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產1個「小目標」才配得上頂級美高?香港中產被盯上了….

熟悉我們的讀者可能還記得一篇《每年,中國有兩萬富裕家庭,在美國高中爬藤》的文章,當時在美高爬藤圈裡產生了不小水花。
四年過去了,我們發現這條小眾賽道「含金量」還在上升,但又有了不少新變化。
比如這些金字塔尖的學校收費越來越貴,加上生活費一年得花掉父母百八十萬人民幣。
一些圈內大佬甚至笑談,家裡資產沒有1個小目標(1個億),不建議送孩子出去瞎禍禍
比如四年前,有孩子從6年級開始做美高規劃,如今這個年齡甚至提前到幼兒園。
當然賽道內也有一些常態化風景:
· 排名前列的美高,仍然是富裕家庭的爬藤跳板。
· 這條小眾賽道不是捷徑,且捲到飛起。
· 與此同時,美高招生官的喜好發生著微妙變化。
· 隨著16萬內地中產父母湧入香港,這股美高風潮,正在香港形成新窪地
這股風如何吹起?這條跳板還值得提前衝一波嗎?
正文開始之前想給大家預告:
美高爬藤值不值得衝一波?
3月15日我們將在香港舉辦分享會
海內外大佬齊聚香港,一站式答疑
名額有限,點選圖片即可一鍵報名

「爬藤跳板」,含金量持續上升

當14歲的米雪和全家人從上海飛到美國東海岸時,他們並沒有去紐約看自由女神像,或是參觀華盛頓紀念碑,而是穿梭在新英格蘭地區的富裕小鎮上,探訪私立高中。
那個十一假期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米爸提前研究好美東路線,一下飛機,他們就聯絡好租車公司,自駕上路;米媽則早早敲定10所學校,排兵佈陣似地塞滿行程單,還約好當地朋友作陪。
旅行收穫不錯。米雪從小學五年級就吵著要去美國留學,經過備考、訪校和麵試,她終於在15歲的夏天如願以償。
每年,像米雪這樣奔赴美高求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連美國人自己都感到驚訝
《大西洋月刊》2012年時發現,2005年中國僅有65名大陸生讀美國私立高中;2010-2011學年,漲至6725人,數量增長102倍!
我們扒拉了後面幾年資料,更是驚人:
2017年大陸孩子數量漲至高點,達到4.4萬人;此後至今,數字雖然回落,但仍維持在1.3萬人左右
2017-2023留美中學生資料變化
20年增長200倍,中國速度給美高帶去大大震撼。尤其是前30的頭部寄宿美高,為了擠進去,中國牛娃們卷生卷死。
令美國人驚訝的不止是漲幅,還有中國家庭的選擇動機:私立高中並不是本地普通居民的主流選擇,怎麼就成為中國爸媽的“心頭好”?
放在十年前,這可能是“Good Question”,但如今,但凡考慮送娃出國讀書的父母,對答案都形成統一預判:
去美國念高中,不僅在情理之中,背後更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想衝擊哈耶普斯麻這一級別的頂級名校,就得從高中段搶佔先機,提前適應。儘管成本高,仍擋不住富裕家庭前赴後繼。
價值回報如何呢?美本申請成功率可以作出註解。
以2024早申為例,今年哈佛大學早申,美高中國學生獨佔鰲頭,拿到15枚offer裡的13枚;普林斯頓大學13枚offer裡,則有8枚來自美高……
近水樓臺先得月,美國名校招生官當然對本土高中更信任。申請人的GPA水不水、學術活動及推薦信是否硬核,一目瞭然。
但疑問也擺在面前:去美國讀個高中,中國孩子就一定能衝擊哈耶普斯了?

寄宿高中,金字塔尖的選擇

不是所有的美高都能成為中國家長的備選項。公立學校首先被排除在外。
類似托馬斯·傑斐遜科技高中、紐約史岱文森等優秀公立學校也有不少,但因為簽證限制,大部分公立學校只能給予國際學生一年期的簽證許可。
全美共有約兩萬所美國高中,這樣一篩,不足兩千所私校。
剩下的私立高中則分為走讀和寄宿制兩種。
走讀校學費較寄宿校便宜,但父母無法陪讀的中國孩子,只能申請寄宿家庭。無形中又製造另一個問題——中國孩子是否能融入當地家庭。
相比之下,提倡“全時教育”的私立寄宿學校脫穎而出
但,在美國300多所私立寄宿學校中,僅有一小撮頭部學校才稱得上是「金跳板」
Niche網站每年會根據私校SAT / ACT分數、大學升學率、師生比例等指標,給寄宿高中打分。名列前茅的精英私校集中在美東、加州和德州。
其中,美東又處在金字塔尖,全美排名前15的私立寄宿高中都集中在這片。他們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孵化器。
從爬藤率上看,頂級美高佔盡先機。
比如,被譽為「美高中的哈佛」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Phillips Exeter Academy,畢業生爬藤率高達19.27%
即便是排名中上段的佩迪中學Peddie School,爬藤率也高達14.07%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Phillips Exeter Academy錄取情況
資料來源finding school
佩迪中學Peddie School錄取情況
資料來源finding school
資源上,頂級美高在中學段就提供各種前沿專案,讓孩子們去哥大、賓大、耶魯、約翰霍普金斯等頂尖大學做深度科研。
託舉力如此「頂」,難怪國內中產家庭趨之若鶩。
可能有人會疑問:就在家門口的雙語學校讀書,孩子還能待在身邊,這樣「不香」嗎?
麥客曾在美國工作,回國後,女兒露西也一直就讀於上海的國際學校。他發現,學校硬體設施質量很高,但教師穩定性卻是硬傷。
主科老師經常更換,尤其是外教,很多人來中國只為短期淘金。學校開設的課程,在豐富性和難度上,也比不上頭部美高。
米媽則發現,對比美高和國內雙語學校,兩者培養出的學生在氣質上就明顯不同。
十多年前米雪一家人探校時,每所拜訪校都為國際家庭安排了“學生大使”,一路跟著他們,帶看校園校舍,介紹學習生活。
這些美國學生的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樣,自信而又謙虛。

捲成黑海後,風向突變

名校錄取率高、學生素質好、校園氛圍有活力,讓頭部的私立寄宿校光環愈發突出,申請競爭也逐年增加
現如今多數中間段位的寄宿美高,每年就有200-300來自內地富裕家庭的孩子申請,但最終就錄取4-6名學生
能登頂塔尖的,是其中極少數。但這些頂級私校的要求,卻是水漲船高。
有圈內顧問告訴我們,2013、2014年時,如果學生託福能考上100分,恨不得都要開香檳慶祝,而這幾年,託福沒達到110分,都不建議孩子申請前30名的學校。
除語言和標化成績外,體育和藝術特長則從加分項成了殺手鐧
高爾夫和游泳已經無法滿足學校需求,孩子最好有花樣滑冰、壁球等符合「美高口味」的興趣愛好。有牛娃甚至每週給自己安排10小時的體育專項訓練,一週四天雷打不動。
連學術興趣都要足夠「美式」,比如有孩子從初中就開始研究蘇格拉底哲學思想,或是系統學習拉丁語。
眼看著這條賽道從藍海捲成紅海,再慢慢變黑時,頂級美高們卻悄然轉換「口味」
一來,願意為頂流美高付費的內地富裕家庭,猶豫了
四年前,米媽曾算過一筆賬,私立美高的學費加上寄宿費約為7萬美金,摺合人民幣50多萬,加上父母探望來回的機票、孩子假期的課外活動和夏令營等,一年給米雪準備的教育基金約在80萬左右。
但這兩年,美高齊刷刷漲價:
全美最優秀的私立學校之一安多福,學費漲到69,600美元,漲幅12.3%
被稱為哈佛大學Feeder school的米爾頓,學費一年更是高達73,950美元,漲幅達到了16.5%
此外,私校往往有募捐傳統,儘管捐多捐少出於家長自願,但這筆專案有時甚至比學費還要高。
這些還不是全部。如果在申請階段需要聘請顧問,費用則繼續增加。
算下來,頂級美高的確不是年入百萬的中產父母能輕鬆入局的
二來,頂級美高們也想要更多元背景的孩子,而不是清一色來自北上廣深。
曾有在美高圈深耕三十多年的大佬告訴我們,大部分美高都在控制內地學生數量,大部分在校生人數約20人左右,甚至更少。
這麼一來,縮水幅度至少50%以上。這些招生官興趣正轉向香港,甚至亞洲其它城市和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
這樣一來,黑海直接縮成池塘。

為什麼是香港?

排名靠前的頂級寄宿美高,確實對香港富裕家庭的孩子有一定偏好。
一來,香港中產家庭普遍重視雙語教育,孩子從小接受中英雙語環境薰陶,英語和普通話都溜,這在美高申請中是“硬通貨”
比如香港漢基國際學校的學生,既能用英語流利交流,又懂中文文化,這種“雙語優勢”讓招生官覺得他們更容易融入多元文化校園。
再來,這些頂私招生官特別看重父母是否認同“全人教育”。香港富裕家庭普遍重視孩子獨立性和領導力培養,教育理念與美高推崇的“培養未來領袖”高度一致。
更何況,香港本地好的國際高中也不多,中產家庭擠破頭也難進,很多人乾脆直接瞄準美高。
特別是透過優才、高才計劃入港的家庭。這兩年拿到頂級美高offer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從上海、北京捲過去的學生
最新的資料顯示,截止2024年8月底,香港各項人才計劃共收到了超過36萬份申請,其中近23萬份獲批,同期到港的人才超過15萬人,遠超港府當初定下的3年引入10.5萬人的目標。
這批港漂,無疑將成為美高風潮裡最為新鮮的踏浪人。
從香港起跳美高,最終去藤校,爬藤路徑上的節點似乎更多了。中產父母就能如願嗎?
早在四年前,像米媽和麥客這樣的追浪父母們就做出中肯的總結:比起是否能值回票價,他們更在意孩子是否能適應。
“我一直不認同是否孩子去美高就是拿到了頂級大學的入場券,特別是當她沒有準備好時。強迫她去,是極為有風險的。但不得不說,她變得生活自理、獨立思考,也更加自信。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這才是我們做家長更樂意看到的。”
EduKnow
港漂家庭如何精準從美高起跳、爬藤?
3月15日我們將在香港舉辦分享會
海內外大佬齊聚香港,一站式答疑以下內容:
· “業界頂流”如何看待2025申請趨勢申請頭部美高?
· 港生如何凸顯獨特的競爭優勢辯論、藝術、體育、STEM?
· 申請頭部美高,要打造“六邊形牛娃”還是靠捐贈?留在香港讀國際Vs.送娃讀美高,爬藤勝算?
名額有限
👇點選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