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這兩項工作,Sofia月收入最高可達11,500歐元,正如她自己所說:“比如去年12月我就達到了這個數。”淡季時,她的月收入大約在5,000歐元左右。
【開支也不少,但收入足以維持生活】
這一收入水平,除了能應對工作相關的支出(例如:採購原料 2,350歐元,交通費 100歐元),也足以支援家庭日常生活。她與伴侶共同承擔的費用包括孩子的活動開銷(450歐元)和位於巴黎的公寓租金(1,250歐元),家庭每月的生活採購也高達 1,200歐元。“畢竟我們家做飯都不是普通人家的採購方式,”Sofia笑言。

【出身餐飲世家,從未想過這會是職業】
“我從小在廚房長大,但青春期時,從沒想過有一天會以此為生。”Sofia回憶道。她出身於阿爾及利亞卡比利亞地區,家裡開餐館,父親、祖母、姑媽都愛下廚,她自小就在廚房“打轉嚐鮮”。
求學時期,Sofia在學校始終難以適應,“我理解力很強,但太懶,總覺得自己更像個藝術家。”她以自學身份透過普通高中畢業考試,並取得了“良好”成績。隨後,她進入巴黎著名的費朗迪廚藝學院(Ferrandi),攻讀“烹飪與餐桌藝術”專業的BTS高階文憑。
剛入學時,她感到格格不入:“學校制度嚴苛,管理極其規範,但我本不是那樣的人。”不過,她也因此有機會短暫進入米其林女廚Hélène Darroze的團隊實習。“我學到了很多,但過於等級化的廚房環境並不適合我。”
【自家餐館鍛鍊管理能力,之後獨立創業】
Sofia回到父親經營的法式傳統餐館,開始從零學做主廚,第一次擔起帶領團隊、撐起整場服務的重任。雖然家族餐廳讓她積累經驗,但她仍然渴望更多自由。25歲那年,她開始嘗試提供私人訂製的上門餐飲服務,最初每月只有兩三單。
【美國機會改變人生軌跡】
轉折點出現在一次赴美旅行中,透過朋友介紹,Sofia被一戶佛羅里達家庭聘為駐傢俬廚,負責一家四口的日常飲食,薪資為每週 600美元,服務期持續了兩個月半。
回到巴黎後,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客戶群。不久後,她接到了一個改變命運的電話——為兩名AS摩納哥足球俱樂部球員做私廚。
面試地點在摩納哥附近的拉圖爾比(La Turbie),對方考察她的專業能力以及能否在高強度、私人化的環境中保持足夠的低調與專業。
“他們非常注重飲食營養,我正好從小常節食,對營養素也略懂一二。”她調侃說。
這段工作讓她每月獲得 6,900歐元 的收入,但她需要隨時待命:“有一次凌晨一點他想吃芒果,我沒法買到,於是第二天花了38歐元買芒果‘贖罪’。”她笑著回憶。
雖然客戶偶爾“任性”,但總體來說,這段經歷“友好而有尊重”,這是她在後續一些客戶中未必能體會到的。
【Corsica事件後,她學會“劃出邊界”】
2020年夏天,疫情剛解封,Sofia被一家法國知名內衣品牌CEO聘為私廚,隨家人赴科西嘉島度假。合同約定為四人提供每週3500歐元服務,結果她每天要為多達12人做飯。
“我提出加薪,對方卻說‘沒有員工抱怨過工作條件’。”她憤怒地收拾行李,選擇離開。“也許那時我正好懷孕了,是荷爾蒙給了我勇氣。”
【低谷期:二胎、抑鬱、職業暫停】
不久後,Sofia迎來二胎,產後卻因孩子健康問題和產後抑鬱陷入低谷。“作為女性、作為廚師,那段時間像是跌入谷底。”
無奈之下,她一度註冊了法國就業局(現名France Travail)求職援助。
幸運的是,後來她順利獲得託兒所名額,終於能重新投身熱愛的事業。
【“我不是在做飯,而是在創造美好瞬間”】
如今,Sofia將自己定位為“美食時刻的創造者”。她接的客戶不再是隨機應付,而是與她理念匹配的物件。
從廚房小幫手,到球星私廚、企業高管管家,再到如今獨立自由的專業顧問,Sofia的故事,是一段充滿掙扎、選擇與重塑自我的女性奮鬥史。
“我學會了不再妥協,清楚自己價值,也終於能在廚房之外,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