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塌房,是年度最治癒新聞”

大家好,我是田靜。
不久前,一位女性公眾人物“塌房”了。
她名譽全球,追隨者百萬,大街小巷的每個書店,都擺著她的著作。
還被評為“世界上最會整理房間的人”。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塌房新聞爆出後。
大家卻紛紛感嘆:「這簡直是年度最治癒的訊息」

“她塌房,是年度最治癒新聞”

從眾星捧月,到被嘲諷“帶頭打臉”。
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正在以一種意想不到方式迅速“塌房”。
身為一名“整理師”,近藤麻理惠的日常工作,是為不擅長居家物品整理的人,提供專業的諮詢和幫助。
只留下“能讓自己感到心動的物品”,其它都丟掉,是她的核心整理秘訣。
△獨創心動整理法 | 圖源:網路
由此延伸出的成名之作《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銷量超過1200萬冊,被譯為40餘種語言,風靡全球。
她所獨創的收納和整理技巧,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家務效率,更讓無數人在體驗後直呼“神奇”“真的像魔法一樣”。
她的粉絲裡,有不少家庭主婦。
“收納魔法”的出現,似乎解放了女性在家務中,被消耗過度的時間與精力。
然而,就在上個月,近藤麻理惠卻公開宣佈“放棄整理,家裡現在很亂”。
△“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 | 圖源:Washington post
放棄整理的理由很簡單:“忙不過來”。
去年剛生了第三胎的近藤麻理惠,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感嘆:
“在最忙的時候,一邊要控制廚房裡可能發生的危險,一邊聯絡水管工人,還要避免灶臺上烹煮的食物燒焦。”
曾經的“收納女王”,如今出現了被迫放棄收納的情況。
她的這一舉動,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房屋的整潔有序,只是個偽命題。
這條看似屬於“塌房”的報道,被無數人戲稱為“年度最治癒新聞”。
無論是路人還是粉絲,都笑得合不攏嘴,奔走相告這個好訊息。
畢竟還有什麼事,比知道近藤帶頭“開擺”,更能治癒家務焦慮呢?
更有網友直言,「整理學不存在了」。
△各國網友都被“治癒”了 | 圖源:Twitter/豆瓣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近藤第一次動搖了。
對於她來說,“收納整理”是謀生手段,更是興趣所在。輕言放棄,等於否定自己過往的努力。
從小,她就對它情有獨鍾,長大後,更是把它發展成了自己的終生職業。
但生育對生活帶來的影響,遠超她的預期。
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礙於職業人設,沒辦法請家政婦搭把手,她只能逼著自己堅持。
但當二胎呱呱墜地後,她發現,完美已然成了一種奢求。三胎的到來,則更是“雪上加霜”。
對生活秩序感的執念,終於被現實打敗。

幹不完的家務活,失效的整理魔法

“收納女王”舉起了白旗,帶頭放棄家務內卷。
不少粉絲認為,即使近藤放棄整理,家裡也比會別人整齊很多。
100滿分到80分的轉變,也比普通家庭主婦低於60分的不及格更加“完美”。
近藤停下了腳步,無數媽媽們卻仍被逼著往前走。家務內卷的不歸路,她們被奪走了拒絕的權利。
同樣是三胎寶媽,北京的一位母親,就是輿論眼中“家務差生”的代表。
丈夫出門喝酒,婆婆帶娃抽不開身,家裡亂如廢品站。
下班到家的她,面對怎麼都做不完的家務,無奈吐槽“家務不是一個人的事”。
△無窮無盡的家務地獄 | 圖源:微博@水木視訊
然而,她的這番話,卻被視為是“做不好分內事,還為自己的懶找藉口”。
同在一個屋簷下,夫妻共同賺錢養家,家務卻被理所應當地認為是女方的責任。
“分內事”這個詞,一面像是魔咒般緊緊箍住女性,一面卻成了伴侶逃避家務的正當理由。
小紅書上有位博主,曾設計過一場行為實驗。
在她家的床頭,有張紙巾在地上掉了整整一個星期,老公卻熟視無睹。
於是她故意在紙巾上,放了張百元紙幣,以此來測試:
老公平時究竟真是“眼裡沒活”,還是對家務“裝聾作啞”,只想等她來收拾。
△博主故意把錢和紙巾疊放在一起 | 圖源:小紅書
結果第二天,錢被拿走了,紙巾還在。
面對博主的質問,老公解釋自己沒撿紙巾,是因為“不敢”,擔心紙巾是特意放在那裡的。
被博主戳穿後,又狡辯本想“早上撿錢,晚上撿紙”,不是故意裝看不見。
評論區裡,不少女性紛紛表示,家裡有同款“老公”,從來不肯分擔絲毫家務。
偶然興起刷個碗,也真的僅限於“刷碗”:
洗碗布隨意一丟,碗筷不放回原位,桌上的水漬也被完整保留。
有人還模仿博主設計了類似的“測試”,但無一例外都得到了負面結果。
△博主和老公的聊天記錄:看不見垃圾,但看得見錢 | 圖源:小紅書
其實,與其說他們是“故意看不見”。
不如說是“缺乏意識”。
這種因缺乏意識帶來的“盲目”,潛移默化中,將原本“公共”的家務,全部劃分給了女性。

是家務,不是“女”務

有時,“盲目”的不僅是丈夫,也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員。
以挑選禮物來舉例。
爸爸收到的可能是剃鬚刀、按摩儀、菸酒茶等。
而媽媽,除了會收到護膚化妝品、衣服首飾之外。
家電類,也在第一梯隊的禮物候選名單內。
△網友總結的送父母的禮物清單 | 圖源:小紅書
誠然,可以理解子女挑選禮物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媽媽的家務效率,幫助她減少一些辛勞。
但這種送給“特定物件”,而不是送給“家庭整體”的禮物。
其實也是在無形中,強化著家務的責任歸屬。
與責任一同交給女性的,還有輿論的壓力。
家務做得好,不一定能得到誇獎,得到的是不斷提高的“完美”標準線。
做不好,卻會被貼上“懶女人”、“嫁不出去”等充滿惡意和個人攻擊的標籤。
△當“家務”換了性別主語,含義也大不相同 | 圖源:小紅書@小舟
有寶媽曾在網上求助:
「別人帶兩個孩子,還能同時做飯幹家務,為什麼我只帶一個孩子,卻什麼也幹不成」
她將無法兼顧家務的窘迫,歸為是自己能力不足。
卻沒有意識到,這並不是她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其他家庭成員缺位的結果。
△寶媽自責沒能力 | 圖源:小紅書
家務,是現代的”西西弗斯巨石“。日復一日滾落,沒有盡頭。
無數女性花錢花心思,只為把這塊巨石,推得比昨天更高些,更快些。
她們去購置高價家電,去向近藤麻理惠等一系列整理大師學習。
簡單的疊襪子教程,播放量就超過了150萬次。
在這個驚人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被“家務責任”困住的女性縮影。
△近藤的家務整理真人秀 | 圖源:網路
“收納女王”的塌房,不一定是件壞事。
它只是更多女性走下“神壇”的第一步,也讓更多人明白:
世間哪有什麼真正的魔法,再神奇的收納方式,也解放不了被困在家務裡的媽媽們。
比起想盡辦法讓她們成為一個全能的“家務機器人”,維持完美的女性形象。
她們更需要的,是輿論的解綁,是從根源上釐清:
家務的主體,屬於“家庭的每個成員”。
而不是“女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