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下,中國企業如何實現從“MadeinChina”到“MadebyChinese”的跨越?

01引言
當前美國對華關稅已升至歷史高位,僑梁的眾多客戶向我們反饋了其面臨的嚴峻挑戰。
對於早年已在美國設廠的中國企業,本輪關稅壓力相對較小;然而,對於那些主要生產基地仍在中國及東南亞、僅在美國設立倉庫和銷售團隊的企業,則承受著巨大沖擊。 
由於關稅成本難以轉嫁,美國買家紛紛取消訂單。部分企業家直言,寧可暫停生產也不願承接虧損訂單。
另有企業嘗試將出口訂單轉為內銷,將原本面向B端的產品直接銷售給C端消費者。然而,這種轉型真的可行嗎? 
中國製造業全供應鏈的產能遠超國內市場需求,必須依靠全球市場消化。若僅依賴國內市場,勢必將導致大量製造商被淘汰出局。當前直播電商的激烈競爭現狀,恰恰印證了內銷市場的飽和狀態。 
2024年6月,在僑梁成立十週年慶典上,我們以"與時間做朋友,與客戶做朋友"為主題,將助力中國企業出海列為未來十年的戰略重點。"不出海,便出局"已成為與會企業家的普遍共識。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短短數月後,美國政府新一輪關稅政策的出臺,將中國企業逼至更嚴峻的境地,出海已從戰略選擇變為生存必需。
今日,僑梁借秋葉集團創始人的深度分析拋磚引玉,與中國企業家共同探討關稅戰下的破局之道。
02
秋葉大叔:
關稅風暴是生死突圍局
新的一輪下南洋啟動
特朗普加關稅,中國企業難不難?
難,非常難。
確實,美國加徵關稅帶來的第一波衝擊很猛,短期陣痛不可避免,短則三年,長則十年。
一些依賴對美出口的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被大幅壓縮,有的企業不得不考慮裁員,有的甚至面臨倒閉風險。
中國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另尋出路。
追溯中國歷史發展程序:每當中國遇到重大經濟挑戰時,反而會催生出更強大的經營智慧。
歷史早已給出答案:走出去,就是活路,闖關東、下南洋,先輩們早就用行動告訴我們:活不下去就出去闖,闖出去就是一片天。
溫州人、福建人不就是這樣征服世界的嗎?
我的判斷是:2025年開始,將是百萬中國企業被迫出海的浪潮
現在,美國的霸道高關稅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推著、逼著中國企業必須出海,一個新時代的"下南洋"浪潮即將開啟。
與其做大公司成為被盯上的顯眼目標,不如化整為零、遍地開花
舉個簡單的例子:原本一家大型公司,現在可能會分拆成幾十個小型公司,透過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渠道出海,請當地人開,當地人經營,我們成為幕後合作方。
當大公司被盯上,小而美的隱形軍團” 反而能破局,特朗普倒逼中國人不得不迴避關稅走出去,全球小公司成為 隱形軍團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中國人走到哪裡,就能把生意做到哪裡
美國想透過關稅推動製造業迴流,根本不可能。
2023年美國製造業總就業人口才1300萬,過去十年增加的製造業就業僅140萬人(2010~2023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從1160萬人增加至1300萬人,淨增約140萬人),這些就業人口根本撐不起全產業鏈的製造業,除非全部用機器人,那對鐵鏽帶的美國人有什麼意義?。
重點是美國的製造業年輕一代對製造業興趣不足
美國人年輕人畢業後都去了高階服務產業,例如當金融顧問、醫生、律師等,很少有人願意從事製造業工作。
相比之下,中國首先在人數上就是極大的優勢,擁有2.1億產業工人
而且中國人骨子裡吃苦耐勞,有些人要養家餬口,進工廠就是想踏實掙錢;還有的人願意在車間裡踏實學技術、熬經驗,從普通技工往技術骨幹發展,收入也能接受。
不像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多年,年輕人眼裡工廠就是 “老掉牙” 的地方,而中國的製造業園區裡,新能源汽車、高階裝備這些新產業熱火朝天,讓年輕人願意把職業規劃押在這裡。
更關鍵的是,中國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整套智慧產線,國內都能找得到配套。
別的國家想建工廠,原材料要進口、裝置要等海運,在中國,周邊幾十公里內就能湊齊所有零件,這種 “全鏈條打配合” 的效率,哪個企業看了不心動?
所以你看,不管是越南、墨西哥還是其他地方,很多外資建廠最後還是離不開中國的原材料和核心裝置,本質上還是在中國供應鏈網路服務全球化
美國想靠關稅硬拉制造業迴流,卻沒解決年輕人不願幹、產業鏈不配套的根本問題,而中國靠人多、肯幹、把供應鏈的根扎得又深又穩,接下來帶著全球供應鏈一起往前跑,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了
所以,一定是中國人為了做生意,特別是和美國市場做生意,不得不把製造業供應鏈帶向全世界
站在更長遠的視角來看,這次的關稅風暴反而可能成為中國企業真正走向全球的催化劑
出海創業成功少失敗多,但只要 1% 的人活下來,就能成為火種,慢慢壯大
中國人只要活著,就有辦法,就像當年下南洋的先輩,只要不被打死,就能在全世界開花結果;就像當年的溫州人,從一個小城市走向全球,創造了無數商業傳奇。
不要覺得美國現在很威風很得瑟,做老闆的最怕什麼呢,就是不確定性定。
川普今天發一個推特搞崩股市,明天發一個推特拉抬股市,這種搞法,做企業的誰不怕?誰能知道自己明天還能不能掙錢?
以後任期滿了,如果換了黨派,政策變得像翻烙餅一樣,誰hold的住呢?
如果你是企業老闆,你會在美國做重大穿越週期的投資嗎?
一個正常的商業決策,如果不是有巨大的利益誘惑,是不會現在選擇在美國下重注的。
在中國周邊中轉站去佈局,實際上是個穩妥策略,而東南亞的新馬泰尤其是馬來西亞和泰國是中國企業家下南洋最舒服的地方。
為什麼選擇東南亞?
– 馬來西亞:三分之一是華人,文化認同度高
– 泰國:1000萬華人,市場潛力巨大
– 新加坡:天然的亞洲商業中心,大部分是華人血統。
這些國家不僅地理位置優越,更重要的是有著成熟的華人商業網路。
未來,中國會成為全世界開公司、做貿易的國家,美國能封掉全世界嗎?顯然不能。
關稅壓力下的中國企業正在走向全新的突破:從"世界工廠""全球商人"
出海會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紅利賽道。
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在挑戰中尋找機會,在壓力下實現突破。
所謂國運,也是一個民族在逆境下反彈的力量,這一點,中華民族5000年就沒有輸過。
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03
僑梁創始人觀點
我們選擇轉發秋葉大叔的文章,正是基於僑梁團隊始終秉持的核心理念:"化危機為轉機,在挑戰中成長"。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為時代賦予的使命。
在這一征程中,企業家需要優先解決經營合規、身份合規、稅務合規以及本地化運營等關鍵問題,透過海外身份重構供應鏈體系,實現從"Made in China"到"Made by Chinese"的轉型升級,完成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商人"的華麗蛻變。
早在2024年6月十週年慶典時,我們就已為中國企業出海籌備了一場知識盛宴。
在此,我們特別建議計劃出海的企業家務必重視"三層防禦體系"的構建。面對美國日益嚴苛的關稅政策,簡單的產能轉移已難以應對。
中國企業必須透過"三層防禦體系"(產地身份+技術身份+文化身份)來重塑全球競爭力。
1.產地身份:透過在目標市場國家設立生產基地或獲取營商身份,有效規避高關稅、分散風險並最佳化全球供應鏈佈局。正如秋葉大叔所言,美國加徵關稅正倒逼中國企業"化整為零",透過海外設廠實現本地化運營。
2.技術身份:這是構建企業長遠競爭力的核心所在,包括專利佈局、研發中心設立等戰略舉措。中小企業可先透過產品微創新專利、跨境技術合作及目標國數字人才引進,構建輕量化技術壁壘,提升國際競爭力。
3.文化身份:透過深度融入目標市場的社會文化網路,建立持久商業關係。包括獲取居留身份參與本地社群、培養跨文化管理團隊、善用華人商業網路等,這不僅能降低文化衝突風險,更能獲得當地消費者認同,為品牌溢價奠定基礎。
(“三層防禦體系”構建全球競爭力)
正如秋葉大叔所言:"出海將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紅利賽道,而中國人最擅長的正是在挑戰中開創新機。"在全球化競爭的新賽道上,僑梁始終堅信:合法合規的本地化經營,輔以"身份先行"的戰略佈局,才是企業成功出海的黃金法則。 
德魯克曾警示:"面對變革,固守傳統思維比環境變化本身更危險。"當下的關稅戰,恰是中國企業重構全球商業版圖的歷史性契機。 
十一年來,"用心連線世界"始終是僑梁不變的使命。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我們致力於為中國企業家構建"合規-身份-市場"三位一體的防禦體系
透過系統性的全球身份規劃,助力企業完成從被動避險到主動佈局的戰略升級,真正實現"以身份為橋,貫通全球商機"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介紹
1)02章節秋葉大叔授權轉載
2)01&03章節作者僑梁出國創始人Joanna
END
僑梁出國,憑藉團隊在移民領域超過20年的經驗沉澱,始終秉持嚴謹、用心和負責任的態度服務客戶。我們特別擅長處理美國移民和非移民簽證的申請工作。尤其對於解決以下類別的疑難案例,更加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