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消費降級,所以購物都是用的某多多,專門去找打折的筆墨紙硯,畫畫的紙,也就是用幾毛錢一張的,所以大家看到小林畫得越來越隨便了。
購物平臺的大資料,精準把握了我的消費習慣,只給我推特價貨,比如下面這套古籍叢書:

浙江美術出版社的《藝文叢刊》,原價580,折後只要180,有二十本古書。
本著貪便宜的原則,我果斷下單了,便宜是便宜,但我買回來之後,大半年都沒翻開一本,感覺自己有點糟蹋錢……
最近AI火了,我覺得不能被時代淘汰,得有點危機感,於是我做了很久的心理建構之後,鼓起勇氣,決定好好讀書努力,於是閉著眼睛,抽了其中一本《東坡題跋》:

最近半個月,小林既沒有出門,也沒有畫漫畫,一直都用毛筆小楷在抄這本《東坡題跋》,感覺自己也挺墮落的。
書裡蒐集的,都是蘇東坡零零碎碎寫的短小文章和隨記,和大家熟見的蘇東坡傳記不一樣,於是這半個月裡,我都是在跟蘇東坡在做穿越時空的筆談,今天的推送,就是小林和東坡先生的聊天紀錄。
本文開始之前,先要深切感謝一下買了小林日曆的朋友們,讓小林賺到了一點錢,得以在這個奔波生計的年紀,還能留一點時間,安心地抄一抄東坡詩文。
於我,這是萬分幸運的人生禮物。


蘇東坡在黃州,前後赤壁賦和赤壁懷古,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書中這段黃州記,估計讀過的人就很少。
蘇東坡在赤壁做了什麼呢,他是去撿石頭去了,石頭有紅有黃,應該是類似雨花石的鵝卵石,光滑如玉,東坡先生撿了二百七十多枚,還撿到一個破銅盤,裝上石頭倒上水,自得其樂,還給石頭們做了選美評比。
我看著怎麼這麼像B站上給石榴籽選美的無聊博主們……

《東坡題跋》裡,東坡先生反覆唸叨的事情,就是很想回家種田。
從很年輕的時候開始,東坡先生開始在京城做上公務員之後,就反覆唸叨要回老家耕田,結果朝廷不同意,最多放他出去做個太守。
這篇文字是寫給他的朋友定國的,他覺得定國喜歡回鄉下耕田,和他是志同道合,於是使勁誇他,說定國是謝靈運再世。
後來,東坡先生這種努力慫恿別人回家耕田的心態,害自己顛沛流離了一生。

在黃州,東坡先生工資很低,對抗不了通脹,只能自己去耕田,在城東開荒三畝地,累得半死粥都吃不上。
於是他感嘆,要弄個溫飽,也得費盡所有精力,才能過上普普通通的生活。
東坡先生愛喝粥,被貶去惠州可惜了,應該貶去潮州,估計寫詩會更多,畢竟潮州才是白粥的天堂。

黃州下雪了,東坡先生剛種了點小麥,下雪了是豐收的兆頭,他很高興。
但是外面家裡沒米下鍋的貧民在忍飢受凍,讓他看了也很揪心。

東坡先生經常做夢,而且夢醒了記憶還很清晰,還能在夢中作詩,醒了也記得,而且夢裡寫的詩都很好,實在是奇才。
在京城上班夢見了家鄉的後院菜地,寫了一句:“坐於南軒,對修竹數百,野鳥數千”。

在宋朝的江湖,東坡先生的酒量是個梗,根據各種自述,東坡先生年輕時酒量很差,人到中年長進了一點,能喝三大杯。
這篇寫在老友子明詩後面的題跋,子明年輕時喝酒能喝二十大碗,後來事業成功,在四川成為名人,結果現在只能喝三碗了。
東坡先生呢,他說他雖然一事無成,這麼多年事業上還是個廢物,但年輕時看見酒就醉,現在酒量跟子明一樣,也是三碗。

宋朝時,在一個書畫手卷上,反覆題跋,是當時文人的習慣,就像現在的評論區留言。
這個子明詩的手卷,蘇東坡留言說他現在能喝三碗了。
後來這個手卷被黃庭堅看到了,此人是東坡先生的學生兼好損友,最喜歡在東坡看過後的題跋上回帖。
他留言說,東坡吹自己能喝三碗,肯定是醉後的吹牛,我跟他喝酒,他酒量就從來沒超過一碗。
而且他還說了,東坡喝醉就癱平睡覺,酒風應該可以。

還是一幅畫的題跋,這個手卷上,出現了兩個反覆互相回帖的人,一個子瞻,就是蘇東坡,另一個叫子厚。
這個子厚,是蘇東坡的同科進士,年輕時的好基友,關鍵時刻救過蘇東坡的命,
他兒子拜蘇東坡為師,但
蘇東坡後半生的顛沛流離,也是拜他所賜。
子厚名叫章惇,他和蘇東坡有一輩子的交情,也有一輩子的怨恨。
這幅畫叫《醉道士圖》,子瞻子厚兩人在畫上留了四個言,屬於互相取笑性質。
子瞻先留言,說看這幅醉漢圖,被嚇到了,我最怕喝酒,最怕的就是拎壺衝到處勸人喝酒的人了。
子厚後來看到了這幅《醉道士圖》,也在畫上留言說,這畫看完,最搞笑的就是子瞻在前面的留言啦~


過了一段時間,子瞻又看到了這張畫,發現子厚說他搞笑,於是趕緊又留言回擊,說:我是怕被人敬酒,但子厚如果在酒桌上,他就是那個拎壺衝,到處逼人喝酒的傢伙。
然後呢,子厚又看到了子瞻的回帖,他再次回帖,這個回帖非常長,大概意思是:子瞻你是個膽小鬼,說愛旅行,卻不敢渡仙遊潭,還敢喝啥酒。
仙遊潭是子瞻子厚年輕時,一起去自駕遊的地方。
仙遊潭上有個獨木橋,子瞻膽子小,覺得有生命危險,不敢過去。子厚卻長笑瀟灑大步跨了上去,過了橋還在石壁上題了“章惇蘇軾到此一遊”幾個大字。
子瞻當時就說,子厚你這個不把自己的命當命的人,將來是要殺人的。
果然,子瞻的判斷沒錯。
烏臺詩案,子瞻入獄,新黨的子厚得勢做了宰相,幫子瞻說話,逃過一命。
後來新黨失勢,大家都來彈劾子厚,其中包括子瞻的弟弟子由,子瞻不發一言。
子厚就被貶到鄉下去了,然後子瞻還寫信安慰他,那封信現在還能看到原作,就是下面這張蘇東坡著名的《歸安丘園》:

子瞻在這封信裡說,哎呀子厚你終於可以去耕田了,這是我一輩子的夢想,我現在擔心你還不能看破紅塵,不知道你到底想開了沒有?
子厚看到此信,想必是大怒,痛罵子瞻落井下石。
後來,新黨重新得勢,子厚說,子瞻你給我滾得越遠越好,這麼愛種田就開荒去吧,從惠州到儋州,當地招待蘇東坡稍好一點,就被子厚痛斥。
後來,新黨又衰落了,子瞻從儋州被赦免回京城,死在了回程路上的常州。
與此同時,子厚被貶到了雷州。
子瞻在回程路上,聽到子厚被貶雷州的訊息,於是寫了封信給自己的學生,也就是子厚的兒子,說:“雷州我是去過的,也沒那麼差,還是個適合養生和種田的地方。”
三年後,子厚死在雷州。
這大抵,就是兩個人一生的糾葛。
子厚一生功業,除了文章,其他遠過子瞻,但在《宋史》裡,子厚被列入了奸臣傳,我懷疑,史官很可能是子瞻的粉絲。

蘇東坡一生,算得上窮,起碼是窮的時間比較多。
讀《東坡題跋》,他的業餘愛好基本是收集筆墨紙硯,當然這算生產工具,此外也喜歡石頭和古琴,但幾乎沒錢買,只能靠寫字畫畫來換,還有就是順手牽羊薅別人羊毛。
劉家老闆的園林很奢華,東坡先生看中了園子裡的一塊靈璧石,於是在牆上畫了幾筆,就把石頭抱回家了。

蘇東坡喜歡墨,又沒有錢買,黃庭堅跟他學書法,結果很出名,整天有人來找黃庭堅寫字。
黃庭堅於是隨身拎個環保袋,讓別人拿好紙好墨來換書法。
東坡見到他,伸手進環保袋裡摸了半天,摸到半截好墨於是順走。
黃庭堅對此很無奈,只是小聲罵了一句,你丫就是個好打野食的。
這算罵的比較客氣了,作為宋四家的前兩位,黃庭堅罵蘇東坡的書法是大石頭壓死癩蛤蟆,蘇東坡對罵之,說黃庭堅的書法是軟綿綿的死蛇掛在樹杈上。

東坡先生的朋友石昌言,收藏了很多好墨,卻從來不給人磨來用,後來石昌言墳頭的樹都長得好高了,他的藏墨卻好端端的還在。
東坡嘆息著說了一個千古名句:“子不磨墨,墨當磨子。”
這句名言,適用於所有熱愛收藏的人。

被子厚整天罵沒膽過仙遊潭,給東坡先生還是留下了一些心理陰影。
後來在杭州,東坡先生去靈化洞,特別寫了一下自己探險的勇氣。
至於靈化洞裡的景觀,東坡先生說,裡面千奇百怪,我說出來會被老天懲罰,你們自己去看吧,裡面真的很驚人!
對此,我合理地懷疑,東坡先生根本就沒進去過靈化洞!

東坡先生喜歡好毛筆,去南方後經常吃兔子,雖然南方的兔子腥臊難吃,東坡先生還是耐心地收集了很多兔毛,帶回京城去造筆。
結果造筆的人說,南方兔子,沒有經歷寒冷的冬天,毛不能用。

蘇東坡的書法,是他的恩師歐陽修教的。
要訣是六個字:“使指運而腕不知”。
抄寫這篇的時候,我似乎也若有所悟。

蘇東坡說了一個流傳至今的老梗,說王獻之從小認真練字,他爸王羲之從背後抽筆結果拽不動,於是覺得這個兒子大有前途。
東坡先生從書法的角度,覺得筆攥的緊,書法肯定寫不好,輕鬆握筆,筆法才能松活,但這個故事,應該是在誇獎全神貫注,專注力強才能學好學精。
不然,搞健身的人肯定書法最好。

東坡先生在顏真卿的帖後面題跋,又對“書如其人”這個觀點提出了質疑,覺得用書法來確定人品,是不太靠譜的事。
當然,東坡先生後來又兜回來了,一個人是不是有趣好玩,看字跡倒是可以看出幾分。
他認為,有趣的人,通常人品就比較好,這一點我表示認同。

東坡先生少年成名,二十多歲就以文采著名於天下,一篇文章寫完,改天就被到處傳抄轉發。
所以總是有人問他寫文章的秘訣,他想了很久,就說我寫文章就像泉水流出,該流去哪就去哪,“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再多的技巧,就沒有了。
我湊原創字數的時候,大概也是這樣子的,所以我覺得東坡先生這個回答相當誠懇。

寫作技巧這事,東坡先生還引用了老師歐陽修的說法,無非就是多讀多寫,再無訣竅。
而大部分人寫東西,一方面閱讀少,寫得也少,每當好不容易寫完一篇,就到處炫耀,求點贊,求誇獎,其實內心虛的很,也知道自己缺點所在,但往往是被虛無的讚揚矇蔽了自知之明。
這個道理,寫字畫畫也是一樣的。

東坡先生吃飽喝足,癱在椅子上,若有所思而無所思,飯氣攻心的表現。

東坡先生經常被貶,又經常被召回。
每次都不想回到京城,找各種藉口賴在路上,像個愛逃學的小朋友。

本來是被貶到英州,去了路上又被貶到了惠州,子厚是個相當記仇的人。
東坡先生有四個兒子,長子蘇邁,出生的時候蘇東坡心情豪邁,要做一番大事業;次子蘇迨,
迨的意思是耐心等待,蘇東坡在等待機會東山再起;三子蘇過,這輩子犯的過錯太多了呀;四子蘇遁,蘇東坡那時已經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
,
蘇遁是朝雲所生,未能成年。
金庸給楊過起名的時候,應該是參考了蘇過,蘇過在東坡晚年,一直陪伴左右。《宋詞三百首》裡,有蘇過的“亂鴉啼後,歸興濃於酒。”

東坡先生寫王羲之的故事,說王羲之一直被上班所困,整天喊著辭職去旅行,結果喊了一輩子想去岷山,到死都沒去成。
東坡說,先王羲之這麼超脫的神仙人物,都沒得說走就走,你們這些打工族,就別痴心妄想啦~

每次被朝廷赦免,可以回京,東坡先生還是難免要興奮不已。
他覺得最爽的慶祝方式,是喝官府監製的好酒(平時土酒喝多了),煮老樹班章餅茶(平時都是低端散茶),點官方衙門指定的香,用諸葛筆寫字。
諸葛筆、廷珪墨、澄心堂紙、鳳味硯,是蘇東坡理想中的頂配。
因為鳳味硯,東坡還與歙硯結了樑子,這個《東坡題跋》裡也有寫,不展開。

在惠州,東坡先生由於子厚記仇,連住的地方都沒給安排,只能暫時借住在嘉佑寺,後來又被趕去合江樓。
儘管風塵僕僕,但東坡先生還保持著睡午覺的習慣,本來想爬到山頂松風亭去午睡一會,到了半山突然就放棄了,就地躺平。
那一瞬間,東坡先生覺得好像魚兒掙脫了魚鉤,突然心地空闊了。
就算臨敵陣前,衝也死,退也死,不如就地躺倒睡一會。
看來當時東坡先生真的是很困很困。

在南方,溼熱天氣特別漫長,東坡先生覺得這個夏天再也不會過去了,突然一陣冷空氣,冷得瑟瑟發抖,突然覺得時光很快很快。
作為一個廣東人,估計都是感同身受。

東坡先生被貶的最後一個地方海南儋州,當時相當相當荒涼,如果有遠方的朋友來看望,東坡先生就天天陪著他玩。

在旅途中,東坡先生整天盼著大風大雨,沒法出發,這樣就可以多呆一會。

從北到南,東坡先生一路考察各地泡茶的礦泉水質量,廣東清遠的水,他覺得遠勝於北方,但最好的是惠州羅浮山的。
當時的廣東,只有惠州人愛喝茶,所以這水也沒浪費。
羅浮山屬於鳳凰山脈,就是出產鳳凰單樅和鴨屎香的地方。

東坡先生一生都很拽,自視非常高,現在的話就是過分高調,還喜歡給人開不合時宜的玩笑,導致得罪了很多嚴肅死板的人,包括子厚。
他一直認為,自己的字將來是可以賣大錢的,所以當遠方有專程來訪的人,或者朋友之間,寫個字給對方是最好的禮物。
我的字,將來賣不到五百千,就是五十萬錢,你就別出手。

從海康(現在的湛江徐聞)去廣西合浦,大風大浪,東坡先生又開始怕死。
比死更怕的,是他費勁畢生心血寫的代表作《注易》《注書》《注論語》還沒正式發表,萬一一同掉進海里,這輩子就瞎了。
然而,東坡先生沒想到,最後這些大著作都沒火,只火了張懷民。

在黃州在儋州,東坡先生都被人傳死掉了,或者坐小船到海里成仙了,連當朝皇上都在打聽嘆息。
“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文學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東坡先生在儋州,天氣潮溼又悶熱,蚊帳居然被白蟻給吃掉了,跑出來一升多的白蟻。
啥都很容易腐爛的地方,儋州人卻很長壽,經常活到一百多歲。
蘇東坡當時還沒什麼生命科學的知識,只能用莊子的理論來解釋,一呼一吸綿綿不絕,人唯有不知不覺地才能長生,憂患過多就死得快。
也不是沒有道理。

東坡先生在儋州過元宵節,上街慣了一會,到家家裡人都睡了,開不了門,東坡先生於是倚仗傻笑。
蘇過問,笑啥?
東坡先生說,釣魚的人釣不到魚,都是很正常的。
這個意思,大概中年釣魚佬應該都懂。

東坡先生路過我的家鄉湛江的廉江,住了三天才走。
當地有個朋友叫仲修,他以後應該會想念我的。

東坡先生是相當迷信的人,很喜歡修道,也經常求籤,喜歡算命。

東坡先生還給鬼寫符,說:“你是已經死掉的我,我是還沒死的你,咱們好好處,別互相招惹”。

東坡先生在羅浮山,沒什麼心情,所以寫了一句流水賬。

從黃州起,東坡先生瘋狂愛上了陶淵明,一方面是大家都愛耕田,另一方面東坡先生當時能找到的書,相對有文采的就是一本《陶淵明集》。

唐宋喝茶和現在不同,有加姜,也有加鹽。當然這並不稀奇,現在也加的,只是變成加糖和奶。

琴棋書畫,東坡先生不太懂琴。

文與可和蘇東坡是好朋友,是蘇東坡從來沒損過,極度崇拜的朋友。

論墨篇。

秦觀,字少遊,可能是蘇東坡最聰明的學生,東坡先生說,讓這人閒著的話,他啥都學得會。

論墨。

東坡時常想念四川的故鄉,卻沒法回家。

這篇《承天寺訪張懷民》,應該是整本《東坡題跋》裡最有名的短文了,張懷民甚至已經成了網上一個著名的梗。
當時蘇東坡被貶黃州四年,張懷民剛剛被貶,兩人都巨窮。
蘇東坡半夜去看張懷民,當時黃州還沒有夜經濟,更沒法點外賣,蘇東坡家裡也沒有存糧,光著手去的。
兩個人沒煙沒酒沒茶,一起在月光下傻站。
故事到此結束了嗎?
並沒有。
第二年,張懷民很努力,給自己搞了間房子,叫“快哉亭”。
東坡先生很高興,還是沒有禮物送,於是送了他一首詞作為入火紅包。
這首詞叫“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
偓佺
是張懷民的字。
全文: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個千古名句,就是東坡先生送給張懷民的入火禮。
也沒枉費懷民兄白站一晚上了。

太久沒更新
今天寫得有點長了
謝謝您看到這裡~
【關於作者】
小林(林帝浣)
立志做攝影界書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畫界文筆最好的美食家,然而小林畢業於臨床醫學系。著作《小林漫畫:在人間》《擁抱溫暖,萬事如願》《陪廣州慢慢變老》《小林生活禪》《人間逍遙遊》《人間煙火氣》《人間治癒術》《等一朵花開》《初相遇·若重逢》《萬物之中,希望至美》《凡是過去,皆為序幕》《時光映畫——鏡頭中的二十四節氣》《我想給你拍張照》等。微信公眾號:inkcn020
更多小林作品,請點選下方關注 ↓↓↓
小林的創作後花園 ↓↓↓
點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小林漫畫衍生品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