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息了,咱也點評起國際大事了。
第一次看到特朗普帶著伊萬卡參加國際活動的時候,很吃驚。總統是選出來的,代表人民,這總統的女兒,又不經過選舉,憑什麼參加公務?
外交活動常帶夫人,夫人是另一條活動線,首腦開會的時候夫人們搞搞文化活動。
夫人,現在也有同性的或者女領導的先生,出席外交場合的意義,是大家都要表示對家庭為單位的社會規則的尊重,有家庭,愛家庭,是靠譜的意思。但是配偶們很少參與主題。看到伊萬卡假模假式也跟別國首腦聊天頻頻點頭,不得不感嘆,曼哈頓女性真的很會演,也繃得住,受了白眼裝沒看見。
前幾天老特釋出會上隨口瞎開玩笑,打趣滯留太空的男女宇航員會不會相愛,是他一貫的粗俗風格。以前他還沒想走政道時也說過伊萬卡“性感得來,要不是自己女兒我都想睡她”,有什麼爹會這麼說孩子?
所以我想我的答案是,咱就不研究他了,無恥到極致的自大狂,飯前便後會變臉,話出門牙就是屁的人,所有孩子在他這兒,也都是可用不可用的材料而已。
特朗普的孩子乃至孫輩都有出來站臺的了,不過是場資源爭奪戲。大女兒從國會山之夜就跟爹漸行漸遠,現在畫風是棕櫚灘家務貴婦。當記者問她是否懷念白宮時,她說:“我現在更關心番茄有沒有被松鼠偷吃。”放丈夫到前排去搞基金,當年給她拍“權力美學”樹立她為女權典型的雜誌打臉不。

馬媽媽二月秀出來的照片,爭議最多的美國婦女午餐團建。
小兒子巴倫長大了,出鏡驟然變多,巴倫的媽也給笑臉多了,出鏡多了。
對了,說起巴倫,他上紐約大學。小紅書裡中國女孩子在學校拍到他照片,評論裡很多喊:去撞他,拿下他,還有驚呼典型高富帥說迷上的。唉,看得我心塞,年輕人,不要跪,女孩子,更無需如此。你本來可以是跟他平等的另一個人,不是什麼粉絲。
有錢人的世界像一個星系,圍繞著其中的恆星。掌握資源的人,把資源發給誰就誰的,跟我們普通人家的兒女觀不一樣。看默多克的繼承大戰,老頭在乎的是哪個孩子能維持他媒體帝國的價值觀和興旺,而不是“我喜歡哪個孩子”。自私的人性,本來不存在什麼託舉,要的是子孫為自己服務,我們懂得傳遞愛,託舉下一代的人,在這個層面,也許比富豪擁有更多的親子代際關係。
但是,美國人的家庭觀,呈現在政治領域,還是蠻有意思的。
政治人物、公共人物,以家庭形象出現,本來是清教徒傳統,穩定,負責,是家庭價值大體現。現在的美國,已經離出發點很遠了,要尊重個體和個性同樣也是社會共識。於是家庭價值觀與對錯價值觀的撞擊就多起來。
最典型就是拜登那個小兒子的例子。
兒子多濫,不是拜登夫婦教育的責任,畢竟每個人是獨立的個體,小兒子變成這樣,是社會的鍋,他們無須為有這樣的兒子道歉。——這是現代的公民精神,每個人都是社會個體。
可他違背競選諾言,簽字特赦兒子。最近有人觀察到,拜登很多簽名都是機器複製的,但這一份特赦令是手寫的,可見多麼重視。——這是傳統家庭價值觀,一個父親的愛。
看見沒,怎麼都是他們對,全看利益需要。
以前中國人看翻譯的文章瞭解美國,說什麼孩子十八歲就趕出家門,特獨立。現在我們知道富裕家庭為了孩子上名校不惜賄賂體育教練或給學校大肆捐款。
美國確實是很多元文化的。比如一方面是女權先鋒,另一面侃爺這樣暴露他的老婆都可以橫行。文化的紛雜其實是它的競爭優勢,蓬勃生長,強弱廝殺。我們看美國,千萬別看成一個現象概括所有。
只有空間相對封閉的小鎮小村,人們才會羞辱感特別強,會經常覺得“丟臉”。有錢有勢,自以為把著世界方向盤的階層,特別會“止損”“不承認”那一套,總是活在當下的。
二戰以後的繁榮,讓美國站上價值觀巔峰,成了“燈塔”。現在恐怕就是燈塔搖晃的時代,沒有人再相信燈塔了。
又豈止對美國,對任何凡間的人或事,都不應該執著。
拉拉雜雜的,還滯留醫院,沒電腦,今天就嘮這兒吧🥝
小賣部今日好貨
豬油已經被平反了,人家是天然食品,不是健康殺手。這豬油是人大師弟搞的,小二已經試品,懶得自己熬的可以來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