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帶娃在外邊玩。
吃飯的時候,毛嫂突然對我批評道,說我筷子擺放不對,不能插在白米飯上面。
然後不知從哪兒整出一堆小影片,講究吃飯的禮儀,碗怎麼拿,手怎麼放,筷子怎麼擺,等等。讓你感覺白吃了幾十年飯,現在都不知道怎麼正確吃飯啦。
要我說,這些自媒體真是吃飽撐的,袁隆平院士最大的失誤,就是發明雜交水稻讓中國人吃得太飽了!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因此被父母罵過,我要告訴你,中國傳統文化,儒道釋任何一部正經典籍裡都沒有寫過筷子不該插在飯上。這種所謂的老規矩,更多是一種地方性的風俗,全國各地也不統一,就是民間自發形成的陳規陋習。與之類似的民俗禁忌,諸如離婚婦女過年不能回孃家、孕婦不能動剪子、三伏天曬背,都是鄉村野老以訛傳訛,毫無理性可言。
所謂筷子插飯裡是給鬼吃的,這種民間迷信怎麼沿襲而來的呢?舊社會農村在家裡要擺先人的遺像或者神位牌,逢年過節祭祀的時候上碗白米飯,怕祖先吃不了,就把筷子插飯裡。我估計把筷子放旁邊或者平放在碗上,怕滾掉了,本意就是圖方便。(民俗紀錄片裡,很多地方祭祖也不都把筷子插碗裡,各種擺法,並無一定之規)
無論如何,作為一名唯物主義者,看這些老禮兒不荒唐嘛!其實祭品最後也是由活人吃掉,正規的祭祖儀式,大家族給祖先上的瓜果胙肉,祭完之後要分給孩子吃掉,古代皇帝祭祀要把祭品胙肉分給大臣吃掉,這就是“分胙”“吃冷豬肉”的典故。否則祖先已經死了,怎麼可能真吃這些祭品?放時間長了不就臭了嗎?

既然供奉給祖先的祭品都能吃,那祭品的擺放怎麼就不能複製呢?祭祖的時候給飯插筷子,自己吃飯就不能再插筷子了,誰規定的,豈有此理?既然祭祖是敬天法祖,那同樣的擺法不就是表示敬意嗎?如果嫌給飯插筷子是拜鬼,那不就是把祖先當成鬼一樣嫌棄嗎?那還講究個啥祭祀禮儀呀?
如果說飯碗插筷的造型像是給鬼上香,不吉利,那到寺廟給佛上香,吉不吉利?生活中象形的事物多了,飲料杯插吸管,也像是上香,為啥不同樣忌諱?
當然,某些飯桌禮儀還有點科學依據,例如“食不言、寢不語”,吃飯的時候說笑確實容易嗆著,所以逐漸形成了這種諺語。而插筷子這種民間禁忌,內在邏輯完全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類似於中醫“以形補形”的奇葩思維,裝神弄鬼,
神神叨叨,
插筷子祭祖就不能插筷子吃飯,是徹頭徹尾的封建迷信和無稽之談。
老一輩人講究這些老規矩,沒啥道理,如果有就是為了PUA年輕人,爹味兒十足,完成一種精神和肉體上的規訓。
從實用性角度,如果在飯館,有筷託,有餐巾墊,可以放心把筷子放上面,這是正規宴飲的擺法。如果在家吃飯,一般沒有筷託和餐巾,把筷子直接放飯桌上,不衛生呀。如果把筷子平放在碗上,容易滾掉滑落。所以在家常便飯的生活場景下,最合理、最經濟、最方便的做法,恰恰就是把筷子插到飯上,利用米粒的摩擦係數高來固定餐具,這是符合物理學的最優解,怎麼就觸犯天條了呢?
人類都進入21世紀了!現代家庭誰還在家擺個神位牌祭祖啊,瘮不瘮人,拿這些莫名其妙殘存下來的糟粕當禮儀?那時候女性還必須纏足呢?
於是,我不失時機地給女兒開展了一次現代啟蒙教育,不要信那些亂七八糟的,吃飯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如果有人拿什麼老規矩說事,例如將來你和男朋友到山東做客,吃飯不讓女性上桌,你可以甩手就走,馬上回家,不要有絲毫猶豫,爸爸無條件支援你!狗屁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凡是注重老禮兒而不注重個人尊嚴的“朋友”,根本不配當朋友。
別忘了,正是在這個孔孟之鄉,改革開放都四十多年了,還有大量農村出嫁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集體土地不給分,父母的承包地宅基地等遺產不讓繼承,公然違背憲法的平等原則和繼承法的規定。而村裡敢於對抗國法的理由就是老規矩,就是村規鄉約,就是民間習俗,出嫁女不算村集體成員,不算自己人,嫁出去的女人潑出去的水,因此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不給她們任何權益。

更有甚者,出嫁女一旦離婚,夫家的土地權益沒有份,回孃家連過年都不許進門。也就是,你出嫁之後就是不算個人,一旦離婚就成了浮萍,在外漂泊吧,最好死在外邊,死後也沒有權利進祖墳。所有的一切,只因為你是女性。這就是禮儀之邦的山東(類似的陋俗,不限於山東),多麼淳樸的傳統!多麼講究的禮數!

我們到底希望下一代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作為父親,我希望她們能擁有一個更公正、更乾淨、更美好的環境,那就要下決心把這些舊文化的殘渣餘孽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中國人吃飽了沒幾年,現在社會上興起一股窮講究之風,小影片推波助瀾,要麼講究陳腐的封建糟粕,要麼講究西方所謂的貴族禮儀。王石老婆小田還辦過高價班,收智商稅,鼓吹上流社會生活方式,專教愛附庸風雅的中國人怎麼吃西餐,怎麼喝紅酒?

其實都是扯淡,都是PUA!
以前中國人說喝紅酒必須用高腳杯,手必須拿底下那個高腳,怕體溫影響酒的口感。後來看到英國女王在宴會上喝酒的照片,人家就是端著杯身喝,原來女王都沒有你上流啊?
以前出國前要參加禮儀培訓班,吃西餐是左刀右叉還是右刀左叉,等出國之後才發現,人家根本不講究,吃飯用刀叉都是怎麼方便怎麼來。
把繁文縟節當禮儀,把民間迷信當文化。
對於傳統,取其糟粕,棄其精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拿著雞毛當令箭,現實就這麼可笑。
什麼是真正的禮儀?蘇聯第一個飛上太空的航天員,加加林,曾訪問英國,女王設宴款待。吃飯的時候,加加林把侍者上的一碗水喝了,周圍人竊笑,因為根據上流社會的那套宴會流程,那碗水是漱口用的。加加林這種無產階級出身的平民英雄哪懂啊?結果英國女王也學他,把那碗水給喝了,於是大家都跟著喝,化解了尷尬。學著點,這才是真正的禮儀,真正的教養,真正的貴族風範。
有一條規律,越是大人物,越不拘小節;越是沒文化的人,越愛窮講究,越熱衷在老規矩老禮兒中刷存在感。
禮儀與漢字一樣,都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斷進化的,現在誰還寫繁體字,誰還講究“茴字有四種寫法”?港臺總有一幫腦殘嘲笑大陸用簡體字,其實漢字簡化才是歷史規律,真正的繁體字是秦漢小篆,你認識幾個字?現代化的大趨勢就是祛魅,就是化繁為簡,我認為禮儀的核心就兩點:
得體,舒服
。而得體、舒服,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邊界感:
1)在不妨害別人的情況下,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這是底線;
2)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儘量讓別人舒服,這是禮儀的天花板。

感謝閱讀“毛有話說”,釋老毛的私人書齋,期待財富與心靈的共同成長。知識改變命運,投資實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