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藤失敗後,Top1美高精英學生選擇自殺

正當大家還沉浸在收穫藤校offer的時候,聽到一個令人痛心的訊息。
就讀於Top 1 美高菲利普斯安多福學院12年級的韓裔學生Lucas Lee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傳聞稱,他因沒有拿到藤校offer而自殺,最後留下一句話:Mom, I am sorry…
沒有藤校錄取,就沒有生的希望,誰是壓垮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來源:Letsight
ID:letsight520
每年放榜季,家長群、朋友圈、學校的戰績榜裡曬出各種“喜報”。
某某進了哈佛,某某斬獲MIT、斯坦福、耶魯、哥大錄取,學術成績驚人、競賽履歷炸裂、還有體育或藝術特長。
留學機構更是推波助瀾,借勢宣傳“如何打造藤校申請背景”、“把孩子送進哈佛,我們做對了什麼”、“爬藤必備”等。
一時間,鋪天蓋地流傳著他們的成長軌跡、父母育兒心得、老師對他們的評價。
大家的目光只看到收到藤校offer的孩子,好像只有進入藤校才有未來,拿到藤校offer才值得被提起。
而更大一部分沒有拿到藤校offer的孩子就只能被歸類為失敗者,或者爬藤“炮灰”。
這些孩子即便也拿到了大學錄取,但如果不是Top 30、不是Top 50,甚至只是Top 100開外的學校,恐怕連學校的戰績榜都不屑一顧。
近年來,隨著留學人數的增加和藤校錄取率持續下降,無論藤校錄取釋放什麼樣的回溫趨勢都掩飾不了申請季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事實。
從學術成績到課外活動,從競賽獎項到社會影響力,孩子升學的每個環節都被精心設計,甚至量化到可衡量的指標。
一些家長、留學機構、學校直接將孩子當做一個“爬藤專案”來研究,為他們提供最頂尖的資源、最優質的安排,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孩子都不需要理會。
目的就是穩穩妥妥地將孩子送進藤校,讓家長臉上有光、讓學校和機構可以增加一個有含金量的宣傳案例。
於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升學爬藤的過程中變得愈發焦慮、自卑。
他們放棄自己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割捨自己的興趣,甚至委屈自己也要去滿足父母、社會的期待。
在升學過程中,父母同樣焦慮。他們害怕孩子失敗,更害怕十餘年的託舉付諸東流。
這種焦慮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孩子,讓他們不敢停下腳步,不敢犯錯,不敢接受不完美的結果。
出事的孩子來自頂尖美高菲利普斯學校安多佛,這所學校不僅擁有200多年的歷史,更以培養精英而著稱。
美國總統老布什和小布什都曾在此就讀,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八位美國榮譽勳章獲得者以及無數政商界領袖都來自這所學校,因此安多佛一直被視為通往頂級大學的黃金門票。
每年,安多佛的畢業生湧入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頂尖學府,據統計,其八大藤校、斯坦福、麻省理工的升學率高達30%。
《哈佛深紅報》甚至稱其為“哈佛支線學校”,它也被稱讚為“耶魯&哈佛大學預科班”。
對於許多中國家庭來說,孩子能夠進入安多佛,就意味著半隻腳已經邁入了藤校的大門。
在這裡,精英雲集,學術要求極高,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高壓競爭。
和國內高考一考定終身不同,美國大學升學需要長線作戰,從進入高中開始就要為升學做打算。
每一份成績、每一項課外活動、甚至一次考試的排名,都可能決定未來的升學走向。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簡直一口氣都不敢放鬆。
這樣的壓力,確實能夠培養出眾多精英,但也讓孩子生存在學術高壓鍋中。
每天兩眼一睜就要面對精英同學們明裡暗裡的競爭,每天都衡量著怎樣多積累更多升學籌碼。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長期處於高壓競爭環境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甚至自毀傾向。
而且學校的名氣和顯赫的戰績擺在那裡,人均藤校offer,人人皆知從安多福走向藤校是“捷徑”。
如果孩子沒有拿到理想的大學錄取結果,那就不僅是失敗者,更是拖學校後退的人。
他們不僅要承受自身的失落,更可能感受到來自同齡人、家長,學校和社會的無形壓力。
事實上,對於這樣一所精英高中,每個被錄取的學生都已經是“天之驕子”。
根據網路統計,安多福今年錄取中國籍學生16人,但錄取國內學生僅有2人。這樣的錄取難度甚至超過了許多藤校。
能夠進入安多佛,本身已是無比耀眼的成就。可即便是這樣一群最優秀的孩子,也依然難逃壓力的拷打。
據傳,這位韓裔的孩子,不僅成績優異,還擅長高爾夫,創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
這樣一位優秀、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少年,最終也沒能扛過升學的壓力,在藤校放榜後離開人世,甚至都還沒有等到斯坦福等其他大學放榜。
精英教育的代價終於壓垮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孩子。
每當看到年少的生命殞命於升學路上時,都會忍不住思考,我們的教育是為了什麼?
Lucas Lee的離世,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它更是一個畸形教育的縮影。
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校中,教育的核心早已被異化,名校錄取變成了唯一的衡量標準。
談教育,實際上比拼的是升學率,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過程如何不重要,孩子如何更不被重視。
不得不提起常熟UWC(世界聯合學院)創辦人、董事會主席王嘉鵬在第一屆畢業生錄取成績公佈後的談話。
他說,常熟UWC不會公佈大學錄取名單。學校的使命,不是用名校錄取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真正優質的教育。
“適合的比排名更重要,UWC的教育理念更加看重的是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UWC的教育不以是否進入‘常春藤’論英雄,我們鼓勵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這不是趕時髦的託辭。”
雖然坊間盛傳今年UWC的錄取戰績斐然,但學校依然沒有公佈官方的錄取結果。
正如UWC創始人、德國教育家Kurt Hahn所說,學校提供教育的意義要遠遠超越只是為他們升大學做準備。
這一理念在今天顯得尤為可貴,我們相信很多學校在創立之初也有偉大的教育觀,但如今錄取戰績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學校招生的招牌,扭曲了教育的真諦。
讓學校從育人變成一個打造升學神話的機器,讓孩子成為升學流水線的一件產品。
孩子的個人價值被學校綁架、被家庭絞殺,最後把自己逼上了不成功便成仁的絕路。
如果大學拒信就能擊垮一個孩子的全部自信,那問題絕不僅僅出在孩子本身,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培養他的過程中,給予了他錯誤的價值觀。
Lucas Lee的悲劇,正是這種病態競爭、教育焦慮和扭曲的教育觀帶來的極端結局。
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媽媽的道歉。一個即使心理承受如此大壓力的孩子,留在世界上最後的回憶,依然是對父母感到愧疚。
這個悲劇令人心碎,但更值得我們反思。
當教育變成一場無休止的競賽,當孩子的價值被名校錄取結果所定義,我們究竟是在為他們鋪一條光明的未來,還是在親手剝奪他們的希望?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