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nder自學基礎教程2.0——6.綜合運用-C

今天我們來使用此前學到的

布林相關建模技術

來使我們的模型更加貼近原型。

請確保你已經自己嘗試過一次,積累出問題之後,再按本期教程走一遍,可以對相關的技術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從下一個章節開始,我們將進入 blender 實際意義上的建模階段——

網格編輯(很多教程是在一開始就講這個的)

,你會遇到更多的功能和快捷鍵

(當然也就能做出更多造型)

,我比較建議你可以先把目前的 

堆疊體塊+布林運算 

用熟了之後再進入那個環節。

用熟技能的最好的方法,是要找到一些

“能用上這些技能的應用場景

。如果你會創作,直接用目前已經講過的3D技巧去輔助你的創作;如果創作經驗不足,可以找類似此前案例那樣的圖片去嘗試建模。

總之,除了基本功能的學習,3D軟體是“玩”會的,不是“記”住的。

首先,從這裡下載本節教程的相關檔案: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_WkOjG3G0RVMyNSxtQa70Q
提取碼:keay
也可以點選文末“閱讀原文”的連結。
大綱:
  1. 觀察與分析;

  2. 前部總體結構;
  3. 側面結構;
  4. 挖取後部,製作縫隙;
  5. 正側面小細節;
  6. 後部結構。
1.觀察與分析
對照影片——《6-8.觀察與分析》
在做模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想想,

什麼樣的結構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做

,考慮好程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

(尤其是布林,切割的順序是很重要的)

,因此

觀察和分析

是第一步。

從布林的角度,我發現了這些特徵:
這些結構會讓我想起 Boxcutter 裡的對應功能,在腦子裡要過一遍,然後是想想先做什麼,再做什麼,舉個例子:
看A、B結構,如果你熟悉 Boxcutter 的布林功能,應該能看出 A 可以用挖取做出來,B 則是用 減法+倒角,那麼先做 A 還是先做 B 呢
應該先做 B ,因為 B 結構是穿透到 A 裡面去的,如果先做了挖取,A 已經是另一個物體了,布林的減法

(B

不能在兩個物體上進行。

這類思考需要在布林之前提前過一下腦子。
2.前部總體結構
對照影片——《6-9.前部總體結構》
我們從前部的結構做起,一般來說要優先做能影響大造型的結構,比如下圖中的這幾個結構:
其餘的結構都是一些附庸,不太影響大型,可以後面再做
先看上面的部分:
要概括地看待結構,我的習慣是用簡化的形去理解布林,就像上圖這樣能幾何化儘量幾何化理解,非要我按照結構做到一模一樣,我當然也做得到,但是對於時間支出來說,我認為是不必要的(注意,如果你的目標是3D設計師,或者建模師的化,就不能按我這樣想了)
總之,如果作為輔助設計用,千萬不要有 

“這個小結構/小比例我沒做對,所以做不下去了” 

這種心態,你就告訴自己,我只要做出來的效果差不多就夠用。

多邊形布林減法做倒角
PS:如果是自由創作,倒角這類造型我一般會在編輯網格(還沒講)裡做,但目前我們還是可以用布林來完成它。
先做主體塊的倒角,按 alt+W 進入布林外掛後,按 ctrl+D 選擇 Ngon多邊形布林工具

~

 進入到立面圖裡:

選擇主體塊,然後

使用多邊形切割二維圖形

,預設都是帶有角度捕捉的,目測45度就對了

(螢幕那個體塊之前也是旋轉了45度)

,切的時候圖形外部稍微畫大一點,如果多邊形的位置沒對,你可以按

G

移動:

雙擊可以圍合成完整多邊形,然後按滑鼠滾輪轉到透檢視,拉出三維體塊
完成切割。

圓形布林減法做圓弧結構
ctrl+D 換成 圓形布林工具,在主體塊側面隨便畫一個差不多大小的圓:
拉成三維體塊

,貫穿過去,注意不要確認下來:

然後你可以按

G移動

到合適的位置

(你也可以在拉二維圓的時候就按G移動)

如果對形狀不滿意,按下

tab

鍵,控制點就會出現,你可以拉一拉控制點來調整形狀:

滿意後雙擊外部,完成切割。

下方的圓弧結構也按這個方法做出來:

多邊形布林減法做下部梯形結構
做法和上部相同,用多邊形布林工具,在立面

畫出二維圖形

然後

拉成三維體塊

完成:

3.側面結構
對照影片——《6-10.側面結構》
側面主要結構就是下面這兩個結構:

底部結構(1)看著明顯和主體塊是“一體”分出來的,應該要馬上反應出可以使用

“挖取”

功能;(2)處的結構,是一個元素

上下陣列(為何上下不是映象,後面會說)

,然後

左右映象

。考慮個差不多就可以開始做了。

方形布林挖取底部結構
按 ctrl+D 選擇 Box方形布林工具
到底部,

從內到外

畫方形,畫大一點:

拉成三維體塊:

X 切換成 挖取
完成。

方形布林減法倒角陣列映象側面結構
仍然使用方形布林工具,在下圖位置拉出三維體塊,先不要雙擊確認:
按 

B

倒角

,按

Q

把底面也做成倒角

(再次按Q會恢復)

V陣列,選擇一個軸,布林中向上的軸不一定是 Z,你得在 X/Y/Z 裡試一試,不一定要陣列到頂部的準確位置:
為什麼不用(上下)映象呢?
因為映象是基於

軸心點

的,目前主體塊軸心點

不能保證映象完成後元素在頂部的位置是正確的

,當然你可以移動軸心點,但那就有可能影響其他真正必須要用映象去做的結構了,所以這裡我們用陣列。

接著,按

2

做左右的

映象(按123,可以做XYZ軸的映象)

,你得試試,你的有時候不一定是2:

然後按

tab

鍵,用

控制點

調整這個形狀的倒角狀態和長度什麼的:

然後雙擊外部空間,確認布林完成:

然後,我們要把上圖中游標所指的元素移到正確的地方,其實就是需要調整陣列的間距
你要知道,這個元素其實是

“刀”

本身存在一個

“陣列修改器”

——換句話說,你剛剛的操作,其實就是用一個

“經過陣列修改器修改的刀去做布林運算”

。所以,到大綱視圖裡,找到

 Cutters 集合

(1)

(這裡面全是刀)

,透過切換眼睛圖示(2),找到這個布林的刀,顯示這個刀的線框(3),選擇它:

點選修改器圖示(1),進入修改器選單,你會發現這個刀確實被添加了很多修改器,其中就有陣列修改器(2):
你可以調整陣列修改器(1)裡的

陣列間距

,在這裡是Y值(1),拉動它,直到元素位置正確:

然後到大綱集合裡把線框顯示關掉即可:

完成。

3.挖取後部,製作縫隙
對照影片——《6-11.挖取後部,製作縫隙》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下面這兩個結構:
分別是後部的挖取,以及前部兩邊的縫隙——只要涉及

縫隙

,你應該要反應出

“厚度”(修改器)

這個概念來。

方形布林挖取後部結構
選擇方形布林工具,到頂面上,

畫出大一點的二維圖形

拉成三維體塊

,配合

G/R/S

,調整位置大小,把要挖取的部分完全包含進去:

X

切換成

挖取

模式,再按

tab

,然後你可以繼續調整它的位置了:

在外部雙擊把效果確定下來:

看,我們很好地還原了這個細節:

方形布林減法厚度做前部縫隙
選擇前部的體塊,從頂部拉一個大的

二維圖形

拉出三維體塊,

G/R/S

調整位置,

按 

T

 讓方塊形成

厚度

,移動滑鼠調整厚度,此時方塊就是一個

“殼”

,用殼去做減法,當然出來的就是

縫隙

了:

先不要確認效果,轉到正面,看看位置是否合適。
合適之後,按 2 做出映象,讓正面兩邊都有縫隙:
然後在外部雙擊確認效果,這樣這個結構就做好了:
5.正側面小細節
對照影片——《6-12.正側面小細節》
這個部分比較簡單,主要就是用不同形狀布林的減法,把細節做出來,有些需要映象的,就在拉完結構之後按 2 做左右的映象(具體是不是2,你得試試,反正123裡有一個)
下面只提示一些比較重要的技術要點,常規減法操作請看影片。

捕捉方塊布林減法陣列
上圖中這個結構是陣列的,並且它是居中的,這時我們可以開啟

捕捉

去畫最初的元素。

點亮 Boxcutter 工具條裡的

磁鐵(捕捉)

按鈕,開啟捕捉

(用完記得關掉)

選擇前部體塊後,按住

ctrl

鍵,

輔助捕捉點

就出現了,由於做過切割,你會發現中間的捕捉點並不在正中,沒關係,我們可以捕捉邊的中心點,從這個點開始畫:

畫的時候,按住

alt

鍵,可以畫出

對稱

的形狀:

G

,鎖定一個軸

(XYZ你得試試)

,移動到合適的地方,然後按

V

 做上下陣列:

這樣就行了。

其他的小部件沒有什麼難度,苦力活兒,按照圖片裡逐一減出來即可,做完之後是這樣的:

6.後部結構
對照影片——《6-13.後部結構》
後部結構裡,下圖中這個部分的凹陷,對你的空間感有些考驗,如果你能看出這個階梯狀結構,做出它就非常簡單了:
其餘的部分沒有難度。

發現了前部一處漏掉的細節,先把它減出來:
多邊形布林減法做後部階梯結構

~

進入立面圖,選擇後部體塊:

ctrl+D

選擇

多邊形布林工具

,畫出

階梯狀二維圖形

按住滾輪轉到透視檢視,

拉出三維體塊

G

大致移動到合適的位置,

無需對齊

,確認布林效果:

到大綱檢視

Cutters 集合

中,找到這個體塊的刀,然後把眼睛點開(1),使刀的線框顯示出來(2):

然後我們要把刀和後部體塊

對齊

先選擇刀,再選擇後部體塊

,確保後者被

啟用(高亮顯示)

shift+alt+A,開啟對齊選單,選擇 Active 按活動物體對齊(1);關閉 Rotation (2),因為我們不需要對齊旋轉角度;選擇對齊的軸(3)(你的不一定是Y軸,自己試試)
對齊之後,點選大綱視圖裡刀的眼睛圖示,隱藏刀的線框:
就完成了。

新增後部上方的幾個體塊

W

退出 Boxcutter外掛,用工具條上的

Make

(1),拉出後部橫樑結構(2):

選擇它,

alt+D關聯複製

一個,按

Z

軸往上拉到合適的位置:

這兩塊也同樣拉出來:

方形倒角減法映象做小元素
選擇上面那塊物體,用方形布林工具,在一個角的位置

減出一個三維體塊

B 倒角

R旋轉

45度,它是自帶捕捉的,輕易就能轉對位置:

1

2

 在兩個軸上都做出

映象

確認完成。

另一個也同樣的方法做好。

方形布林減法陣列做小元素
在後部上方側邊處,用

方形布林工具

,減法拉出一個三維體塊:

V陣列

,按 X/Y/Z 選好正確的軸,拉到合適間距後,滾動滾輪增加數量:

2

映象到另一側去:

確認布林效果,完成。

我們這一頓猛虎操作,最後的效果是這樣:
看著似乎還不夠接近原型,但其實只要你在

原體塊上做個倒角

感覺就出來了。
所以可以期待一下後續的網格編輯技術。
PS:在影片中,我對兩個螢幕也做了布林減法,這一步你們可以不做,因為在網格編輯裡做它們會更容易。
今天就到這兒吧,下次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