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知否大叔
來源:知否大叔
ID:zhifoudashu
01
“努力可以讓你從月薪4千到月薪6千,但絕對到不了4萬。”
你能想象,這是一名小學生發出的靈魂拷問嗎?
杭州一位六年級小學生寫的一篇名為《我努力≠我成功》的作文,刷屏全網。


他在文中寫道:
“100%的努力不一定有100%的回報,100%的努力可能只有80%甚至30%的回報。”
“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些話都是那些成了人上人的人說的?”
“一個水池一邊放水一邊抽水,出這題的人腦門子被夾了嗎?”
“學習不好你要努力、賺錢太少你要努力、體弱多病還是努力…
啥都可以沒有不能沒有努力,這不妥妥的成功學勵志雞湯嗎?”
“努力可以讓你從月薪4千到月薪6千,但絕對到不了4萬…”
看似不羈的吐槽質疑,實則通透的人生態度,讓無數網友感嘆:
“這真的是小學生?”
也有網友說,這小學生的精神世界領先我十年。
不得不說,這個孩子犀利的言語成年人看了都要敬佩八分,簡直就是各位身為打工人的叔叔阿姨們的網際網路嘴替。
不過,作文寫到後面孩子還是收斂了許多,或許是為了給語文老師留些面子,免得場面尷尬。
不知從何時開始,
“努力改變命運”
這幾個字成為了每個家長心中的重中之重。
披星戴月的接送上學、晚上寫作業到深夜、週末文化藝術輔導班、寒暑假彎道超車等等。
總之,一切為了名校、為了一切名校、為了名校的一切。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努力是與成功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也許是這種觀念太過深入人心,大家深信不疑。
可是,努力真的就等於成功嗎?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卷,一直捲到20多歲成家立業,我們能得到什麼?
02
儲殷教授曾在一段影片中談及當代社會孩子們的內卷現象。
他直言:現在的孩子捲成這個樣子,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收益。

他的孩子上初中了,如果按照城市小孩正常的內卷流程:
每天放學上輔導班,週末還是要上輔導班,平時家長還要時刻盯著。
儲殷教授算了筆賬。
按照他家孩子的狀態,如果拼命卷,在北京一年大概要花掉20萬左右的輔導班費用。
除此之外,孩子還要喪失掉所有的娛樂、體育和社交的時間。
孩子的視力身體什麼的也就全毀了,就變成一個純應試的孩子。
最後卷的結果,大機率是一個一般的985或211。
一般的985和211,在他長大以後又會是怎樣一副光景?
大概月薪又是多少?
又能保證他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少年時代一直到高考十多年,所付出的經濟、時間、快樂、身體,值嗎?
捲到這個樣子,對他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又有多少直接幫助?
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賠上這一切,真的值嗎?

深思熟慮後,他還是覺得沒有意義。
努力不代表成功,內卷更不代表一定會有收益。
所有孩子都去拼命補習、上輔導班,甚至犧牲掉一切.
但最後的排名以及大學的錄取名額並沒有產生變化。
就像電影院效應一樣。
第一排的人站了起來影響到了第二排,第二排也站了起來。
後面也被迫都陸續站了起來。
全場的觀眾都在站立中看完了電影,但電影的內容並沒有發生變化。
可是,原本這些人都可以舒舒服服地坐著看。
所以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盲目內卷是沒有意義的。
盲目內卷,參與者不但沒有從中獲益,甚至還喪失了自己的童年。
03
不僅僅是孩子們的內卷,當下年輕人又都卷出了什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以前的人到了四五十歲才會想退休。
但現在的年輕人,剛畢業就想退休。
那麼,是現在的年輕人太懶惰嗎?
並不是,如今的年輕人似乎是看透了這一點,直接選擇不捲了、攤牌了。
曾經看過一個帖子:
樓主捲了30年,最後捲了個北大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樓主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會有個美好的未來。
但沒想到,他連導師和所長介紹的研究所都進不去。
然後,高校只剩下地方二本,來晚了還沒機會的那種。
你以為進去之後就萬事大吉了嗎?
太天真了。
你還要卷科研卷論文,卷人際關係。
小時候以為科學家只需要專注科研;
長大後才知道科學家也是需要做報告混學術圈喝酒應酬的。
更扎心的是,天天勞累奔波,身心俱疲,年薪還沒有很多明星藝人的日薪高。
就這麼渾渾噩噩的上了幾年班,樓主突然卷不動了,也不想捲了。
他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社會似乎預設人像個陀螺一樣就一刻都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就有人抽你。
我曾經也那樣,週末玩時間長了就開始焦慮。
可我現在覺得,我來這個名為地球的星球上不是來受苦的。
為什麼要跟上這個卷死人不要命的社會的步調呢?
我想擺爛了,我徹底閒下來不行嗎?”

你說,樓主他懶惰嗎?
不,他只是想開了。
老一輩人的內卷就像是爬樓梯,你爬的樓層越高,生活條件也就越好;
我們這一代的人內卷,是在樓梯間做仰臥起坐,做得吐了血也一層都上不去。
這也就算了,更鬧心的是還經常能聽見一些人說:
“這樓梯哪裡高了?
這麼多年都是這個樓梯,有時候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這麼多年了有沒有認真工作?”
真不是年輕人不夠努力,而是蛋糕就那麼多塊,只能接受蛋糕被人分完了的現實。
就像帖子中最後一句說的那樣: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都不想捲了?
因為一輩子機會難得,想好好地為自己而活。
04
十多年前我上高中時期,曾看過一段俞敏洪段振奮人心的講話:
人有兩種生活方式,第一種是像草一樣活著。
你儘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你畢竟是一棵草,即便吸收雨水陽光也無法長大。
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產生痛苦;
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
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
第二種是像樹一樣成長。
即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隻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
也許兩年、三年你長不大,但是十年、八年、20年,你一定能長得參天大樹。
當你長到參天大樹以後,人們就能看到你了。
活著,你能給人帶來綠色和陰涼,死了依然是棟樑之才。
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像樹一樣活著。

當時這番話深深地鼓舞著我,我也曾立志以後要像樹一樣活著。
直到後來的若干年參加工作,這番話我都記憶猶新。
前兩天刷影片再次刷到這番話,站在三十多歲的年紀裡,我有了不同的感悟。
“即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隻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
整段話中有一個關鍵性轉折點:只要你有樹的種子。
出身這種東西,是上天註定的,並非你我可以決定的。
生為小草,樹的種子又從何而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小草的一生要比大樹頑強得多。
它拼盡了全力用柔軟的身軀破土而出,一生所承受的苦楚遠是大樹的數萬倍。
縱然枯萎只要殘軀還在,來年又是一片盎然,正所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最弱的大樹,身軀也要強過小草萬倍。
小草與大樹所獲取的成就之所以天差地別,並不是小草不夠努力,而是種子的不同。
如果你生來就是小草,那麼就算拼盡全力也無法長成一棵大樹。

正如羅翔所說:
“我們登上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臺,演出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仔細想一想,我們這一生中,其實自己能夠決定的東西很少。我們可能能決定5%的東西,但95%的東西是我們決定不了的。我們決定不了我們的出身,我們決定不了我們的智商,我們更決定不了我們這一生的貴人相助…”

他還說:
我個人也不太相信天道酬勤。
如果天道酬勤,那比你努力比你勤奮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偏偏就是你呢?
你成功了,是不是又覺得那些沒成功的人是因為沒有你努力呢?
這世上很多東西,並不是你透過努力而得來的,而是命運的饋贈。
但這個世界上,更多的還是沒有被命運選中的普通人。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唯一能夠決定的,就是把自己的劇本給演好。
凡事盡力而為,同時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


史鐵生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四肢健全時,常抱怨周圍環境糟糕,癱瘓後,懷念當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幾年後長了褥瘡,懷念起前兩年安穩坐在輪椅上的時光;後來得了尿毒症,懷念當初長褥瘡。又過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時間很少,懷念尿毒症的時候。人生無所謂幸與不幸,只是兩種不同境遇的比較罷了。永遠記住,活在當下。”
誠然,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認認真真地活在當下。
人生不過區區三萬天,別太關注別人的眼光,不要自尋煩惱,開心過好每一天。
多年後回過頭一看你會發現,當初那些執念其實都是每個階段虛無縹緲的慾望。
當你看清這一切事實的真相後,就會發現生活會變得無比通透、無比輕鬆。
希望每一個人都認真演好自己的劇本,凡事盡力而為,同時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
永遠記住,活在當下。
— E N D —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文章來源:知否大叔(ID:zhifoudashu)。作者:知否大叔,80後自由寫作人。三觀比五官正,眼界比目光更寬廣;沒見過你,但比誰都懂你。
你也“在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