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有一個驚奇的發現,四歲的女兒,開始用英語說句子了。雖然她說的today,diaper這種詞有明顯的南洋腔調。但真沒想到,在沒有刻意教的情況下,她這麼快說起英語。
還記得幾個月前,每天放學回家後,妹喜歡說著自己發明的英文,嘰裡咕嚕一大串,誰都聽不懂。當時我考慮大概是缺少一個沉浸式環境,如果全家人都講中文,她哪可能學好英文?還沒來得及反應,她已經比我們更快適應了坡國生活。
據說,當這麼小的孩子開始在英文上突飛猛進,家長就得焦慮他們的中文了。又據說,這些娃將來大機率中文好不到哪兒去,就算聽說沒問題,讀寫肯定不太行。
我在兒子的中文作業本上,真看到了一點端倪。這學期他們學朱自清的《背影》,有個聽寫作業,好幾個都是錯的。舉箸的箸寫成草字頭,賦閒的賦搞不清楚,妥帖的帖變成貼。
不至於吧?我看著作業本說。艾文解釋:這個……那個……忘了看……所以寫錯了。
有次跟來新加坡七八年的朋友吃飯,她說暑假帶著小孩回了趟上海,上一節2小時的補習班課,學的東西比新加坡五節課都多。朋友說,所以啊,在這中文學不好,英文也就那樣。
不僅新加坡的朋友這麼覺得,上海的朋友也這麼覺得。
新加坡的學習質量還能高過上海?
有一次我去吃飯,旁邊的人一直追著我問說:去新加坡幹嘛呀?新加坡能有上海學得好?將來你倆孩子學歷都不高。
當時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英文教育部分我不太清楚,單說中文的話,確實新加坡人中文非常一般。這一般體現在詞彙的匱乏上,面對面聊天的時候,他們基本上不說成語或者歇後語。我和一個朋友去蘋果店,她想買塊手錶,店員過來了,朋友問他,會講中文嗎?
這個華人小哥說,一點點。
還真的沒誇張,確實是一點點。能聽懂,可是稍微問點複雜的問題,能看出來他跟我們說英文一樣,彷彿正在搜腸刮肚某個貼切的詞,用英文來形容的話,就是struggling。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我有個新加坡本地朋友,曾跟我解釋過為什麼會這樣。老一輩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都上華文學校,會講中文。後來到七八十年代,英語被確立為第一語言,每個人必須要學英文才能升學。從那之後,中文逐漸式微。直到2000年開始,華語才重新變得很重要。
新加坡中文,有種奇奇怪怪的融合味道,比如,你會聽到他們說can啦,我try啦。有些老派的人,講中文後面總是加著一個長長的了,發音為liao。那你就對了,懂了,明白了。還有一些奇怪的倒裝句,在食閣裡經常能聽到,他們不說,老闆,這個給我一個,會說成,給我一個這。
有種當年我去廣東,聽別人講普通話的感覺。在這,中文被分成高階華文和普通華文,高階是帶文學欣賞的,普通主要是實用為主,交流為主。高階華文裡還會有文言文,據說是小孩們的噩夢。
我尋思,我小時候學文言文,其實也是一副沉甸甸的心情。但國內是非學不可,國外是,如果你覺得難,要不你就學普華?退路就在那,隨時歡迎你走上去。
想要成績好,語言能力強,我觀察了一圈,都離不開家長的辛勤耕耘,大力付出。
不過才來了一年,這只是我淺淺的觀察。
我還有一個觀察,新加坡的雞娃,是非常廣泛的。他們有一套很系統的流程,比如你的小孩想走藝術,走體育,他們會從小開始走競賽道路,經常出國比賽。至於數學英語,補習班多得去了。但我相信,肯定也不如國內資源厲害,不然谷愛凌為啥要專門回北京上補習班?我問海淀家長你為啥要來這裡?她們的回答通常都是:卷不動了,想找點別的路徑。
我相信一定有人問,既然學習不如國內抓得緊,你帶孩子出來幹啥?
這問題就像問,你帶這麼小的小孩出去旅行,對他能有什麼好處?我想不出來,可是我必須帶著他去,因為第一,我想去旅行,第二,我們是一家人,我得帶著他。
旅居的理由也差不多,以前我一直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經常有人問,你在哪都能寫,怎麼哪都不去?我心想這個問題好奇怪,我是在哪都能寫,但我的小孩得上學啊。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也不是非要等到小孩成年才能換種生活。
我和小陳都有了趁著能折騰,出去轉轉的想法。疫情是加速劑,加速催化了這種想法,哪兒都行,東南亞,非洲,美洲……
當然,以家長的心態,總想讓小孩過普通人的生活,每天上學,有幾個一起玩的朋友。當時我還想,最好小陳也能出去讀個書,這樣回去他還能搞份新事業。在這種大人很想出門轉轉,改變下生活環境,又想保住小孩基本生活的矛盾心理之中,啪,我們一家先來了新加坡。
按照通俗想法,是為了雞娃,但看到我每週都帶艾文瘋狂徒步,經常有人問:怎麼還不學習?
啊,學著呢,正在學習熱帶植物和熱帶鳥類,正在抓緊多去一些東南亞熱帶雨林。

不是,你到底來幹嘛呢?我猜,肯定有人會這麼問。
隨便轉轉,看看不同的風景。我還真看到了一些不同的風景,像我兒子這麼大,在上海總有人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來不及進好學校了,來不及考級了,來不及準備了。在這倒是換了個說法,他才11歲,做什麼都來得及啊。
至於那個說你兩孩子學歷都不高的斷言,看起來他好像覺得我正在耽誤小孩的一輩子。
我忽然想起來,為什麼這麼渴望往外走?因為出來了發現,確實人有千萬種活法,不必跟唯一的一種活法死磕。
嗨,人生不過是一場體驗,就比誰玩得更高興,不是嗎?

點選購買我的新書
關注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關注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紅書|和毛利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