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bubu
不是頭像,是情緒基建:Labubu、火腿豬、Soul頭像……和那些像你的表情。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的社交介面上就會多出一種“看不懂的流行”。
先是火腿腸豬,嘴角下垂、眼神渙散。接著是Labubu,尖牙、炸毛,像個emo的妖怪娃娃。你一度懷疑大家是不是都在開玩笑。但過不久,你也在某個時刻,默默換上了那個“有點像你的狀態”的頭像。
它們或許不只是傳統頭像的功能,也卻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完成了比現實頭像更高效的任務:在不說話的前提下,表達當下的情緒狀態。
Labubu被背成掛件,火腿腸豬做成表情包,一波接一波的熱潮並沒有停留在“潮流”裡太久。它們最終都落腳在一個地方:成為可被感知的“狀態符號”,被我們用來表達“今天的我”。它們背後有一套穩定又微妙的情緒經濟學:你不需要說很多話,就能讓人看懂你;你不必解釋情緒,但可以安全地釋放它。表達的最低成本,可能就是換個頭像,發一個表情。


看不懂的頭像,看得懂的心情
在這個表情符號勝過語言、形象代替身份的社交語境中,社交平臺Soul App有自己一套玩法,社交最重要就是吸引年輕群體,從成立到現在這個平臺最核心的數字資產之一——層出不窮的頭像:使用者自己捏的,官方自己設計的,和知名IP聯合推出的……這背後,是悄無聲息地把“情緒表達”這一核心議題推向了一個更高維度。
最近,Soul上線了一個全新系列:“米奇的夢幻星球”。這是其與迪士尼達成IP授權合作後的首個落地專案,將“米奇與米妮”等經典角色拆解為可穿戴、可搭配的虛擬頭像。上線後,社交平臺迅速出現關於Soul頭像的狂熱反饋:有人炫耀搶到稀有款,有人感嘆“秒空太快”,熱度迅速擴散。
頭像,這個在過去幾乎等同於社交身份證的存在,已經被重新定義。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我長什麼樣”的表徵,而是成為了情緒表達的載體:高飽和撞色、液態金屬質感、流光特效、科幻感服飾……設計師沒有照搬經典,而是把角色“虛擬化”到另一個語境裡——讓這些形象成為年輕人用來表達狀態、情緒和臨時身份的工具。

2025年6月6日,廣東廣州,泡泡瑪特門店的Labubu系列
這不僅是單純的角色扮演,而是“氛圍提醒”——我今天想被看成這樣,而這一點,無論是米奇、米妮、Labubu還是火腿腸包裝上的豬,都能輕鬆承載。
在社交平臺的生態裡,這些頭像不是角色扮演遊戲的道具,而是社交語言的一部分。它是否能恰到好處地成為年輕人心情的視覺轉譯器?
以Soul為例,近期新IP合作的頭像上線首日,使用者便開始大量更換頭像。使用者可以將形象嵌入自身數字形象中,既有完整的角色元素,也允許保留原始臉型和服飾,完成部分角色式變裝。這種基於“興趣+情緒”的頭像構建,在Soul的社交語境中已經有了完整的路徑:頭像不只是社交資料的附屬,而是被持續除錯和“上新”的自我形象視窗。
這類數字內容的流行並非孤例。泡泡瑪特從Molly到Labubu的限量款依舊一櫃難求也如此。儘管它們沒有傳統的故事設定或深層的文化符號,但——以Labubu為例——它的“表情特徵”——大眼、尖牙、偏幼態的中性形象——卻被許多消費者主動繫結到日常心情或社交自我。而火腿腸包裝上的豬表情崛起,甚至在Soul、微博、小紅書、影片評論區掀起更廣泛的共識性擴散:情緒化的表情包成了自嘲、非邏輯性自我描述的工具。

Soul和迪士尼的頭像廣受平臺使用者的喜愛。
這一切,不僅僅是“流行”,更是一種心理消費的體現:頭像、表情包等數字化符號,它們的功能,不是為了傳遞精準的資訊,而是為了降低表達的成本與風險,在社交環境中生成一種安全、情緒緩衝的溝通介面。
以Soul為例,傳統社交平臺往往依賴真實面孔、真實資料,而頭像則被預設為“人”的代表。但在Soul的系統裡,使用者透過捏臉與角色構建,形成的是一種“理想型”自我,這種頭像功能介於表情包、虛擬形象和數字皮膚之間。Soul把這一機制稱為“情緒感知空間”,其背後的假設是:在數字場景中,“被理解”的需求,往往先於“被準確識別”。
換句話說,在這裡,數字形象的流行並不依賴傳統意義上的品牌強度或IP故事的完整性,它的流行更多依賴於它在“被觀看”與“自我認同”之間所佔據的位置。一張頭像是否“像我”,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表現出我希望別人如何理解我。
情緒價值
何以成為年輕人社交的新核心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見證了社交平臺頭像和符號的進化。從簡單的靜態照片到動態表情、到各種獨特的數字化形象,每一項創新都試圖打破傳統的溝通方式,賦予頭像一種“情緒表達”的功能。而這一轉變背後,隱藏著的是年輕人社交行為的深刻變化。
Soul最近對平臺使用者進行了一項情緒價值調研,結果揭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情緒價值成為了當代年輕人情感需求的核心。資料顯示,57.79%的受訪者認為情緒價值是他們情感需求的核心部分。而61.38%的人表示,情緒價值往往來源於興趣、熱愛或沉浸感,也就是來自事物,而非他人。這一發現表明,在情感需求中,年輕人並不總是尋求他人的情感支援,而更傾向於透過某些象徵性物品或符號來獲得穩定感。
更進一步,調研中40%的受訪者指出,情緒價值常常是那些偶然發生的小而閃光的瞬間所帶來的。這種對情緒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一種隨意且不確定的特徵——它不再是理性、深思熟慮的討論,而是情感的隨性釋放,透過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符號來完成。

近年火熱的labubu
與8090後強調“獨立”“清晰”和“理性控制”不同,Z世代和00後對情緒的態度發生了極大變化:他們開始更容易承認情緒的不確定性、波動性,甚至無法控制性。這一代人不再隱藏情緒,反而將情緒作為可以展示和裝飾的元素。社交平臺成為了他們情感釋放的場所,他們在微博、微信、Soul等平臺上公開討論“emo”、表達疲憊,甚至透過頭像新增“下雨天的耳朵”或“很累的表情”,不再覺得這些情緒需要被隱藏,反而是展示的一部分。
情緒之所以成為一切敘述的核心,並不只是因為年輕人“更情緒化”,而是因為情緒,逐漸成為當代生活最可感知、也最難掌控的東西。
這一代年輕人出生在物質基本飽和、身份選擇高度自由的時代。他們的成長過程並不缺少“選擇”,反而總是被各種“選擇”圍繞。
社交平臺、演算法推薦、流行文化的多重敘述,讓每個人都必須時刻表態、時刻表達。而在表達氾濫的時代,真正能建立連線的,往往不是道理,而是情緒。
換句話說,在“自我”越來越碎片、邊界越來越模糊的今天,情緒成了最後的錨點。

讓領導失去溝通慾望的頭像(圖片來源:小紅書)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公司也在不斷調整敘述重心。Soul、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不約而同地強調“興趣連線”“情緒價值”“狀態表達”,這些詞不是出現在情感心理產品中,而是貫穿在頭像系統、推薦邏輯、社群構建的各個細節。因為情緒流動本身,就是數字社交最活躍的能量場。
年輕人不是不理性,而是他們深知情緒本身就是事實。誰能讓他們的情緒有落點,誰就贏得了下一輪使用者的停留與信任。
這種變化背後其實隱含著一種新的消費傾向:情緒代償。它意味著,在面對生活中無法控制的壓力和不確定性時,年輕人透過更可控的方式——例如頭像和表情包,來調節和釋放自己的情緒。
這種“情緒代償”機制背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年輕人更看重的是“情價比”而不是傳統的“價效比”。他們不再關心物品的實際價值,重要的是它是否能讓自己感到被理解,讓自己情緒得到調節。
例如,Soul頭像、Labubu表情包、火腿腸豬——這些看似隨意的符號,恰恰滿足了年輕人快速、簡潔地表達情緒的需求。它們不需要解釋,但能迅速傳達一種情緒立場。在這個快速變化的資訊時代,長時間、高濃度的自我表達已不再是年輕人主要的輸出方式。反而,低成本、高共識的溝通方式,成了他們的首選。

火腿腸豬(圖片來源:小紅書)
從情緒消費到情緒表達:
數字頭像與情感輸出
這種情緒代償和自我表達的趨勢,某種程度上也為數字文創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仍然以Soul為例——持續以該社交平臺為例的一大原因在於,2016年成立至今它可能是網際網路世界裡唯一一個仍然沒有讓使用者用真實照片作為頭像的社交平臺。在Soul持續推出的“莫比烏斯”等不同系列頭像,與三麗鷗、迪士尼等知名IP聯名的數字頭像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傳統的品牌賦能,而是一次“語境共建”。
以迪士尼IP系列為例,這個系列的頭像就具有強烈的情緒化屬性。每一個經典角色都有明確的人格原型和情緒識別點。這使得它們不再僅僅是品牌符號,而是具有跨代識別力的情緒錨點,能夠與年輕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Soul將這些角色拆解成可穿戴、可捏臉、可自由搭配的視覺語言,實質上是賦予了使用者情緒表達的主動權。你可以每天選擇換上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配件,甚至不加任何解釋,僅透過頭像的改變就能釋放情緒狀態。這種表達方式讓頭像從一個靜態的“符號”轉變成了一個情緒介面,成為一種低成本、即時且個性化的情緒輸出工具。
火腿腸豬、Labubu、Soul的頭像系統和微信表情包,以及狀態列等社交物料,組成了一個屬於Z世代的“情緒基礎設施”。
如果說過去的社交平臺拼的是誰更真實、誰更好看,那麼當下的新一輪平臺競爭,拼的就是誰更懂得“情緒的流動方式”。
Soul的頭像系統所構建的,是一種“捏臉即發聲”“狀態即身份”的數字機制。使用者不再需要清晰勾畫“我是誰”,而只需輕輕一點,就能釋放“我現在是什麼感覺”。
這一機制的建立,並非偶然。Soul、B站、小紅書等以年輕使用者為主的平臺,幾乎不約而同地敏銳捕捉到了“表達焦慮”與“身份模糊”並存的當代青年狀態。尤其Soul的產品體系,幾乎可以看作是圍繞“情緒表達”和“興趣連線”構建的完整閉環:從捏臉頭像、狀態貼紙,到基於情緒/興趣匹配的社交推薦機制,每一個細節都在為使用者“做減法”,減輕表達的壓力,降低被誤解的成本。
情緒,不再只是附帶品,反而成了平臺內最核心的驅動因素。
當數字社交不再是“我是誰”的展示,而變成“我怎麼了”的傳遞,真正構建情緒基礎設施的平臺,才擁有了和年輕人長期共處的能力。
Soul或許正是這樣的平臺之一。與其說它是一個社交App,不如說它像是一座年輕人情緒的避風港——不那麼逼真、不那麼明確,卻恰到好處地提供了“我能藏起來”“我能換一張臉”“我可以不解釋就被理解”的空間。在其生態中,“虛擬形象”不只是裝飾,而是一種數字式的“情緒投射容器”。使用者透過捏臉、換裝、貼紙,完成對自身情緒狀態的編碼。你可以是藍綠色短髮、戴著米奇耳朵的你,這些形象不必貼近“現實的我”,但可以高度貼近“此刻的我”。

圖片來源:圖蟲
這不是頭像的進化,而是社交語法的革新。
同時,Soul構建的興趣小組、派對房、話題推薦系統,並不強求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而是鼓勵在輕量化、臨時性、氛圍驅動的場景裡實現“共感”。你說話也可以,不說話也行;你進入房間,也許只是為了聽一會兒bgm,看看誰和你掛著一樣狀態的貼紙。
這套機制的底層設計其實很明確:對當代年輕人來說,社交是連線他人,也可以是一個更安全地面對自己的入口。
Soul從產品側持續推動“虛擬形象的自定義機制”,從社群氛圍上維持“無壓力、無比拼”的社交秩序,從內容引導上扶持“興趣與情緒表達為主”的UGC(如狀態釋出、心情廣場、捏臉作品秀)——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對“我需要被看見,但又不想太用力”的使用者心理的系統回應。
Labubu、火腿腸豬、米奇米妮頭像們,確實是文化流行物;但當它們進入Soul這樣的社交生態時,就不再只是IP,平臺做的事情,不是販售形象,而是設計好一個舞臺,讓這些形象和人的情緒自動對接。
於是它們不只是形象,更是一代人“自我照看”的小型裝置。
藉助這些小小的頭像和表情包,重新定義了社交和自我表達的邊界。而在未來,誰能為他們提供情緒出口,誰就能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心。
這不僅僅是關於流行什麼、為什麼流行、怎麼就流行起來的變化,更是關於我們如何重新看待和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綜合近年潮流變遷來看,誰構建出了情緒基礎設施,或許誰就能贏得了Z世代。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bubu,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