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戰新
為了打破稀土“卡脖子”,美國正在抄中國作業,祭出了“新型舉國體制”!
華盛頓、矽谷和華爾街,已經聯合發起了一場“稀土復興運動”。
上到總統官員、企業巨頭,下到德州工人、普通市民,財政補貼、銀行貸款、企業股民投資,來勢洶洶。
老美還拉來了澳大利亞、烏克蘭、印度、越南、丹麥、南非等國家,試圖構建以美國為中心、盟國為支點的稀土產業迴圈體系。
7月11日,懷俄明州布魯克稀土專案正式開工,這是美國70年來首個新的稀土礦,頗具象徵意義。
這套“組合拳”動作頻頻,範圍之廣、投入之大、力度之強,堪稱前所未有。
當老美也對稀土搞起了“國產替代”,築起政府補貼的高牆,我們能不能守住關鍵產業的護城河?
一場巨大的連鎖反應,正在展開。

為了打破稀土“卡脖子”的局面,美國已經顧不上違背祖訓了,對稀土企業政策手段齊出。
傳統上美國政府一般不會干預工業部門,但就在7月,美國國防部卻與美國最大的稀土企業——MP Materials公司簽訂了一份極其反常的協議。
協議第一條是,國防部出資4億美元收購後者15%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這就意味著,MP Materials將從一家民營企業變成一家“國有參股企業”?甚至是“國有實際控制企業”。
萬萬沒想到,老美也會玩出一手“民轉公”“混合所有制”。
協議第二條是,國防部未來十年將批次採購MP Materials公司生產的釹鐠氧化物,且收購價不低於110美元/公斤。
這個價格,太不尋常了。
美國國防部給某個企業搞價格兜底,極為罕見。哪怕是波音、SpaceX的國防訂單,都得按市場價來,如今卻專門為MP Materials“開小灶”。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個兜底價(110美元/公斤),遠遠高於當前市場價(64美元/公斤)。
什麼意思?
說明美國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哪怕短期內達不到市場價格,也要不遺餘力地支援“國產稀土”。
有些諷刺的是,西方稀土企業常常指責中國企業“獲得過多政府補貼”,可一旦輪到自己,那感覺是“真香”。
這還沒完。美國不光政府動手補貼,還鼓動華爾街和矽谷巨頭們,一起幫扶MP Materials公司。
目前,摩根大通和高盛已經同意,將為MP Materials提供10億美元貸款;蘋果公司將提供5億美元的投資。
可見,美國官員、銀行家和企業家使用非常規手段,為MP Materials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經濟學家看了都犯迷糊:
“政府投資、低息貸款、統一收購、價格管控……全部湊在一起,不就是計劃經濟嗎?”
美國版的“新型舉國體制”,呼之欲出。
這是因為,MP Materials是“全村最後的希望”,它運營著美國唯一一座成熟的稀土礦,擁有全美唯一一家稀土磁體生產廠。它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唯一的“垂直整合”稀土磁體生產商,涵蓋從開採到精煉再到磁體制造的全鏈條。
某種意義上講,MP Materials就是對標“中國稀土集團”而生。
放眼全球,真正實現上、中、下游全覆蓋的稀土企業,只有中國稀土集團。

在稀土這件事上,老美也是真的急了。
對外,他們也毫不掩飾了,正在用武器+強權逼其他國家交出稀土礦。
年初,特朗普曾表示,不排除透過“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奪取格陵蘭島控制權的可能性。訊息一齣,很多人以為美軍會去搶領土,實際上,他可能看中的是格陵蘭島南部的坦布里茲稀土礦(世界最大稀土礦床之一,資源儲量約為3850萬噸)。
果然,很快格陵蘭島就把該礦所有權賣給了美國Critical Metals公司。

美國還用同樣的套路,獲取了烏克蘭、奈及利亞、南非、剛果(金)、蒙古、巴西泰國等國的稀土礦。
5月8日,美國用軍事援助換取了烏克蘭稀土礦藏50%的所有權。
另外,也有一些國家主動“投靠”美國。7月1日,美國宣佈與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共同啟動關鍵礦產計劃,組成了所謂的“四國稀土聯盟”。
可以說,為了搶奪稀土產業資源,老美把所有的籌碼都押了上去。
拉長時間來看,過去10年,美國的稀土產業還是有明顯進步的。2014年,美國的稀土產量只有4000噸,到2024年為4.5萬噸,十年時間增長了十倍。
7月11日動工的懷俄明州布魯克稀土專案,是美國70年來首個新的稀土礦。

美國能源部長宣佈:“我們將建立安全的稀土元素供應鏈。我們將不再受中國挾持。”
興奮的表情,快藏不住了。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美國在短期內或可憑藉“新型舉國體制”和全球霸權打通“開採關”,但在精煉和磁體制造環節,依然很難繞過中國。
稀土供應鏈的複雜性,在於其涵蓋三大環節:開採、精煉和磁體制造。
據國際能源署資料,2023年中國佔全球稀土礦產量超60%,而到了加工精煉稀土化合物的環節,產量已經佔到了全球的92%。
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資料,中國控制著全球91%的稀土精煉、87%的氧化物分離和94%的磁體生產。
中國最強的功力,還不在於“採”,而在於“煉”。
MP Materials雖能開挖15%的全球稀土礦石,但美國缺乏足夠的技術、設施和專業人才,這些礦石不得不運到中國搞精加工。
《紐約時報》的報道承認,中國擁有39所大學培養稀土專業人才,煉廠的溶劑提取技術領先全球一代,而美國連一門常設課程都少見。
加拿大稀土企業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的CEO曾說過,生產超純鏑要經過100步化學工藝,Neo公司在中國的提煉廠花了七年才掌握,而美國企業幾乎從零開始。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材料學家安東尼奧就認為:
美國要趕上中國的稀土加工技術,將需在至少10年間大額投資。

當然,中國絕不能因稀土技術的領先,就掉以輕心。更不要低估當今軍事科技第一強國的爆發力。
20世紀80年代,日本電子和半導體產業飆升至全球第一,在產量和技術上都超越了美國,日本人信心急劇膨脹,覺得“美國人不過如此”。結果呢?美國僅用七年,就把日本半導體企業打蔫了。
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不能固步自封,同時鞏固內部堡壘,防止被老美“偷家”。
有些美國企業喜歡玩陰招,比如用高薪高福利“挖走”中國稀土專家,又比如透過賄賂中國稀土企業職工來獲取中國稀土專利技術,煽動中國企業主走私中國稀土材料。
近期,有關部門果斷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進行狙擊和反制。
工業和資訊化部在今年釋出《關鍵技術保護名錄》,明確將南方離子型礦高純度提取等十餘類核心工藝列入國家秘密與技術秘密雙重保護名單。幾個南方省份已相繼試點建立“稀土技術專家保護崗”,以特殊津貼和責任制形式穩住關鍵技術線人才。2025年5月9日,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商務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海關總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郵政局聯合行動,開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
種種舉措,都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稀土人才、稀土技術和戰略礦產。
從70年代“稀土之父”徐光憲發明串級萃取工藝,到2021年中國稀土集團的成立,中國稀土產業的成果來自不易,萬萬不能拱手讓人。
在稀土永磁領域,中國已完成從“以量取勝”到“以技稱雄”的變革,更要“卷”向新高度。
2024年,中國科學院研發的奈米晶界調控技術將釹鐵硼磁體矯頑力推制高點,有效壓縮重稀土用量。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牢牢記住,優勢不可能永遠維持,要準備新的殺手鐧。

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霾籠罩全球,地緣衝突此起彼伏,通縮壓力如影隨形,普通人如何在這場風暴中守護錢袋子?
我們有份“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199元/年,全年48期,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
最近恰逢智谷趨勢12週年慶!為回饋各位讀者朋友,現在訂閱,我們還將加贈——
1、《5節宏觀分析框架課(音訊)》
2、1場《下半年市場展望閉門分享》
掃碼入圈,看清趨勢,消除迷茫。

參考資料:
1、《物以“稀土”為貴?美國國防部之後 蘋果也看上了這家公司》,科創板日報
2、《美國尋求擴大非洲礦產金屬供應鏈部署》,中國能源報
3、《“不再受中國的挾持!” 美國70年來首次啟動新稀土礦》,VOA
4、《中國不賣了,價格暴漲超200%,這才是“卡脖子”的大殺器》,智谷趨勢
5、《時間,可能不多了》,劉曉博說財經
6、《心智觀察所:美國真能推動本土稀土供應鏈建設嗎?》,觀察者網
7、《中國“反向操作”,西方試圖追趕!》,參考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