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時間,體育爬藤成了熱門話題,不少中產父母都琢磨著透過體育這個“捷徑”,助力娃邁進夢校大門,然而無數例子證明,體育爬藤並非我們想象那樣可以保送直升名校,它更像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不僅考驗孩子的毅力、興趣和天賦,還考驗家庭的耐心與資源規劃能力。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距離早申正式放榜還有一段時間,但是網傳已經有同學收到新鮮的藤校offer了,而且還是北京地區一枚罕見的游泳爬藤offer。

由於體育生由教練提名,基本上校隊教練就可以拍板,放榜要比ED公佈更早,所以在大家都不知道結果的時候,就有同學順利開獎了。
有人說,這是北京體制內高中史上第一個以運動員身份“遊”進耶魯的學生!這種說法還真有點傳奇色彩。

01.
第一位“遊”進耶魯的北京學生
根據公開的資訊,這位同學是全國青少年游泳U系列7項年齡組紀錄保持者,2020年國家級獎學金——宋慶齡獎學金獲得者。

這樣矚目的成績,顯然是他能夠走上體育爬藤之路,“遊”進耶魯的重要加分項。
有網友爆料,他的媽媽也是一位運動專家,是北京體育大學游泳學院的教授,這無疑為他的體育訓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支援與指導。
一直以來,北京各大頂尖高中在學術水平、競賽成績以及美本錄取戰績上都實力強悍,但是在單項游泳領域成功衝擊藤校卻始終是空白。
今年這位創造歷史的同學來自北京101中學,而且他還是高考部的學生。
雖然國內高中在體育爬藤上也有很多出色的學校,比如上海美國學校SAS,在2022年就有一名學生成功透過游泳特長被斯坦福大學錄取,目前依然是斯坦福大學游泳隊唯一一箇中國人。


但是上海美國學校畢竟是國際學校,從一開始就把大精力直接投入體育爬藤的始終是少數人的選擇。
這次北京體制內高中體育爬藤案例的出現,也為更多有特長的學生提供了經驗借鑑,尤其是對體制內爬藤的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申請季,耶魯大學在中國大陸僅錄取了25名學生,其中北京101中學國際部只有一名。
這也意味著,今年北京101中學的“耶魯KPI”已順利完成,而此次高考部學生的體育爬藤成功,進一步為學校的美本申請戰績增添了新亮點。

02.
通往藤校的體育之路
就在奧運會期間,體育爬藤的話題就已經被家長們熱烈地討論過。
美國代表隊派出的592名運動員中,有四分之三來自美國高校,包括51名斯坦福大學學生、49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生、20名耶魯大學學生和13名哈佛大學學生。

2024巴黎奧運會各大名校獎牌榜
在這支精英運動員隊伍中,華人面孔屢見不鮮。
斬獲女子個人重劍冠軍的江旻憓,是斯坦福大學國際政治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和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博士,堪稱“學霸+運動”的完美結合,被譽為中產家庭育兒的最佳典範。
還有谷愛凌、張斯洋、陳巍等加州雞娃圈內知名的爬藤成功案例。

隨著體育+學霸精英進入大家的眼球,越來越多家長也開始看到了體育爬藤的可能性。
我們都知道,常青藤聯盟的前身其實是一個由八所私立大學組成的體育聯盟。發展至今,這些學校不僅在學術領域聞名於世,還在體育競技中佔據重要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運動員的錄取率通常遠高於普通申請者,成為一條獨特的“爬藤”路徑。
從資料上來看,運動員爬藤的錄取率確實比普通申請人要高。
達特茅斯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運動員錄取率分別為21%、20%、16%和15%,而普通申請者的錄取率僅為11%、7%、6%和5%。

這一趨勢在非藤校中同樣如此,比如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運動員錄取率分別為15%和12%,普通學生只有8%和5%。
以哈佛大學為例,2025屆的新生有10.4%是運動員,這幾年新生中體育生佔比都在10%~12%。

學術表現評分在一等或二等的運動員被哈佛錄取的機率為83%,而有著同等學術表現的非運動員學生被錄取的機率只有16%。
除了錄取率高,體育特長生的學術門檻也相對更低。
資料顯示,哈佛大學運動員的SAT均分為1397.4,而非運動員為1500.8,差距約100分。

對於沒有家族捐贈背景或校友資源的普通家庭而言,體育爬藤確實算得上是一條新出路。


03.
新的爬藤“軍備賽”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在體育爬藤上付出的遠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首先,在所選的體育專案上,學生需要達到國家級甚至國際級水平才有機會得到藤校教練的青睞。

不僅如此,體育爬藤的錄取的前提是他們的學術也同樣要求很高。
藤校通常要求SAT能達到1450-1500分,GPA3.0以上。
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全美大學體育協會,這個機構由北美兩國上千所大學組成,其中學校分為D1/D2/D3三個等級。
D1擁有最高級別的競技水平,大多數申請者嚮往的體育和學術雙強校的八大藤校、斯坦福、杜克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都是D1。

NCAA(全美大學生體育協會)對申請D1和D2級別運動員的學生有特定的高中課程和GPA要求。
其中D1和D2級別的學生需要完成16門核心課程,包括英語、數學(至少完成代數1)、科學和社會科學等。

儘管運動員的錄取率相對較高,但這一群體的競爭同樣非常激烈。
體育爬藤的另一大考驗是經濟上的投入。
美國《Money》雜誌的調查顯示,美國的父母在為孩子的運動投入的註冊費、裝備費、旅行費和課程費等各項開支,費用排名前三的是冰球、滑雪和曲棍球。
這些專案的月平均花費均在2000美元以上,甚至超過2500美元。

另一項調查顯示,在運動的花費上63%的美國家庭,每個孩子每個月在運動上的花費為100-499美元。
11%的家長每週為孩子花費1000-1999美元;8%的家庭每週花費則超過了2000美元。

B站一位UP主也分享了自己職業網球之路的花費,從12歲前花費100萬元起,之後赴美訓練每年耗費上百萬元人民幣,加上大學期間的開銷,職業生涯16年總計花費高達1245萬元人民幣。

有時候,爬藤並不僅僅是燒錢的事,更是資源分配的競爭。
在許多名校中,教練擁有一定數量的招生名額。
例如,布朗大學每年約有225個錄取名額為運動員保留,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250個,耶魯大學則是200個,這些名額並非全然公平分配。
2019年的美國大學招生舞弊案揭示了體育爬藤背後的陰暗面。

一些沒有體育特長的學生透過賄賂教練偽造資質,進入藤校。這一案件涉及斯坦福、耶魯、南加大等多所名校,涉案金額高達2500萬美元。
根據最新訊息,該案主謀已經刑滿釋放,未來將繼續為學生提供大學諮詢服務。
由此可見,體育爬藤從來都不是捷徑,恰恰相反,這是一條新的內卷賽道。
體育爬藤更像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不僅考驗孩子的毅力、興趣和天賦,還考驗家庭的耐心與資源規劃能力。

04.
爬藤之後,何去何從?
很多人對體育爬藤抱有美好的想象,認為體育爬藤不僅可以更容易進入藤校,頂尖運動員還有機會獲得學校的獎學金/比賽獎金、贊助、代言等,甚至幻想可以為孩子鋪就職業運動員的道路。
事實上,運動員的前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完美,名利雙收的永遠是少數。

根據Georgia Career Information Center的統計,59%的高中橄欖球和籃球運動員以為自己能夠獲得大學獎學金。
實際上每100名高中運動員中只有不到一人能獲得D1學校的獎學金。
在追蹤的16000名高中運動員中,只有1人成為了職業運動員。
另一項調查資料顯示,美國約有71,060名大學橄欖球運動員,但每年只有1.6%的人能成為職業球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高中或大學的體育生經歷,只是一段短暫的人生旅程。
即使那些已經成名的運動員,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充滿不確定性。
華人父母一邊希望培養出下一個谷愛凌、江旻憓,一邊又難以接受孩子未來回歸平庸。
比如曾多次參加奧運會並獲得全美冠軍的華裔運動員張安,即使已經達到全美最高水平,但父母依然建議她“找一份穩定工作”。

由於乒乓球比賽的獎金不足以維持生活,她甚至需要自掏腰包來支付一些跨州比賽的費用。
還有最近引起爭議的奧運冠軍網紅事件,吳柳芳和管晨辰都是曾經的體操冠軍,如今卻因為成為網紅而招來了腥風血雨。

運動員生涯不僅黃金期短,而且競爭激烈,能躋身頂尖行列並獲得高額收入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業內一句話所說:“99%的運動員在運動生涯結束後都必須迴歸正常生活。”
雖然體育爬藤的優勢明顯,但在規劃時也要以孩子的興趣和長期發展為首要目的。
如果透過體育特長既能培養興趣,又能為大學申請加分,無疑是雙贏。
但是盲目跟風、頭腦發熱的決定,可能給孩子未來帶來不可逆的影響。
體育爬藤是一種途徑,不是目的,不要本末倒置。千萬不要一時頭腦發熱,為孩子的的未來匆匆做下短視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