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去中國上學,背後竟有“國家任務”?

▲ 新加坡眼,點選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
近日,新加坡眼採訪了華僑中學母語部主任方偉成老師。方老師曾分別於1999年赴復旦大學,2011年赴北京大學深造。這段經歷讓他成為中新教育交流的見證者。
在訪談中,方老師分享了他的留學經歷,探討了新加坡學生赴華留學的意義,並展望了中新教育與文化交流的未來方向。
許振義: 方老師,您當年本科就去了復旦大學,當時為什麼會選擇去中國留學?
方偉成: 當時我申請了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的獎學金,面試官考慮到新加坡需要一批赴華留學的學生來了解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所以問我是否有意願,我當時就表示願意。
選擇上海,是因為我覺得它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那是1999年到2003年。
許振義: 我記得在2000年前後,新加坡政府,包括貿工部、經濟發展局等,做了大量關於中國加入WTO的研究和應對準備。當時是否也有一個計劃,選派高階官員去中國短期培訓?
方偉成: 是的,我印象中復旦大學當時也接觸了一些來自貿工部(MTI)裕廊鎮管理局(JTC)的學習訪問人員。中國2001年加入WTO,標誌著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序,新加坡政府也看到了這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許振義: 除了像你這樣回到教育部當教師的,其他的獎學金得主是不是也有進入到新加坡政府其他部門工作的?
方偉成: 對,據我瞭解,大部分的獎學金得主歸來後都投入了公共服務,有些被派到了經貿部門,為中新經貿合作做出了貢獻。
許振義 後來大概2010年前後,也有一些新加坡報業控股的獎學金得主,包括英文報的獎學金得主也去了中國留學,對吧?
方偉成: 是的,那些學生不少是從我們華中這邊派出去的。因為從2009年開始,華中就和北大、清華、復旦這三所大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我們的學生可以免試,透過面試直接被錄取。
2010年就有不少同學報名,包括報業控股的獎學金得主,也是在這樣的一個我們跟中國大學的合作計劃下,順利的到中國這些高等學府進修。打造更多的“中國通”。
許振義: 談到“中國通”,我想起2005年左右,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裡出現了一個“中國通識”課程,這門課的設立有什麼樣的背景和意義?
方偉成: “中國通識”課程是2005年由時任教育部長尚達曼啟動的,但背後的推動者肯定是李光耀先生。
他非常有遠見地提出新加坡需要培養一批“中新通”,能夠在同一個思想頻道上和當代中國青年進行多層面的交流與切磋,為中新日後的友好合作搭建橋樑。
所以這門課的設立,以及“雙文化課程獎學金”的設立,都是為了讓學生透過4年(中三到高二)持續地學習、瞭解、觀察、反思中國,培養他們的視野,以當代中國為一個視窗,來認識更加複雜的世界。

許振義: 這和“通商中國”的成立也有關聯吧?
方偉成: 是的,“通商中國”的成立和“中國通識”課程的設立,都體現了新加坡對培養了解中國的“中新通”的重視。李光耀先生認為新加坡的年輕人對西方語言與文化已經不乏認識的機會,更需要加強的是中國語言與文化的薰陶。
許振義: 李光耀資政很早就提出,新加坡的未來一定是和東南亞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方偉成: 對,這是高瞻遠矚的眼光。他早在1976年訪華時就提出這個觀點,外長拉惹勒南在1975年訪華時也說過。現在來看,新加坡確實與東南亞鄰國緊密聯絡,並且可以成為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橋樑。
注:以上訪談內容系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新加坡眼的立場和觀點
Alex丨編輯
Alex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來源
新加坡眼、unsplash、通商中國丨圖源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閱讀
  • 李顯龍:學習華語,瞭解我們的根
精彩影片
新加坡眼旗下影片號你關注了嗎?
點選下面影片,檢視更豐富的內容!
直播預告
直播等你來看,點選下方預約起來!
想第一時間瞭解新加坡的熱點/突發新聞,可關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眾號,同步下載新加坡眼APP,不失聯。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
新加坡眼官網搜尋更多關於新加坡的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