1%;東北分別為-2.5%、-2.6%,中西部95後人才淨流出明顯大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東北地區略低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水平。這一地區特徵與去年一致。東部地區經濟發達,GDP佔比超過一半,人均產值更高,充滿活力和抱負的95後年輕人更傾向經濟活力高、發展潛力大的東部地區。
2)分線看,95後更向往一、二線城市,今年一二線城市對95後人才的吸引力較去年有所下降,三、四線城市淨流出趨勢有所收窄。從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看,今年,一線城市95後流入佔比17.2%,高於今年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17.0%,人才流出佔比為11.3%,低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12.7%;二線城市95後人才流入佔比為45.6%,高於今年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44.3%,人才流出佔比為42.6%,低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44.3%;說明相對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來說,95後更願意留在一、二線城市。而95後人才流入三、四線城市佔比均低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流出佔比均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說明相對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來說,95後人才更傾向流出三四線城市。
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今年,一線城市95後和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5.9%、4.3%,二線城市佔比分別為3.0%、0.0%,95後在一二線城市集聚效應明顯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三線城市分別為-1.7%、-0.4%;四線城市分別為-7.2%、-3.9%,三四線城市95後人才淨流出明顯大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工作機會多、收入高、經濟活力充足的一線城市仍吸引年輕95後,同時年輕人也向發展潛力和生活價效比更高的二線城市集聚。但去年,一、二線城市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7.0%、3.9%,三、四線城市人才淨流入佔比為-2.4%、-8.5%。相比去年,今年一二線城市的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下降,三四線城市的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上升。
3)分城市群看,95後更傾向前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而京津冀淨流入佔比較去年有所下滑,成渝和長江中游持續淨流出,五大城市群合計淨流入佔比為12.8%,遠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9.8%。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長三角、珠三角對95後人才的集聚效應強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9.1%、5.6%,較去年分別是持平、下降了0.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7.8%、4.3%;95後人才在成渝、長江中游淨流入佔比分別為-0.6%、-1.5%,佔比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0.7%、-1.2%;而京津冀淨流入佔比為0.3%,較去年下降0.1個百分點,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0.5%。95後和全國總體流動人才淨流入五大城市群佔比為12.8%、9.8%,95後更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最佳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它們以11%的土地聚集42%人口,創造53%的GDP,獨角獸企業佔全國的95%,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經濟最活躍地區,經濟佔比合計達29%,95後年輕人更傾向有經濟活力的地區。
3 重點城市:95後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
我們選取95後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無錫、東莞)作為觀察物件,根據一、二線城市對其劃分。
1)深圳的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高出全國總體流動人才0.7個百分點,主因深圳落戶門檻較低、注重構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環境等;深圳和廣州、北京和上海互居95後人才來源城市前位。
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一線城市深北上廣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1.9%、1.2%、1.6%、1.1%,其中深北上廣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均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的1.2%、0.5%、1.51%、1.0%,95後人才向一線城市聚集程度基本高於全國總體流動人才;其中深圳、北京對95後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淨流入佔比均高出全國總體流動人才0.7個百分點,深圳注重構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環境,積極打造聚才高水平事業平臺,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增強城市的人才吸引力。2002年,深圳實施《關於引進國內人才來深工作的若干規定》,把引才重點轉向高層次人才,此後不斷出臺“孔雀計劃”“十大人才工程”等計劃,在2017年成為全國首個人才立法的城市,確定每年11月1日為“深圳人才日”,各項政策疊加形成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
從來源和去向地看,95後人才從深圳流出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49.6%,高於流入城市合計的37.3%,流出深圳的城市更加集中;其中深圳流入人才中有10.0%來自廣州,廣州流入人才中有8.4%來自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來源城市第一位。一方面,廣州、深圳地理位置較近,文化相近,人才流動方便;另一方面,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於廣州,2023年深圳GDP達3.5萬億元,同比增長6.0%,同期廣州GDP和同比增長率均低於深圳,分別為3.0萬億和4.56%,且深圳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為126個,遠高於廣州的81.1個。流出北京的95後人才中6.7%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7.1%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第一位、第二位。2022年以來,上海人才落戶條件多次放寬,高層次人才、重點機構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專業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5類人才可直接落戶上海,申辦公示期由15天減少至5天。對於留學生,針對畢業於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學回國人員,取消社保繳費基數和繳費時間要求,全職來上海工作後即可直接落戶;畢業於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職來上海工作並繳納社保滿6個月後可申辦落戶。
2)二線城市中,杭州對95後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淨流入佔比高出全國總體流動人才0.3個百分點;南京和長三角的人才互動非常頻繁,部分因為南京高校較多,長三角人才為求學向南京集聚,畢業後從南京迴流至長三角其他城市。此外,東莞今年首次躋身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十
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杭州對95後集聚程度更高。前十強二線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蘇州、無錫、東莞的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1.5%、0.9%、0.1%、1.0%、0.8%、0.7%,較全國總體流動人才分別高出0.3、0.1、0.4、0.2、0.2、0.3個百分點。杭州對高學歷人才、應屆生吸引力強,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分別為3.9%、3.0%,在全國排名第6、第7位。
從來源和去向地看,杭州流入流出城市前三均含北京、上海,說明其發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線城市中,同時也具有從一線城市搶奪人才的能力;南京流入、流出城市分別有4個、7個位於長三角地區,合計佔比分別為13.7%、34.4%,南京和長三角的人才互動非常頻繁,部分因為南京高校較多,長三角人才為求學向南京集聚,畢業後從南京迴流至長三角其他城市。成都則得益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大力建設,加速與重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間的人才交流,成都流入流出城市第一均為重慶,佔比分別達9.1%、6.6%。蘇州流入流出城市分別有6個、6個在長三角地區,佔比分別為21.0%、33.5%,其中上海對蘇州虹吸效應明顯,從蘇州流向上海95後人才佔比為9.5%。無錫連續兩年保持95後人才吸引力第九位,與長三角城市群人才交流頻繁,流入、流出城市分別有6個、7個位於長三角地區,合計佔比分別為21.4%、44.2%。近年無錫引才舉措較多,2016年無錫出臺“太湖人才計劃”,重點支援引進、培育六類產業發展重點人才,制定工作補貼、薪酬補貼、安家補貼等各項福利政策,並不斷更新迭代。
東莞今年首次躋身95後人才吸引力第十位,流入流出城市前二為深圳、廣州  ,合計佔比分別達28.6%、37.1%。東莞作為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明珠,在2024年展現出強勁的經濟增長和人才吸引力。2023年末,東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達92.8%,在全省21個地級市中排名第三,這一比例甚至高於北京、上海、天津。東莞的經濟增長較快,人口吸引力強,尤其在吸引年輕人才方面表現突出。2023年,東莞生產總值達1.14萬億元,同比增長2.6%,經濟總量在廣東省範圍除廣深外僅次於佛山;2024年前三季度,東莞生產總值為8793.79億元,名義增速高達8.31%,位居萬億城市第一位,快速增長的經濟、優質的產業吸引了眾多人才。
4    啟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在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多數城市面臨年輕人口萎縮、人口快速老化問題,近年來各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搶人才也是搶年輕人口。95後人才多數是職場新人,年輕且有活力,其流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此前澤平宏觀推出的《中國人口大遷移:2024》報告中分析了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人口流入可以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增加人才供給、促進創新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擴大消費需求。人口流出會加重老齡化,加重養老負擔,嚴重拖累財政、制約經濟活力。
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決不能是追求各地區經濟總量均衡,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2月在《求是》發表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指出,要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地區集聚的客觀規律,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近年中國城鎮發展戰略逐漸調整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都市圈建設為突破口,對中小城市分類施策”,但任重道遠,共識還未形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2023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中強調:“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迴圈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
二是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2014年7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500萬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規模。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開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等落戶限制。2022年7月,國家發改委釋出《“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具體涉及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等內容。2023年8月,公安部發布公安機關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26條措施,其中提到探索戶籍准入同城化,支援具備條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實行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健全以常住地登記戶口制度,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降低落戶門檻,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三是最佳化城市群內部的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公共服務和交通設施等佈局,以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一方面最佳化產業結構佈局,合理規劃和引導緊湊連續的多中心城市產業佈局,加快現有園區轉型,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最佳化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佈局,加快規劃調整,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總量和結構,分割槽分級佈局公共服務。進一步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推進軌道交通系統制式多元化發展,改善出行效率。未來的城市規劃要尊重人口流動規律,不能車多了限號,人多了往外攆人。規劃編制應以人為本,完善市民參與機制,充分了解市民對城市發展的期待和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