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自:鳳凰WEEKLY(ID:phoenixweekly);
作者:凱斯,編輯:米利暗
這兩年,韓國的年輕人,總給人一種“有今天沒明天”的虛無感。
一方面,他們不願結婚,不想生子,不去工作,致使最近選擇“在家躺平”的韓男韓女數量,已經超過了韓國今年的新生兒總數。
而另一方面,他們把僅有的存款全部壓進股市和虛擬幣,刷爆信用卡去進行超前消費,讓群體住房貸和信用貸的拖欠率一再飆升。

問題到底出在哪,這一代韓男韓女咋就都頹了?他們就沒想過要尋求改變?
對此,最近一檔名為《思想驗證區域》的韓綜,便在節目裡試圖解答這個問題:
年輕人不上進,真的是因為他們不努力嗎?
貧窮,錯在誰?

《思想驗證區域》,是一檔標準的“韓式”生存綜藝。
12個有著不同理念和出身的參賽者,要在9天的時間裡構建一個小社群。他們需要一邊合作,一邊因觀點的衝突和生存的危機展開鬥爭。

該綜藝最大的看點,就是把政治、性別、階級和開放性等富有爭議的議題,拿到檯面上進行探討。
比如在某一晚,參賽者們所要進行的辯論議題就有關於貧富爭議,即:
貧窮最大的責任是否在於自己。

而與大眾刻板印象有所不同的是,在討論中,有出身貧寒的參賽者,會去主動捍衛這種論調,認為只有個人絕對的努力才有機會改命,因為“我當年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與之相對,也有家境優渥的參賽者,會更傾向於將窮視作某種社會問題。
但在一位出身平民的選手看來,這場討論本身最大的問題,在於不論是支援還是反對,富人其實都並不瞭解窮人的真實困境:
“關於貧困的討論經常由非貧困的人進行……貧困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僅意味著經濟財富的剝奪,還限制了人類發揮自身潛力的能力,甚至讓個體失去對自己的信任。”

在綜藝單集最後的採訪裡,那些經歷過苦日子的選手也都有相似的表達:
“哪怕只是發生一次失敗,隨著失敗而來的就是要額外支出的機會成本……會有債臺高築的感覺。”
“我打那麼多工又有何用,那點錢攢起來能有多少?”
“在我們家裡,除了衣食住行之外,一切都是奢侈。”
…..
而綜藝裡出身富裕的精英們,則一邊在線上對貧窮是什麼侃侃而談,一邊卻連電影票和10L垃圾袋的大致價格是多少都猜不出。

而其中一位家底極其深厚,從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選手,還在採訪中強烈攻擊遺產稅:
“看到‘應該要繳納更多的繼承稅’,我真的無語了。不是,還要再怎麼交啊,這不都趕上‘全都交出來讓滾蛋吧’的程度了嗎?”
窮人與富人,上層與下層,雖生在同一個國度,但感覺卻活在兩個世界。

而造成這種現狀的,或許就是韓國社會當下結構的嚴重固化與失衡。
不公平,從小到大

在首爾大學最近的一項針對1024名首爾市民的社會調查中,有49.2%的韓國人自稱處在一種“長期怨恨”的狀態。
而這些人強烈不滿所針對的,就是韓國社會整體的嚴重不公。
進一步講,就像《88萬韓元世代》的作者所說的那樣,韓國的年輕人們:
“可以接受出身的不平等,但無法接受競爭的不公平。”

在《思想驗證領域》的“烏托邦”裡,參賽者的出身有窮有富,但大家都在同一套綜藝所制定的規則下競爭——左右勝負的,不是你身上已有的標籤,而是你個人的能力。
然而在現實中的韓國,父母一代的富裕程度,卻正在越來越能決定子女人生的高度。
不論你出生的時候,含著的是“金勺”還是“土勺”,你都有很大機率會“一含就是一輩子”。

因為含著金勺的孩子一來到世上,就自然成了父母財富佈局的一部分。家長會以孩子的名義存款,持股,避稅。
以至於在韓聯社今年的報道中,有360名未成年人被曝出是某某企業的社長,這其中又有20個孩子的年薪超過了1億韓元。
而土勺孩子的降世,則充斥著一種“縮減開支”的意味:
儘管這些年韓國政府又是加碼生育補貼,又是提供生育看護,但從《韓民族日報》今年的調查來看,仍有65%的未婚男女認為生育是一種“社會無法提供幫助”的重擔。

當然,韓國社會里也不是沒有階級躍遷的通道。
譬如說,土勺的孩子可以在殘酷的韓國高考中殺出一條血路,邁入被稱為“天空聯盟(SKY)”的全國最好的三所大學,靠個人巨大的努力邁入上流。
畢竟在報道里,雖然這三所學校的平均錄取率還不到1%,但有七八成的財閥高管和國家政客都畢業於此。

然而,這條升學之路不僅難走,而且還極不公平。
在採訪中,不少出身平凡的韓國年輕人都說過如下的經歷:
“我當年上幼兒園,連字母表是什麼都不知道,而身邊有錢人家的小朋友,早就超前學習到連英文作文都能寫了。”
在考學的道路上,金勺的子女彷彿有著無限的資源。

他們可以上最好的補習班,在政策禁止補習時,他們則可以輕易而舉地獲得名師在家的一對一輔導。
他們靠著“爸爸的財力和媽媽的情報”,再加上“文書和報考指導專員”的輔助,走上了一條前往“天空聯盟”的快速通道。
而當金勺孩子被豪車接送,往返於各路名師的一對一教室時,土勺的孩子則住在首爾陰冷潮溼的考試院或半地下室,在熬夜刷題的同時,忍受著蟑螂的騷擾和黴斑的折磨。

貧窮不僅讓普通人沒法找更好的老師補課,也讓他們不得不花額外的精力在控制收支上。
據《中央日報》報道,不少韓國低收入家庭,花在初高中孩子身上的補習費用,已經與飲食和物業花費的總和差不多了。
正因如此,“一邊打工一邊備考”的無數個日日夜夜,已經成了不少土勺學子不堪回首的集體記憶。

兩種涇渭分明的生活處境,讓階級無形的壁壘自孩童時代,就已深亙於無數韓國孩子的心中。
努力,得不到補償

2019年,有媒體報道釜山的一些小學生會用“舊公屋乞丐”這樣的稱呼、來侮辱身邊出身貧寒的同學。
與此同時,這些小學生的父母則會請求老師:“請不要讓住公屋的孩子跟我家的孩子分在同一班。”
更悲慘的是,當土勺的孩子終於靠優異的成績摸到“天空聯盟”的門檻時,卻發現自己並不能完成“龍生於溪”的人生逆襲:
因為“韓式高考”整體不僅包括一場筆試大考,還包括所謂的“課外綜合素質考核”,像平時高中的成績、學科競賽和社會活動等。
而眾所周知,這些非應試內容,大多都需要花大價錢砸,可以說是金勺子女的專屬遊戲。

就這樣,在去年媒體針對首爾大學的調查中,該校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入學新生,來自首都富裕的江南區,只有不到10%的孩子,是從外地考過來的。
金勺的孩子們一進大學,就自然抱團,他們在愚人節那天穿上各自私立高中的校服,藉此來互相確認階層和身份,早早就建立起了未來職場或政壇的關係網。
而與之相對,在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有“天空聯盟”的土勺學生在畢業後應聘,卻發現企業關注的居然是自己高中的學歷。
就算十年寒窗苦讀,一天刷16個小時的習題,到了社會後所依仗的,卻依舊是口中湯匙的顏色。

也難怪,有7成的韓國人在受訪時稱在生活中經歷過“降落傘時刻”,也就是親身經歷“父輩所在的階級,直接決定子輩的未來”的事件。
而由階層所固化出的差距,只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在韓國的職場上,有一個概念叫“土勺折扣”,即:
出身低收入家庭的土勺孩子,在開始工作後第一年的薪資,會比出身高收入家庭的金勺孩子低6.5%。
而到了工作後的第五年,這個差距將會擴大到12.8%。

不止如此,從學生時代就早已成型的“階層種姓制”,也極其自然地延宕到了工作當中,並締造了南韓職場的“甲質”文化:
以財閥為核心的強勢團體,會如合同中的“甲方”一般頤指氣使,對作為弱勢的“乙方”普通人進行職場霸凌。
譬如,大韓航空的長女可以因為對堅果的擺盤不滿意,就要求機組人員朝她下跪;次女則可以因為工作人員回答不周,便直接朝其臉上潑水。

而“乙方”在更多的時候所能做的就只有忍受,正如一名韓國人所感嘆的那樣:
我們普通人一生下來都一直是“乙方”:在家裡我們得遵循父母、在學校要聽命學長姐,在職場得對主管唯唯諾諾,男人們服兵役還得唯命是從。這現象,我覺得韓國比任何國家都要嚴重。
這種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打壓,讓韓國的階層愈發固化,讓超過8成的首爾年輕人在2021年的調查裡表示,“在我們的社會,努力早已得不到公平的補償。”

而當意識到自己的結局從出生開始就已經註定,並且做什麼都無法改變後,韓國年輕人選擇停滯,選擇狂歡,選擇今朝有酒今朝醉,選擇不再相信未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也正因如此,不僅是《思想驗證區域》,最近韓國的綜藝有不少,都喜歡拿階級這個話題來做文章——或是讓參賽者來自不同的階級,或是給參賽者設定不同的階級。
畢竟,在螢幕外,韓國今天的年輕人們,則還是一如2015年《鴉雀》這首歌所自嘲的那樣:
不要再嘮叨不休叫我努力
啊都蜷縮起來,我的雙手雙腳
啊努力努力,努力努力
啊真不長進
文轉載自【鳳凰WEEKLY】
點選關注,閱讀更多文章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