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丨懂財帝
作者丨嘉逸
圖源丨Midjourney
繼特斯拉、比亞迪、理想之後,賽力斯成為了全球第四家持續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注:2024Q2為業績預告的上限。
7月9日,賽力斯披露2024半年度業績預盈公告,預計實現營業收入639億元-660億元,同比上升479%-498%。預計扭虧為盈,實現歸屬淨利潤為13.9億元-17億元。
據此計算,賽力斯Q2的營收規模預計為373.39億元-394.39億元,歸屬淨利潤將達到11.9億元-15億元。

備註:(1)車輛銷售資料來源於產銷快報,銷量包括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2)2024Q2資料根據業績預告的歸屬淨利潤上限計算。
平均下來,今年第二季度,賽力斯每銷售一輛車預計能賺0.97萬元-1.23萬元,預計比第一季度多賺0.78萬元-1.04萬元。
資本市場方面,賽力斯上半年的表現同樣亮眼,市值一度超越理想汽車。截至7月12日A股收盤,其股價年內上漲了7.64%,市值達到1238億元,4年漲了近8倍。
賽力斯涅槃重生。
但前幾日卻有傳聞稱,它要被華為“爸爸”拋棄了。或許是受此影響,7月初至今,賽力斯股價跌了近10%。
難道傳聞是真的?

再送賽力斯一程
事情起源於7月2日晚,賽力斯釋出公告稱,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計劃以25億元的總價收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持有的919項商標(包括問界系列的文字和圖形商標)及44項相關外觀設計專利。
部分市場人士將其解讀為:華為廢“太子”。擔憂和疑慮隨即如潮水般湧來。
以至於“賣方”華為深夜緊急澄清,“將繼續支援賽力斯造好問界、賣好問界。”換句話說,賽力斯依然是華為的“親兒子”。
並且,現在的華為也離不開賽力斯。
今年上半年,“鴻蒙智行”成為造車新勢力銷冠,智選車業務扭虧為盈,問界居功至偉。
“鴻蒙智行”累計交付的194207輛新車中,問界旗下M5、M7、M9三款車型佔比近80%,為154074輛。與之相比,華為和奇瑞共同研發的智界S7交付量為40133輛,還不足以扛起大梁。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已經超過50%,行業戰事在未來幾年就會分出勝負。餘承東預言,2025年可能就是分水嶺,視窗期只有兩三年。“如果沒抓住,將來這個市場就跟你沒關係。”
無論是To B的華為車BU業務還是To C的“鴻蒙智行”,想要吃到這一波產業紅利,就必須維護好問界這個含“華”量最高的標杆專案。
這是有前車之鑑的。2023上半年,理想攜新車型全面反攻,疊加價格戰影響,問界銷量斷崖式下滑,導致賽力斯股價半年內跌超35%。就連客戶都開始持質疑態度,廣汽埃安、北汽先後退出了華為HI模式。
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華為會繼續加註賽力斯,在本次交易中已經顯現。
根據公告,963項商標和相關外觀設計專利的評估價格達到逾100億元,而賽力斯僅以2.5折的價格,即25億元就將一個膾炙人口的品牌收入囊中。
再按照10年週期進行攤銷,每年僅需攤銷2.5億元。對比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賽力斯不到一個月的利潤就能覆蓋掉這部分成本。
除此之外,華為將“問界”商標賣給賽力斯大機率是為了出海。
賽力斯早在2018年就進入了東南亞第一大市場印尼,但業績一直未見起色。今年1-5月,小康印尼旗下品牌DFSK生產的8款車型的銷量總計僅為422輛,與國內的高歌猛進形成了巨大反差。
賽力斯並不甘心,華為大機率也想試一下“鴻蒙智行”出海的效果。近期,賽力斯集團副總裁康波透露,公司正在積極佈局國際市場,尤其是泛東南亞市場。
而如果直接照搬國內經驗,有可能會引發被制裁的風險。因此,在賽力斯收購“問界”商標理清關係之後,華為就只是供應商,將大幅降低出海的風險。
對此,賽力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認為,“這是AITO問界品牌走向國際化的開始。”

明確華為的邊界
當然,華為也在下一盤大棋。
“智慧電動汽車將重現功能手機到智慧手機的變局”,餘承東曾帶領華為終端業務登頂全球第一,如今他想要在新能源汽車上再贏一次。
餘承東最初傾向於下場造車,在內外部引起了巨大爭論,最終被任正非緊急叫停。但他仍有執念,不僅親自操盤智選車業務,還一直將“問界”“智界”“享界”“傲界”等汽車品牌攥在手裡,賽力斯、奇瑞等基本等於代工廠。
到今年初,餘承東的思路發生了變化。他坦言,華為精力有限,目前只聚焦在“四界”品牌上。接下來,重新定義客戶關係、多元化生態合作、面向所有車企做生意,將是華為汽車業務的主要思路。
正因此,在出售“問界”商標之前,華為已經分別向奇瑞和北汽出售了“智界”和“享界”商標的所屬權。至此,華為手上已不再擁有汽車品牌。
這也意味著,華為或者是餘承東想明白了,明確了自己的邊界:不造車,只做供應商,要當“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博世”。
同時,華為還想透過這一輪交易,打消車企的疑慮。
市場普遍認為,賽力斯與華為的關係最緊密,是“親兒子”,即便奇瑞、北汽、江淮也加入了智選車模式,但獲得的資源卻不相同。這也導致,智界S7上半年的銷量還不到問界的三分之一,享界和傲界遲遲沒能上市。
另外,車企還擔心,華為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華為持有“四界”的商標,無限接近於自己造車,很可能厚此薄彼,優先把智慧駕駛、智慧座艙等好的方案給智選車客戶,而忽視HI模式客戶的利益。
華為正著手搭建鴻蒙智行生態,必須打破車企的傳統刻板印象。
出售商標資產是一個最好的契機,華為選擇主動放手、後退,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中立立場。
車企逐漸向其靠攏。據悉,一汽、東風、長安等央企,北汽、上汽、廣汽等國企,比亞迪、吉利、長城、奇瑞等民企,以及部分造車新勢力,都在使用華為的方案。
其中,華為HI模式從收縮到擴容,長安深藍汽車將採用該模式,東風汽車旗下的嵐圖汽車和猛士科技也將採用類似模式合作。此外,已有廣汽傳祺、嵐圖汽車、零跑汽車、凱翼汽車官宣加入鴻蒙生態。

交出靈魂的宿命
一項商標交易,卻引起了巨大波瀾,這是賽力斯交出靈魂的“痛”。
2021年4月,自從徘徊在生死線邊緣的賽力斯抱上華為的“大腿”起,便註定了很難下車。幸運的是,賽力斯賭對了,成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大的黑馬。
但後果是,2021Q2至2023年末,賽力斯累計虧損額超過75億元。
並且,賽力斯與華為已經深度繫結。6月份的產銷快報顯示,公司業績全靠問界,賽力斯汽車累計銷售了182602輛,其中問界佔比超過84%。
而下半年,甚至是明年,可以預見的是,問界仍將會是賽力斯的核心支柱。
事實上,隨著華為開始構建汽車生態體系,賽力斯也意識到了不能將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去年3月,其釋出了新品牌“藍電”。但成績慘淡,今年5月僅銷售1705輛新車。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了中國的“果鏈”公司,他們曾經靠著給蘋果代工崛起,部分公司的股價10年間甚至漲超20倍。
但他們的命運始終掌握在別人手裡。以至於,歐菲光被踢出果鏈後,股價持續暴跌,歌爾股份發出風險提示性公告後,股價連續兩個跌停。
這都是前車之鑑。當然,並不是說賽力斯現在就要和華為“分手”。新能源汽車競賽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任何一點失誤可能都會導致自己被淘汰出局。
但長期來看,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解決的是人們的出行需求,它永遠是剛需。另外,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至少還有一倍的提升空間,歷史經驗也證明,汽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競賽。
華為“爸爸”不可能一直扶著賽力斯行走,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搶奪蛋糕。而目前來看,留給賽力斯學會自力更生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說明:資料來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