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三位大神:白袍、血衣與電鋸

文丨古原

潘帕斯草原上,誕生了三位大神。

一位穿白袍的教皇,一位舉紅旗的革命者,一位揮舞電鋸的總統。

分別是方濟各,切格瓦拉和米萊。

一個憤怒教皇,一個暴力革命,一個激進顛覆。

三個阿根廷人,也代表著三條完全不同的改變世界道路!

這三位阿根廷男人為何能引爆全球,他們背後的思想邏輯到底是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是——誰能真正帶來人類渴望的繁榮?
是憤怒慈悲的方濟各?是熱血沸騰的切·格瓦拉?還是瘋狂激進的哈維爾·米萊?
方濟各:白袍下的變革烈火

誰說教皇都是保守老頭?這位阿根廷老人正在悄悄顛覆整個天主教!
2013年3月13日,梵蒂岡升起白煙,全球20億天主教徒迎來了新教皇。但沒人想到,這位來自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會徹底打破教皇的傳統形象!
這是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教宗。
你以為他會像前任那樣高高在上、住進金碧輝煌的宗座宮殿?
錯!方濟各展示了一個無比親民的形象,他直接住進了梵蒂岡的員工宿舍——聖瑪爾大之家!
就是那種普通神職人員住的地方!
你以為他會坐專車、穿紅鞋、戴黃金權戒?錯!這位教皇坐的是福特小轎車,穿的是黑色普通皮鞋,戴的是銀戒指!
這是一位從貧民窟出來的主教。
1936年出生在阿根廷一個普通義大利中產移民家庭,年輕時當過化學技師、酒吧保安。

方濟各長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最窮的貧民窟工作,被稱為"貧民窟主教"。那地方垃圾遍地,毒品橫行,槍聲不斷!
但方濟各每天坐公交車去那裡,和癮君子、妓女、貧民打成一片。
有一次,布宜諾斯艾利斯警察向貧民窟裡的毒販開槍,一個無辜的孩子被流彈打死。整個貧民窟爆發抗議,要燒警察局。
方濟各直接衝到最前線,站在警察和憤怒民眾之間,親自調停,避免了一場血案!
他當上教皇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2013年復活節,他去羅馬的一座監獄,為囚犯們洗腳!其中還包括婦女和穆斯林!
這在天主教歷史上是聞所未聞的!好多保守派主教當場就懵了:"這不合規矩啊!"
方濟各根本不管,繼續做自己。
每逢復活節,這成了他的傳統。囚犯、難民、殘疾人、老人、艾滋病患者——社會最底層的人,方濟各都親自為他們洗腳。
他在羅馬接見朝聖者的場景。有個面部嚴重變形的人,連家人都嫌棄的那種,方濟各不僅沒有避開,反而主動上前擁抱,久久不放。
顯然,方濟各很懂人心。

方濟各卻是米萊的死敵,米萊多次攻擊過他,為什麼?

因為方濟各不僅僅破除了很多天主教會的傳統觀念,比如不反對離婚,比如與同性戀對談,還是一個反資本主義的“戰士”。
2013年,方濟各當上教皇后,就丟擲第一枚炸彈:《福音的喜樂》
這是他2013年的首份重要檔案,根本就是一份向資本主義宣戰的檄文!
他寫道:"這種經濟殺人!"、"金錢崇拜是現代暴政!"、"不受控制的資本主義造就了新的暴君!"
聽聽他這些話,你還以為是哪個左翼激進分子在演講!但拉美就是盛產這類思想,方濟各的話在歐美很多人反對,但在拉美,這太常見了。

2015年,又丟擲第二枚炸彈:《願禰受讚頌》
2015年釋出的這份環保通諭,是教會歷史上第一次系統闡述環境保護!方濟各把環境危機與貧困直接掛鉤,指出都是"丟棄文化"和貪婪引起的。
他寫道:"地球,我們的共同家園,正在哭泣!"、"氣候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不能袖手旁觀大自然被毀滅!"
想不到吧,一個宗教領袖,竟然成了環保鬥士的精神領袖!
2020年丟擲第三枚炸彈:《眾位弟兄》
在這份通諭中,他明確反對死刑、反對戰爭的正義性,甚至提出"私有財產不是絕對權利",引發了保守派的強烈不滿。
但方濟各毫不退縮,堅持自己的理念。
你現在看明白了吧,方濟各可不是教眾們的精神領袖,他還有他明確的政治主張。

梵蒂岡內部的保守派主教們對他恨之入骨!美國的富豪天主教徒更是直接叫囂要"推翻這個左翼教皇"!

2016年,四位紅衣主教公開質疑方濟各對離婚再婚者的寬容態度,指責他"製造混亂"。
2018年,前任駐美大使維加諾甚至發表公開信,要求方濟各辭職!
保守網站每天都在批評他是"異端"、"馬克思主義者"、"破壞教會傳統的人"。
但方濟各不為所動,教皇是終身職的,他繼續在宣傳他堅持的理念。

切·格瓦拉

紅星照耀下的熱血革命

看過那張眼神堅毅、頭戴貝雷帽、背景是紅色五角星的黑白照片嗎?切·格瓦拉的形象已經成了全球最暢銷的文化符號之一,從叛逆少年到好萊塢明星,都有人愛穿印有他頭像的T恤!

但格瓦拉到底是誰?是英雄還是殺人犯?是理想主義者還是嗜血狂徒?

1928年,埃內斯托·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羅薩里奧的一箇中產家庭。從小患有嚴重哮喘,但這病痛反而激發了他超乎常人的意志力。

他本可以舒舒服服當個醫生,娶個漂亮妻子,過上阿根廷中產的舒適生活。
但在1952年,24歲的格瓦拉騎著一輛破舊摩托車,踏上了改變一生的拉美之旅。
他親眼目睹了什麼?
在他的敘述中,他在智利的銅礦,看到工人們像牲口一樣被驅趕,肺部因粉塵變成黑色;
在秘魯的麻風病院,病人被社會遺棄,連基本藥物都沒有;
在瓜地馬拉,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控制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政府淪為傀儡;
在玻利維亞,印第安人被困在礦井中,平均壽命只有30歲。
格瓦拉震驚了,憤怒了!他在日記中寫道:"我不再是以前的我。拉美之行徹底改變了我的思想。"
在瓜地馬拉,格瓦拉目睹了1954年美國中情局策劃的武裝政變,推翻了民選總統阿本斯。為什麼?
因為阿本斯要沒收美國聯合果品公司的企業。
這一事件徹底粉碎了格瓦拉對"和平改革"的幻想。
在墨西哥,命運讓他遇見了放逐中的菲德爾·卡斯特羅。兩人一見如故,格瓦拉加入了卡斯特羅的"七月二十六日運動",決心武裝革命推翻古巴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
這位醫生搖身一變,成了革命者!

1956年,格瓦拉隨卡斯特羅一行82人乘坐"格拉瑪號"遊艇登陸古巴。剛一登陸就遭遇軍隊伏擊,82人僅12人逃生,逃入山區。

格瓦拉之前從未摸過槍!他是個醫生,不是軍人!但在第一次戰鬥中,面臨抉擇——是搶醫藥箱還是搶彈藥箱,他選擇了後者。
從此,醫生變成了戰士,還變成了軍事家。
短短兩年,格瓦拉從一個軍事門外漢,成長為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游擊隊指揮官。他制定了嚴格的軍事紀律,每天強迫戰士們進行體能訓練,自己帶頭苦練射擊。
最能說明格瓦拉性格的是他的兩條鐵律
第一,絕不允許游擊隊員侵犯平民,違者處決; 第二,戰鬥中誰敢丟下傷員逃跑,就地槍決!第三,對反革命者,堅決鎮壓。
在聖克拉拉戰役中,格瓦拉僅帶300人就大膽襲擊了5000名政府軍把守的城市。他運用詭計和突襲,截斷了橫穿古巴的鐵路線,一戰成名!
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勝利,格瓦拉率先進入哈瓦那。
這個阿根廷人,用不到3年時間,就幫助推翻了一個存在了50多年、受美國全力支援的政權!世界為之震驚!

革命勝利後,格瓦拉先後擔任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和工業部長,成為卡斯特羅之後的第二號人物。

他本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格瓦拉卻過著近乎苦行僧的生活:
他住在哈瓦那郊外一個普通房子裡,傢俱極為簡陋; 他把部長全部工資捐給了貧困兒童基金會; 他堅持每週六去參加義務勞動,在甘蔗田裡一干就是10小時; 他拒絕使用政府配車,經常騎腳踏車上班。
他要親身實踐他理想中的"社會主義新人"——無私、勤勞、不計回報。
但理想的背後,也有殘酷的一面。
格瓦拉負責審判和處決巴蒂斯塔政權的戰犯和"反革命分子"。據估計,在他的監督下,數百人被處決。他在聯合國講話時公開為這些處決辯護:"革命勝利需要消滅敵人。"
一個能給兒子寫充滿愛的信,同時能毫不猶豫簽署處決令的矛盾體,這就是切·格瓦拉!
一個細節能看出格瓦拉的性格:
1961年,當美國支援的豬灣入侵失敗後,格瓦拉親自去看望被俘的入侵者。一個俘虜向他吐口水,格瓦拉沒有發怒,而是靜靜地擦掉,然後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處決像你這樣的人。你太恨我們了,永遠不可能改變。"
冷靜、理性、殘忍,這就是革命者格瓦拉。

對於大多數革命者來說,古巴的勝利已經足夠。

但格瓦拉不是一般人!他相信革命必須是全球性的,否則無法真正戰勝美國領導的資本主義體系。

1965年,格瓦拉突然從古巴"消失"。他放棄了所有職務和榮譽,秘密前往剛果,試圖支援非洲的解放運動。
為什麼?他在給卡斯特羅的告別信中寫道:"革命不能出口,但可以用我的親身經驗去支援兄弟們的鬥爭。"
剛果的革命以失敗告終。
格瓦拉不得不逃離非洲,但他依然不放棄。
1966年,他秘密進入玻利維亞,試圖建立革命根據地,點燃南美洲的革命烈火。
這次冒險最終以悲劇收場。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在玻利維亞的山區被包圍,次日被俘,第三天被處決。
年僅39歲,這位阿根廷革命者的生命戛然而止。

但他的形象和思想,卻以一種他可能始料未及的方式,在全球傳播開來,影響了幾代人。

切·格瓦拉改變世界的方式是雙重的:

一方面,他堅信武裝鬥爭是被壓迫民族和階級獲得解放的唯一途徑。他的Foco理論(遊擊中心理論)認為,即使客觀條件不成熟,一小撮革命者也可以透過武裝鬥爭,點燃革命的火種。
這一理論直接影響了拉美、非洲和亞洲的眾多革命運動。
另一方面,他的形象——特別是他那張標誌性的黑白照片——成為了全球反抗文化的象徵。不管人們是否真正理解他的思想,格瓦拉代表了一種不妥協的反抗精神,一種理想主義的純粹性。
格瓦拉追求的繁榮是什麼?是一個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世界。為了這個目標,他不惜以暴力手段推翻現存秩序,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但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格瓦拉最終成為了一個被商業化的符號,他的肖像被印在T恤、杯子、鑰匙鏈上,成為資本主義最賺錢的商品之一。這種諷刺,大概會讓他在墳墓裡翻身吧!

哈維爾·米萊

電鋸手中的自由市場革命

兩年前,誰能想到,阿根廷這個左翼國家,竟然選出了一個自稱"無政府資本主義者"的總統?

2023年11月19日,一位留著狂野髮型、自稱"電鋸俠"的經濟學家當選阿根廷總統,震驚了全世界!哈維爾·米萊,這個"局外人",從政治素人到總統,僅用了兩年時間!
米萊是誰?他憑什麼能在阿根廷這個庇隆主義和左翼政策主導了幾十年的國家橫空出世?

米萊出生於1970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長大。與格瓦拉這些家世相對優渥的阿根廷人不同,米萊的童年相當坎坷。

他自述在家中遭受父母的身體和精神虐待,在學校則因為特立獨行而被同學霸凌。
這種成長經歷,或許能部分解釋他對權威的強烈反感和對個人自由的極度推崇。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米萊長期在大學任教,同時擔任私營企業的經濟顧問。但他真正的"走紅",是在電視辯論節目上:
很長一段時間,米萊成為了電視臺的網紅,這個留著奇特髮型的中年男人,在電視上情緒激動地高喊:"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犯罪組織!"、"政治家都是寄生蟲!"、"央行應該被炸燬!"
他揮舞著雙手,聲嘶力竭,不惜爆粗口,對阿根廷的政治精英、福利政策、國有企業進行無情的抨擊。
在一個政治正確盛行的時代,這種表現無疑引人注目。
2018年,阿根廷再次陷入嚴重經濟危機,通貨膨脹飆升,比索貶值,失業率居高不下。米萊在電視上預言了這場危機,並一針見血地指出政府政策錯誤。
這讓他的聲望大增,從一個邊緣經濟學家,變成了網紅。
2021年,米萊決定組建自己的政黨"自由前進"黨,參加國會選舉。很多人嘲笑他是跳樑小醜,但他卻出人意料地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獲得了17%的選票,成為國會議員。
兩年後,這位"局外人"更是一舉擊敗傳統政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
阿根廷,這個長期被左翼政策主導的國家,竟然選出了一個自由意志主義者——這幾乎是政治奇蹟!

米萊的個人特質極其鮮明,以至於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對他的評價截然不同:

他養了五隻英國鬥牛犬,都以著名經濟學家命名:穆瑞、羅斯巴德、米爾頓(弗裡德曼)、羅伯特和盧卡斯。更奇特的是,他聲稱透過通靈師與已故的狗"柯南"交流,並把它視為政治顧問!
他拒絕剪短他那標誌性的蓬亂頭髮,聲稱這是"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的市場理論隱喻)梳理的。
選舉造勢活動中,他揮舞著一把電鋸,象徵著他要大幅削減政府開支和機構。
這些特質讓反對者稱他為"瘋子"、"危險人物",而支持者則視其為"真誠"、"不做作"的表現。
但米萊的性格遠不只是表面的怪異。從他的行為中,我們能看到幾個核心特質:
不妥協的理想主義:米萊拒絕為獲得政治利益而軟化自己的立場。哪怕面對爭議,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自由市場理念不動搖。
對權威的反叛:他公開挑戰阿根廷的政治傳統和統治精英,甚至連教皇方濟各也不放過,曾稱其為"共產主義者"和"左翼惡魔"。
戲劇性的表演天賦:米萊深諳現代媒體規則,知道如何利用爭議和表演吸引眼球,傳播自己的理念。
米萊的思想深受奧地利經濟學派(尤其是米塞斯和羅斯巴德)的影響,他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
"國家是問題,而非解決方案":米萊視國家為"犯罪組織",認為政府幹預是造成阿根廷長期經濟危機的根源。他主張最小化政府,甚至在理想狀態下實現"無政府資本主義"。
"市場萬能":他堅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主張取消一切價格管制、貿易壁壘和行業補貼,讓市場力量自由運作。
"美元化":為解決阿根廷長期的通脹問題,他主張廢除本國貨幣比索,改用美元,或允許貨幣自由競爭。
"消滅中央銀行":米萊稱阿根廷央行為"最大的騙局",認為它只是政府印鈔票掠奪民眾財富的工具。
"反國家福利":他強烈反對阿根廷廣泛的福利體系,認為這滋生了依賴性,削弱了工作動力,同時造成鉅額財政赤字。
米萊的經濟思想被人視為極端而純粹,但這恰恰是他的吸引力所在。
在阿根廷經歷了數十年左翼政策、陷入100%以上通脹和持續衰退的背景下,他的激進主張對許多絕望的選民產生了吸引力。

2023年12月10日,米萊宣誓就職。他在就職演說中毫不留情地宣告:"沒有回頭路,沒有中間道路。阿根廷要麼擁抱自由,要麼走向衰亡。"

就職後短短幾周,米萊就推出了一系列激進改革:
砍掉一半政府部門:從18個部減少到9個,裁員數萬;
大幅削減補貼:削減天然氣、電力、交通等方面的補貼;
大規模私有化:宣佈私有化40多家國有企業,包括阿根廷航空、YPF石油公司等國家象徵;
廢除匯率管制:比索貶值54%,實現匯率統一;
凍結公共工程:暫停1800多個公共工程專案;
宣佈經濟緊急狀態:授權總統在一年內可不經國會批准實施經濟改革。
這些措施之激進,即使是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當年也會自嘆不如!
很明顯,這是一場徹底的"休克療法",米萊希望透過短期的劇痛,換取長期的經濟復甦。
米萊的激進改革,立刻遭到了工會、左翼團體和傳統政治勢力的強烈反對。上任至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大規模抗議反覆出現。
批評者指責他的政策將加劇貧困,傷害最脆弱的群體。工會領袖威脅要發動全國總罷工。一些經濟學家擔憂,如此激進的緊縮政策可能導致經濟崩潰。
但米萊絲毫不為所動!他在推特上回應抗議者:"哭吧,左派,改革照樣進行!"他明確表示,不會因為街頭壓力而改變方向。
米萊的改革遇到大量的阻力,他的政黨在國會沒有多數席位,推動立法改革困難重重;官僚們抵抗他,阿根廷龐大的官僚體系習慣了國家干預,對激進改革天然排斥;接手的還是一個欠下鉅額外債的政府。
如果改革導致大規模社會動盪,街頭政治不斷爆發,會有什麼後果?
米萊能否克服這些挑戰,成功實施他的"電鋸計劃",還是會像許多激進改革者一樣最終被現實打敗?這是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的問題。

哈維爾·米萊改變世界的方式,是透過一場激進的經濟實驗。他試圖證明,唯有完全的自由市場,才能拯救一個被國家干預和民粹主義拖垮的經濟體。

這不僅是阿根廷的事,更是對全球政治經濟思潮的一次重大挑戰。在全球範圍內,隨著民粹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抬頭,米萊的實驗成了一個關鍵的試驗場: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是否還有效?還是已經過時?
米萊追求的"繁榮"是什麼?
是一個基於自由市場、私有產權和最小政府的高效經濟體。在他的理想中,降低稅收、減少監管、鼓勵創業,終將帶來經濟增長和財富創造。
他相信痛苦是暫時的,繁榮終將到來。
但這條路充滿風險,代價巨大。成功了,他將被視為英雄,有可能影響全球,失敗了,他將成為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歷史的警示”。

三種道路的終極較量

誰能帶來真正的繁榮?

這三個人,其實代表著三種完全不同的改變世界方式!
方濟各用信仰和慈悲為武器,試圖透過道德感召來影響人們對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環保問題的看法,進而推動政治變革。
切·格瓦拉用理想和暴力為工具,透過武裝革命和意識形態輸出,試圖建立一個平等、無“剝削”的共產主義世界。
哈維爾·米萊揮舞"電鋸"和自由市場理論,透過激進的經濟改革,試圖創造一個基於個人自由和市場競爭的繁榮社會。
三位阿根廷人,三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誰是對的?誰能真正帶來人類渴望的"繁榮"?
在評判這三條道路時,我們應該關注其意圖和理想,還是應該關注其實際效果?是關注激進與否,極端與否,還是正確與否?
這三位大神,都有道德感召力量,都是出色的輿論領袖,都影響了全球十億以上的人群,但這些都不重要。
誰倡導的手段能成達他宣稱的目的,只有經濟學能給出答案 ,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關於何種手段能達成目的的一門學科。經濟學不考慮你的目的是什麼,只考慮手段與目的的因果關係。

下面是張老師來到廣州參與的第一個專案,智谷趨勢的每週研判。團隊每週透過萬字調研濃縮出這份高標準的內部研判。
每週一期,為大家解讀全球經濟、政治、商業、資本市場等大事件傳遞的訊號,幫助大家全方位地瞭解宏觀、政策、商業、資本流向、財富機會……
用極簡的語言,彙總當下的重要變化,以及對你的財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張老師這裡拍下的讀者,可以享受199元/年的專享價(原價299),同時額外贈送我們內部研判團隊全年12場閉門直播。
訂閱趨勢研判,張老師帶你消除資訊差。感謝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