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會躺平?

本文是圓方的第1155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現在在組織里面做中層領導,發現現在單位裡面躺平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怎麼說他們也都是既不願意努力幹,也不願意承擔責任。這是為什麼呢?”
年輕人躺平的問題,不知道小夥伴們平時工作社生活中遇到的多不多。雖然沒有明確的統計資料,但是從身邊體感上而言,現在似乎的確選擇躺平的數量不再少數。
我們做一做調查哈,看看大家身邊的年輕人(30歲以下)選擇躺平,不夠努力奮鬥上進的比例有多少。
我個人盲猜,這個投票結果大概在20%-50%的區間比較多。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熱選擇躺平呢?
在早上6:30直播的時候,圓方有說了說自己的觀點:
02
在直播回答的時候,圓方說:
年輕人躺平,很多時候是因為,他不相信“他的努力會有回報”
實際上在,在這個行業內卷,競爭加劇,增量減少的時期,在許多企業和組織,的確存在“努力了,但回報不是很大”的情況。
比如一個年輕人,進入到一個單位,假設是體制內的。他特別努力,能力,業績都很突出,想要在未來幾年解決“副科”的目標。但是當有機會提拔的時候,他發現,最終被提拔的不是他,而是另外一個可能不如他1/5努力的人。
可能他又一打聽,發現這個人的舅舅,是哪個相關部門的處長。所以,在這一次機會錯過之後,他還願意繼續努力麼?他會覺得努力意義很大麼?如果這樣的人事情經歷一次還好,到明年準備解決什麼中級職稱,又遇到一次。
如果其領導,也就是“中層管理者”,無法真正把機會留給這些真正努力的人。那麼這個時候,年輕人還願意繼續努力麼?
所以,當我們去說年輕人不應該躺平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思考,我們是否把待遇和機會,給到了那些真正努力的,有想法,有創意的年輕人。是否給到了他們足夠的及時反饋,是否給到了他們長期規劃。是否讓他們相信,跟著你往前衝,是可以拿到結果的。
03
當然,可能有的小夥伴會問:
上面說的這些情況十年前不存在麼?二十年前不存在麼?四十年前不存在麼?為什麼是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躺平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理解"躺平"現象背後的時代變數。過去三十年社會環境發生了三大根本性變化:
首先是發展紅利退潮期。
改革開放前四十年GDP年均增速9.5%,2023年降至5.2%。努力十年收入翻兩倍,和努力十年工資漲50%,給人的體感是完全不同的。更不用說,增量減緩,本來就會帶來內卷加劇以及機會減少。當時代列車減速時,車窗外的風景就從"奮鬥改變命運"變成了"努力未必能上車"。
其次是資訊平權革命。
95後是移動網際網路原住民,他們透過社交媒體看透了太多職場潛規則。過去領導畫個餅,鼓鼓勁,年輕人可能就欣然接納了。現在領導畫畫餅,估計年輕人馬上就上小紅書和抖音吐槽去了,然後跟著幾百個留言一起罵領導。透明化的資訊傳播,讓傳統組織中的"暗箱操作"失去了神秘濾鏡。
再者是代際價值觀迭代。
60後管理者常批評的"不主動加班",在95後眼中恰是生活的意義。有調研顯示,00後員工將"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性排在"職位晉升"之前。這代年輕人成長在物質相對豐富的環境,更早意識到"用健康換職級"的代價。
04
當然,更深層的問題,其實還在於組織進化滯後。
很多單位仍在沿用"熬資歷+表忠心"的晉升體系,而年輕人早已進入"即時反饋"時代。當"奮鬥-回報"的傳導機制出現梗阻,如果說僅靠道德說教註定失效,那麼是否有辦法解決呢?
其實也有,如果一個組織能夠完全完成數字化,但比如在青年幹部培養中引入"成長進度條",將專業考試、創新專案、基層服務等量化考核。並且透明公佈出來,所有人像打遊戲一樣知道進度如何,讓年輕人在手機端就能即時檢視自己的"晉升進度條",年輕人的幹勁,是不是就會回來了呢?
不過……
這種變革的背後,真正動搖的,叫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