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內部的情緒週報,值得學習

曾航/文
1
前幾天和小米的朋友喝酒,聽他們說,小米內部每週都會蒐集一個情緒週報,透過飛書文件的形式內部分享,每週梳理最重要的幾個熱點新聞,例如宏觀大事、熱會大熱點(例如年初的DeepSeek、哪吒電影),還有行業情緒,例如反內卷等。
據說這個情緒週報對於小米的業務幫助很大,做營銷和傳播的部門可以根據這個設定傳播議題,公司高管也可以根據這個來參考公司策略和產品策略。
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有意思,在短影片和演算法的時代,“情緒”的價值,正在越來越重要。
做產品的要懂社會情緒,做營銷的要懂社會情緒,做投資的也要懂社會情緒。
2
在短影片和演算法時代到來以前,電視、報紙這種大眾媒體是傳播的中心節點,大眾媒體的核心關鍵詞是“專業”、“客觀”、“理性”。但是在社交網路和演算法的時代,流量的核心密碼是“情緒”。
美國人又在卡中國的脖子,這是憤怒的情緒。
聽說有一個XX技術國產突破了,這是喜悅的情緒。
華為被美國打壓了很久,突然把晶片搞出來了,這是“爽”的情緒,也就是一種被壓抑已久的訴求突然得到釋放。
中產破產三件套,這是焦慮的情緒……
這幾年,“打工人”、“牛馬”這些詞開始變得越來越熱,這就說明在水面下,勞工人群對於資本和企業壓榨的不滿,已經積累的一個相當突出的情緒臨界點。
所以成功的短影片作者,往往一個影片表達一個突出情緒,而不像傳統媒體那樣,長篇大論,左邊講一講右邊講一講,最後中和在一起,半天講不出明確結論,也沒有表達明確的情緒。
3
任何超級大號的崛起,本質上都代表了一個相當大眾的社會情緒的崛起。
咪蒙的崛起代表者女權主義群體的壯大,盧克文的崛起代表小鎮青年群體的訴求,而吳曉波頻道的崛起則代表商界精英的立場……
任何電影能夠成為一部票房大賣的超級電影,通常也迎合了某種大眾的社會情緒。
《戰狼》、《長津湖》系列電影票房大賣,表達的是,中國的實力慢慢起來了,中國人不再能忍受,繼續在國外被欺負的社會情緒……
而《哪吒》電影的爆火,則表達出了年輕人對命運枷鎖的集體反抗和渴望破局的情緒。
你可以理解,這有點像美國的選舉邏輯,在美國要選總統,首先也是要去計算各個社會情緒、社會人群的人口基數,比如萬斯所代表的美國失意白人群體,和民主黨所代表的外來移民群體,誰的人口基數更大?
4
在短影片和社交網路出現以後,各種潛在情緒會被極速放大。
情緒是理性的反面,社會情緒,尤其是針對某個事件的短期情緒,往往會呈現非理性特徵。在公關裡面有一個24小時非理性”原則,意思是,在負面輿情發生的前24小時,公眾就是有一股非理性的情緒要集中宣洩,公眾罵你,你就先聽著,先忍著,千萬不要去就細節和公眾辯論。
但是有許多情緒,往往是長期的持續情緒,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例如馬雲和柳傳志等在傳統媒體時代形象很好的企業家,在最近幾年在年輕人當中的口碑突然急轉直下,這種情緒絕不是在一兩天之內突然發生的,而是在B站的彈幕裡、在微信聊天群裡、再微博的評論區裡已經發酵已久的一種水下情緒。
有的時候,在傳統媒體時代被壓抑的越狠的社會情緒,突然在網路上集中爆發時,就會爆發的格外猛烈。
所以,那些公關團隊和政府事務團隊壓制負面、刪帖刪的越厲害的公司,在他們集中爆發大規模負面輿情時,就會爆發的越猛烈。因為此前一些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有效排洩。你的堤壩建的越高,有一天潰堤的時候洪水就會越猛烈。
對於企業來說,及時研究、分析在水下還沒有爆發的大眾情緒,以後是必修課。
這種分析可以包括分析抖音熱榜、微博熱搜榜、微信公眾號爆文、B站熱門等來實現,也可以透過問卷調查和使用者訪談來實現。
社會情緒分析,以後也許是一門顯學。

作者:曾航,資深媒體人,軍武科技CEO,旗下有知名賬號軍武次位面、星海情報局、楊叔洞察、測評界的野路子等。曾任21世紀經濟報道資深記者,著有《一隻iPhone的全球之旅》、《移動的帝國》、《大國鎖鑰》等書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