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走失,電梯直達
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瞻雲
作者:瞻雲


好傢伙,格陵蘭島稀土儲備佔世界1/4?
我第一反應,該不是媒體又翻車了吧?
一查……
果然!
害,這翻車翻得四腳朝天的。
說實在話,這個3850萬噸的資料來源,還真不好查。
俗話說,功夫不怕有心人,只要有專業的態度和耐心,終有結果。
早在5年前的2019年8月,相關的資訊就出現在了央視[1],而且近年來有著大量類似的報道,包括近期。


然而,近期新華社的報道,顯示的格陵蘭島稀土儲備資料卻是:
150萬噸!


150萬僅僅只是3850萬的 3.896%,甚至連5%(1/20)都沒有,可以說是相差無比巨大。
新華社 VS 央視,究竟誰對誰錯呢?
看來對於這個資料,我們必須打破砂鍋問到底了!
然而一查資訊,還能查出一個稀土礦6.19億噸的資料:

6.19億噸?
是不是頭都快裂開了?
我知道你頭快要裂開了,但先不要裂。

我們來一一解決這些資料問題。
中文網資料已經沒有了源頭,那就只能靠外文了。
-
值得注意的是,在查證相關資訊的過程中,全球所有的AI都不行,要麼提供的是錯誤的資訊源(國內AI,普遍直接提供的就是我質疑的資訊源),要麼是過時的資訊源(ChatGPT資訊源過時,或者選用部分資訊作為總資訊)。
3850萬的最早媒體報道資料,出自英國權威媒體《金融時報》[2]。


這個資料來源影響很大,甚至一些報告都引用了這篇新聞的資料。
例如,一份名《新的“稀有金屬時代”THE NEW “RARE METAL AGE”》的報告中,便引用了這個資料。

很顯然,《金融時報》的這個資料,在一些報告的加持下,甚至已經變成了“權威資料”。
我們先來細細品一下《金融時報》作為權威西方媒體的,玩得爐火純青的媒體自我修養。
這是《金融時報》的原文:
據估計,格陵蘭島擁有 3850 萬噸稀土氧化物,而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儲量為 1.2 億噸。Greenland is estimated to hold 38.5m tonnes of rare earth oxides, while total reserve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stand at 120m tonnes.
這是中文相關報道的資訊:

格陵蘭島擁有3850萬噸稀土氧化物的儲量(也有的沒用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4。
發現沒有,金融時報給出的兩條資訊都是客觀資訊,沒有任何其它的主觀資訊。
不過它卻十分狡猾的,把【3850 萬噸稀土氧化物】和【世界總儲量為 1.2 億噸】放在一起比較。雖然它沒有直接下結論,但暗示意味十分的明顯。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前面的資料沒有【儲備】兩個字,後面的資料有【儲備】兩個字。
看到這裡,想必你已經猜到了:
【格陵蘭島的3850 萬噸】和【世界的儲備1.2 億噸】根本就不是同一參考標準下的資料。
不知道《金融時報》是故意的,還是撰稿人自己也沒有搞清楚。
總之,這樣的內容,首先在一些報告中就出現了資訊滑坡。例如。有報告進一步聲稱,可以提供世界未來稀土1/4的供應[3]。

注意,這個資訊和中文媒體的【佔全球儲量的1/4】同樣有著區別。一些中文媒體不僅在3850 萬噸前/後加了儲備兩個字,而且總結性內容還是佔世界儲備1/4或1/3。
3850萬噸的最早專業資訊源在哪裡呢?
繼續查,終於查到了2015年的一份文獻[4]:

透過閱讀這一份文獻,可以得到這樣的資訊:
-
過去十多年,格陵蘭島的REE(稀土元素)潛力得到了廣泛關注,格陵蘭島勘測到的總稀土氧化物(TREO)資源,從2011年的1040萬噸,增加到了2015年的3850萬噸。

格陵蘭島稀土資源分佈
這份報道很專業,資料沒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的措辭是【潛力】、【資源】,並沒有【儲備】的字眼。
那什麼是【儲備】呢?
透過追尋【格陵蘭島稀土儲備150萬噸】的資訊,我們找到了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最新的權威報告[5]。

明確了資料來源:

中國稀土資源儲備量是4400萬噸,而格陵蘭島是150萬噸。
-
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的資料,是全球礦業最權威的資料之一,各類專業文獻、報告、資料都會引用其資料[6][7]。
USGS的報告,在附錄C中,同樣給出資源(Resource)和儲備(Reserves)的定義區別:


簡而言之,資源是勘測得知的,目前或潛在能經濟提取的某種商品。
只要形式、總量、濃縮度,達到一定要求,就可以算是資源。它可以是現在能開採的,也可以是未來才能開採的。
儲備則是可以經濟開採或生產的部分資源,現在就擁有技術和能力開採(不限於儲備國),無論設施是否已經準備就緒,都算是儲備。屬於當前經濟資源。
很顯然,兩個定義是絕對不能混淆的。
除此之外,還有介於資源和儲備之間的概念,叫做儲備基數(Reserve Base)。
簡單來說,儲備基數指是從資源中所證實的,現在就能開採和生產的最低物理、化學標準。但從經濟角度考慮,並不是所有都適合開採。從儲備基數中進一步確定能夠經濟開採的,才能被定義為儲備。
也就是說,格陵蘭島3850萬噸的稀土資源,和儲備之間至少還差了一個儲備基數。
任何用儲備之類的詞彙,去描述3850萬噸稀土都是錯誤的。
由於格陵蘭島真實儲備量為150萬噸,僅僅只佔世界儲備量的1.36%,因此任何描述其佔世界儲備1/4、1/3、20%+之類都是錯誤的。
出現以上任何相關資訊的媒體,一律翻車。
而且還需要注意的是,3850萬噸資源同樣是過時的資訊。
資訊源來自2015年的文獻,現在怎麼可能還是這個資料。
格陵蘭島稀土資源究竟有多少呢?
依據最新近年的一些報告,可以查到,格陵蘭島近年勘測到的稀土資源,已經高達4200萬噸[8][9]。

至於【格陵蘭島某稀土礦6.19億噸,世界第二】的資訊是咋個回事兒?
這裡需要科普一個概念,稀土礦(JORC標準)和稀土氧化物(REO)是兩碼事。
稀土礦 × 品位(百分比)= 稀土氧化物。
品位百分比通常不大,因此稀土礦的資料往往比稀土氧化物的資料大得多。
這裡的 6.19億噸可以查證的是格陵蘭島Kvanefjeld專案至少10多年前的過時資訊[10]:
Kvanefjeld專案JORC資源總量為6.19億噸,含有稀土氧化物660萬噸。
Kvanefjeld專案的最新資訊,已經是超過10億噸稀土礦,1114萬噸稀土氧化物,品位1.1%。
實際整個格陵蘭島稀土礦總量已經接近60億噸(另外一個大礦Tanbreez專案高達47億噸)[11]。
媒體拿這個稀土礦專案的過時資料,論其為世界第二,自然也錯了(此專案實際排名第四左右)。
但無論怎麼樣,格陵蘭島稀土的資源量都是非常巨大的。
那麼,格陵蘭島能對中國稀土地位掀起挑戰嗎?
國外有儲備之外的稀土資源,中國自然也是有的。
我們來看看一份系統分析世界稀土專案的文獻[12]。
這篇文獻開篇就提到,全世界至少有146個先進稀土專案,涉及超過3.034億噸的稀土資源。
顯而易見,全球的先進總稀土資源,接近稀土總儲備的3倍。
當然,在其它的一些文獻中,世界總稀土資源還出現過更高的資料,例如4.78億噸[13][14],這個資料應該儘可能包含了所有的專案。不過這個資料是2017年的,近年總資料應該更高,個人推測或許達到了5億噸。
這是全球主要稀土專案的分佈:

左下角是稀土礦型別,越前面開採價值越高
這是所有價值排行前30的專案:

排名前四的分別是中國內蒙古白雲鄂博(Bayan Obo)專案,格陵蘭島Tanbreez專案,中國華南專案、格陵蘭島Kvanefjeld專案。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第一的白雲鄂博專案,稀土氧化物資源高達1億噸。
整個格陵蘭島的稀土資源主要都集中在Tanbreez專案和Kvanefjeld專案,兩個專案總計達到4000萬噸,超過全島95%。
但白雲鄂博專案稀土氧化物資源,還比整個格陵蘭島的2倍還多。整體價值潛力,也接近其2倍,這還不算中國的華南專案。
稀土礦的REE品位等級和岩石性質直接相關。

其中碳酸岩(Carbonatite type)大噸位、高品位,未來潛力價值最高。例如,中國白雲鄂博專案便是碳酸岩。
熱液礦(Hydrothermal/IOCG type)則稍低於碳酸鹽巖,但依舊是高品位,不過噸位和品位負相關。也就是說,品位越高越難出大礦。
鹼性/鹼性花崗岩(Alkaline /Alkaline granite type)則是中等品位,也容易出大礦,格陵蘭島的兩大稀土礦便是這個型別。
(離子粘土)lonic clays和砂礦(Placer)品位較低,但通常資源豐富。由於離子粘土技術成熟,而且最為經濟,因此是現今最主要的稀土產量來源。例如,華南專案就是離子粘土,是中國佔世界70%稀土產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慮到未來的潛力價值,很明顯品位排名在前的專案,將可能給未來的稀土市場帶來全新的變化。
研究者把各個地區稀土價值一一排名後發現:

亞洲依舊擁有最多的稀土資源,擁有最高的潛力價值。
澳大利亞稀土資源雖然比較豐富,達到22%,但由於品位低,整體價值僅僅只有4%,與其它低資源洲/地區相差不大(其它各州則資源和潛力價值都不突出)。
而格陵蘭島則有著非常驚豔的表現。
其資源量達到13%,雖然沒有媒體報道的誇張,但作為一個面積不到地表非海面積2%的島嶼來說,可謂是相當驚人。而且稀土潛力價值更是高達22%,接近亞洲稀土價值的一半。而中國大約為亞洲的70%,格陵蘭島稀土潛力價值,達到中國60%左右。
很顯然,自身缺乏開採加工能力的格陵蘭島,將成為未來稀土經濟戰爭的必爭之地。
尤其是在中國掌握離子粘土稀土生產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如果其他國家透過更先進的技術拿下格陵蘭島的稀土(除了少部分碳酸礦,格陵蘭島主要是鹼性礦),提高產量打出時間差,在中國白雲鄂博等礦區尚未發揮出巨大價值之前,將有可能動搖中國未來的稀土地位。
但我們同樣得注意到,格陵蘭島兩大稀土專案,都僅僅是資源,而沒有成為儲備基數。這反映出來的就是開採難度和更多的不良經濟、環境後果。
格陵蘭島的大部分礦床都是鹼性礦,尤其是最大的兩大礦區,需要新的冶金技術來加工稀土,目前沒有國家有成熟技術,短期難以快速利用。除此之外,兩大礦區都有鈾和釷等放射性元素,額外的加工成本和環境問題,使得專案被當地抵制,難以推進。
很顯然,格陵蘭島的稀土資源,要從資源變成儲備基數,至少還需要先解決技術和環境問題。
但哪怕如此,作為未來巨大潛力的稀土地區,其自身沒有技術和能力開採,自然少不了各個國家的參與和摩擦。
一份文獻,把格陵蘭礦產勘探史的2011~2014年時間,稱為中國時代[15]。
在這段時間,格陵蘭島曾邀請中國公司投資礦產勘探和開採,併成立了一些特定專案,但最終因美國對丹麥的施壓,專案悉數被停止。
但這這一份研究依舊認為,考慮到整個價值鏈的複雜性,中國幾乎壟斷了稀土加工和不同元素的提煉,以及磁鐵和太陽能電池板的製造,所以中國在未來依舊很可能會參與到格陵蘭島稀土專案的開發上來。但這一切,取決於特定時間丹麥、格陵蘭島和美國之間的政治氣候。
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無論格陵蘭島最終是被誰所主導,真正最重要的還是技術。
如果中國在原本離子粘土核心產業鏈和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同時解決了鹼性礦產業鏈和技術問題,甚至解決放射性元素和環境問題。且這些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那麼無論誰主導格陵蘭島,最終都需要請中國人去開發。
考慮到過去勘測技術等原因,中國在數十年前80%的稀土全球佔比到如今23%的全球佔比[16],其實應該看作勘測技術發展的必然客觀規律。畢竟中國佔世界陸地面積的6.45%,地球稀土分佈再不均勻,恰好主要落在中國的機率其實並不高。
隨著未來世界各地稀土資源的進一步勘測,中國的總資源佔比還有可能進一步降低。
因此,在這種大的趨勢下,技術持續領先並不斷突破,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最為重要的。
總的來說,格陵蘭島並非擁有3850萬噸的稀土儲備,也並非佔世界1/4或1/3。而是擁有150萬噸的稀土儲備,佔世界的1.36%。
其所有潛在稀土資源達到4200萬噸,在世界先進專案中佔比13%,而在所有專案中佔比8.79%(4200/47800)。不過考慮到稀土的噸位和品位,其未來的潛力價值,卻達到世界22%,也即超過1/5。
雖然格陵蘭的確可能在未來的稀土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但並不是媒體釋出錯誤資訊的理由。
媒體錯在兩點:
第一點,不加分辨的直接轉載其它媒體的資訊,對明顯可能誇張的資料,不進行更加嚴謹的考證。
第二點,資訊不明的情況下,在原資訊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分析,得到更加離譜的結論。
最後我也提醒依賴AI查詢資訊的大眾,盡信AI不如無AI,當絕大多數人都理所當然認為的權威資訊源,也存在錯誤時,AI資訊庫自然也已經被汙染了。雖然足夠優秀的AI的確犯錯也少,但不加甄別,總有被坑的時候,作為使用者一定要掌握足夠的資訊甄別能力。
參考文獻:
[1] 央視財經評論丨特朗普執意買島,開玩笑?丹麥斷然拒絕,然後呢?
[2] https://www-ft-com.ezphost.dur.ac.uk/content/f418bb86-bdb2-11e9-89e2-41e555e96722
[3] https://chacr.org.uk/wp-content/uploads/2020/10/GAP-Briefing-Arctic-.pdf
[4] Paulick H, Rosa D, Kalvig P, et al. Rare Earth Element project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Greenland[J]. eds. JK Keiding and P. Kalvig, MiMa Rapport, 2015, 2.
[5] Staff U S. USGS mineral review[J].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4.
[6] Balaram V. Rare earth elements: a review of applications, occurrence, exploration, analysis, recycl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Geosci Front 10: 1285–1303[EB/OL].(2019)
[7] Chen P, Ilton E S, Wang Z, et al. Global rare earth element resources: A concise review[J]. Applied Geochemistry, 2024: 106158.
[8] Rosa D, Kalvig P, Stendal H, et al. Review of the critical raw material resource potential in Greenland[J]. Copenhagen: Center for Minerals and Materials: 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 2023.
[9] Charles N, Tuduri J, Lefebvre G, et al. Appendix 1: The Rare Earth Resources of Europe and Greenland Mining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J]. Metallic Resources 1: Geodynamic Framework and Remarkable Examples in Europe, 2023.
[10] https://www.proactiveinvestors.com/companies/news/30604/rare-earth-minerals-buys-shares-in-greenland-minerals-and-energy–36596.html
[11] https://www.longfinance.net/media/documents/Mannahatta_NFT_Preso_Feb2023.pdf
[12] Liu S L, Fan H R, Liu X, et al. Global rare earth elements projects: New developments and supply chains[J]. Ore Geology Reviews, 2023, 157: 105428.
[13] Zhou B, Li Z, Chen C. Global potential of rare earth resources and rare earth demand from clean technologies[J]. Minerals, 2017, 7(11): 203.
[14] Chen Y, Zheng B. What happens after the rare earth crisi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Sustainability, 2019, 11(5): 1288.
[15] Christiansen F G. Greenland mineral exploration history[J]. Mineral Economics, 2022: 1-29.
[16] 耿雁冰,鄧瑤.稀土白皮書釋出:中國稀土儲量僅佔全球23%[J].中國外資, 20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