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為發力風險化解,政策推動地方政府專項債用於收購存量閒置土地。自2024年年末以來,廣東省內多地釋出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明細,長沙、鄭州等地亦釋出土地收儲細項規則,北京計劃發行募資用途包含土地儲備的專項債,表明土地收儲正式進入落地階段。本文梳理當前土地收儲特徵,分析對風險化解的影響。
在土地收儲特徵方面,從土地使用權人來看,擬收儲土地當前的土地使用權人主要是地方國企。在披露土地使用權人資訊的171宗擬收儲地塊中,對應土地使用權人為地方國企、民企、央企的土地數量佔比分別為83.6%、9.9%、4.7%。其中,地方國企均為地塊所在地的本地國企,多數地區以地方城投公司(廣義含義,不單指融資平臺)為主,央企中保利發展、華僑城、華潤置業的個別專案子公司亦有地塊計劃被收儲,民企則以地方中小民企為主(不屬於一般意義上的房企)。
從土地型別來看,收儲土地型別多樣,拿地時間集中在2021-2024年。除政策規定優先回收的住宅用地、商服用地以外,部分城市還收購工業用地、城市道路用地、防護綠地、文旅用地、醫療慈善用地、科研教育用地等,包括保障安居、舊城改建等地塊也在地方收儲的徵求專案範圍內。在存在招拍掛記錄的66宗土地中,有7成以上的地塊成交時間在2021-2024年。
從收儲價格來看,折價收購佔主導,折扣比例約7-9折。67宗原拿地價格可得的擬收儲土地中,溢價、平價、折價收回的土地數量佔比分別為31.3%、10.4%、59.7%。根據收購價格在成本和評估價取孰低的政策要求,溢價成交可能是由於土地拿地時間較早,核定土地成本除了拿地價格之外,還包括了其他後續投入,並非高於成本收購。在折價收回地塊中,收購價格與原拿地價格的比值(折價比例)由高至低的25%、50%、75%分位數分別為89.8%、81.2%、78.4%。
土地收儲正式進入落地階段,有助於風險化解,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一是土地收儲作為地方化債的輔助手段,有助於城投公司流動性改善。自2022年以來,城投公司託底區域土地市場力度上升,並且存在所拿地塊未動工的情況。根據企業預警通資料,2022-2024年,城投公司拿地金額佔全國土地成交金額的比重均超過30%。
二是保障房籌集規模較大的地區可能優先落地土地收儲,關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合肥、杭州、武漢等重點城市相關公告。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