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小在海邊長大,外公外婆家在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島上,那裡有我非常幸福的童年生活。外公外婆家是一個小石屋,屋頂是斜的,有簷棚,一下雨就會有水柱,我們一群小孩就在下面沖水洗澡玩。小島的山上都是花草樹木,旁邊是海灘,蚌有小孩手那麼大,我經常去海邊撿。

3歲時的我。
在外婆家,可以說我的天性得到了釋放,野性也得到了滋長,我覺得自己骨子裡有一股俠女豪氣,大概就是在海島裡滋生出來的。小時候每天除了在家搗亂就是出去瘋跑,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偶爾也會打架,從小我就是高個子,有時男孩子都打不過我。童年的我,每天看著無邊無際的大海潮起潮落,所以性格中也充滿了那種海闊天空隨遇而安的特質。
因為生活在小島上,外公去捕魚,我吃得最多的就是海鮮,估計我能長到170cm也是因為小時候經常吃魚蝦,高蛋白。外婆怕魚刺扎到我,會非常細心地幫我把魚刺一根根挑出來,吃蝦也會把蝦殼剝掉再給我。
外公外婆給了我特別快樂的童年,人家不是說無憂無慮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嘛,真的是這樣,這種感覺就像一直有陽光照著我人生後來的日子。

5歲時的我。
從上學開始,我就回到父母家住了。我父親是年輕的時候為了逃婚,逃到香港的。在工作時認識了我母親,之後就一起在香港打拼,組建了家庭。我的爺爺奶奶是滿族人,鑲白旗,在廣州生活,再往上一輩是北方人。記得小時候回廣東探親,村裡各家各戶都姓周,全都是滿族人。
那個時候我大概是三四歲,我聽他們說話,沒有一句聽得懂,覺得他們在說“外星語”,很遺憾,我一句滿族話都不會說。我們家在香港生活,也沒有特意保留民族習慣,倒是很講究儀態規矩,比如餐桌禮儀呀,比如蹲下的時候不能撅屁股等等。我從小就喜歡吃麵食,吃包子、吃餃子,像個北方人。
我爸爸非常喜歡看書,家裡很多名著。他給我買了各類的百科全書,每天我都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我爸會給我解答。每個月他都會帶我們去公園,看雕塑、花草、動物,還專門買了照相機,給我拍很多照片,然後帶我看電影,教我騎腳踏車,每週全家一起去茶樓喝茶。我爸爸寫字特別漂亮,毛筆書法寫得特別好,他也教我寫書法。
我家的家教挺嚴的,父母要求我們讀書成績一定要前十名以內,不能隨便出去跟同學玩,有準確的到家時間限制,晚回家媽媽會罵。家裡吃飯一定要先叫長輩,拿筷子夾菜永遠不能越過人家的手,只能夾在自己面前的菜。在那個生活不富足的年代,他們竭盡全力給我們最好的生活和教育。
在父母的教育下,我從小就是家庭責任感很強的人。十歲的時候,有一天樓下鄰居家著火,火已經燒到我家廚房外的陽臺了,我馬上把家裡所有人的證件都拿好裝在身上,然後跑到廚房,拎起一大桶的火水(廣東話叫火水,普通話應該叫煤油,當時沒有煤氣天燃氣,做飯都是燒火水),拼命跑下樓。後來火警結束,我媽我姐怎樣拎不動那桶火水,我也拎不動,都不知道當時哪來的力氣。
我爸每天收工回來,我都負責給他拿拖鞋、倒茶,有時候還給他踩背。我和大弟弟相差12歲,我媽媽懷孕的時候,我把零花錢省下來,每天給我媽買一瓶牛奶喝。兩個弟弟出生後,我負責洗尿布、做輔食、照顧弟弟。我媽喜歡出去打牌,家務基本是我全包,我一個人就可以粉刷全家的牆,一個人搬餐桌,所以現在我什麼家務都會,獨立生活能力比較強。
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每個禮拜都有周會,所有的學生都在一個大禮堂裡聚集,老師經常讓我在週會上講故事,或者唱歌,全校同學和老師基本都知道我。老師帶我去參加朗誦比賽,廣東話和普通話都有,拿過很多獎,我最早的普通話就是在朗誦比賽時候學的,這也是我最早的表演了。

小學時的我。
讀書時候,鄰居和老師、同學都誇我漂亮,我自己從來都不覺得。我很小的時候就有很深的近視,這可能是天生的吧。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戴眼鏡,到小學畢業時近視已經是800度了,摘掉眼鏡什麼都看不清,照鏡子要貼著鼻尖才能看到眼睛,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摘掉眼鏡後真正的樣子。當時戴的眼鏡非常厚,我覺得自己不好看。
後來中學快畢業時配了隱形眼鏡,摘掉框鏡,我才看清自己的模樣,對著鏡子感嘆:原來我長這樣子。其實外貌從小到大變化都不大,只是摘了厚厚的眼鏡,很多人都說我眼睛特別迷人,我覺得可能是習慣性地眯起眼睛看東西。

中學時期的我(左一)。
很多人覺得我看起來柔柔弱弱的,其實我從小一直都是“假小子”的性格,用北京話說一點也不“矯情”。中學3年級的時候,我生病住院幾個月,沒有人陪住,只有我自己,媽媽懷孕生小弟弟,所以家裡也很少來醫院探望我,我也就更加獨立堅強了。
出院後為了鍛鍊身體,天天爬樓梯,我家住十幾層,堅持了一年。那個經歷對我來說是一夜間成長,現在想想也很佩服當時的自己。
我爸爸看到我成天蹦蹦跳跳的,在學校打籃球,老是這樣跳來跳去,覺得我沒有“大家閨秀”應該有的樣子,老提醒我要學習做一個淑女。為了讓我沉澱下來,他就替我報名了港姐競選。
在我爸看來,除了參加選美才會懂得如何做一個淑女之外,他還覺得,十八歲是一個很寶貴的階段,應該有些特別的經歷。為了公平起見,爸爸幫我和我姐姐都報了名,填完資料後,又拿了我們的照片去投,那張照片還是家裡小朋友互相拍著玩的照片。
我就記得我爸拿報名表回來,但我沒有理會,因為想著要全力以赴參加中學會考,要讀書。我想考大學,學室內設計,我非常喜歡設計。
後來TVB打電話來通知我,說我入圍了,要去面試。電話是我接的,對方問:你是周海媚本人嗎?然後我說是。對方說,恭喜你,你入圍了“香港小姐”,還說了幾點,去哪裡面試什麼的。我說你是整蠱的電話嗎?你是不是跟我開玩笑?我不信。掛了電話之後我就想,真的假的?
因為當時我才17歲,不是香港小姐那種成熟的形象,就是個小孩,我一直以為爸爸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他會來真的。
既然這樣了,我也就去面試了。入圍前30強後會有人教導儀態,那是我第一次開始學穿高跟鞋,回家要在頭上頂著書本練習,當時覺得自己很慘,站得腿都腫了。我只是個子高,臉像個小孩,為了參加比賽,我媽特意帶我去燙了一個當時很流行的捲髮,看著能比實際年齡大幾歲。

參加選美比賽時的我。
面試的時候,面試官是好幾個TVB監製,很有名,但是我不知道是誰。面試官問我:有沒有人說你像混血?我說沒有。問我怎樣才能在沙灘出風頭?我說我會錄下自己唱走調的歌,然後用音響播放出來。然後還有人問我,你看電視嗎?我說不看,我只看新聞報道。他問為什麼啊?我說節目不好看。問我什麼我都說沒有,其實我是奔著落選去的,故意說反話。
但後來還是入圍了前15名,我這種不拘小節的表現與香港小姐高貴大方的要求不相符,就這樣蹦蹦跳跳地止步在前15名,無緣決賽。落選的人都有點難過,但是我特別高興,到處去恭喜拿獎的人,年齡太小了,覺得落選是解脫。
無線電視臺通知我被選中,進入無線藝員訓練班,學習後加入無線電視臺成為簽約藝人。我媽媽極力阻攔進入無線電視臺,我就跟我媽說:給我兩年,如果兩年後,我還是小丫鬟站在別人後面,都還沒用什麼突破,就不演了,回來繼續唸書。
拍的第一部戲是1985年無線的電視劇《楊家將》,飾演楊九妹。當時因為是臺慶劇,有很多大明星一起合作,能叫出名字的就有周潤髮、張曼玉、汪明荃,還有“五虎將”劉德華、梁朝偉、湯鎮業、苗僑偉、黃日華。
作為一名新人,夾在這麼多大明星中間,我真的有點害怕,第一次拍攝時,我連鏡頭在哪裡都不知道,只知道數著第五句對白是我的,就在那數,輪到我時立刻走出去說,說完就趕緊撤下來。

19歲的我出演無線電視劇《楊家將》,飾演楊九妹。
拍《楊家將》時,看著這麼多前輩,當時我都不敢說話,天天就坐在一邊,很乖的自己看著一本書,其實也是裝的,根本看不進去。
很多前輩跟我說話,逗我玩,我就不會回答,只要有人喊我的名字,我都會馬上滿臉通紅,連脖子都紅的那種。就覺得你叫我?叫我幹嘛?好吧,我來了。就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溝通說話。《楊家將》只能算是試水之作,真正讓我踏入演藝圈的是後來的《流氓大亨》、《義不容情》這些戲。

20歲的我在《流氓大亨》中飾演方學寧。
從一個學生突然變成了藝人,覺得最不適應的就是找不到鏡頭,不太會演戲。我從來沒有進過演藝學院,或者說從沒接受過真正的戲劇訓練,只是上了三個月的無線藝員訓練班,應該說是速成班吧,可能是年紀小,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
剛開始我根本不會演戲,只會演我自己。後來發現這樣是不行的,就到處請教前輩,或者是偷師,看別人的表演,看大量的電影。
我試過最瘋狂的是有一段時間在電影院,買全天的票,從早上最早的電影看到最晚的電影,這個學習方法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我不會錯過任何一個電影節,因為覺得自己有所不足,所以我就加倍努力。
我比較幸運,大概一年多以後我就開始演女一號了。很多人可能覺得紅了 特別開心,但是我沒覺得開心,記得走在街上有人找我簽名拍照,我很害怕,就想怎麼辦啊?我不想吃個飯都被認出來要合影要簽名。
經常戴著帽子、眼鏡偽裝自己,不想被人認出來,感覺失去了所有的私人空間。其實拍戲對我來說,是一份工作,我想同普通人一樣,把工作和生活分開。

雜誌採訪時的硬照。
曾經有一段時間,還會有一些猶豫,會想我要不要找點別的事情做,不拍戲了?因為經常幾部戲同時拍,最忙時曾經四天四夜沒合過眼,經常在化妝間倒頭就睡,熬得都是大黑眼圈,好像國寶。
有時候我就想,我才二十幾歲,怎麼把自己熬成這樣了?大家看錶象覺得好像我進娛樂圈很順利,這就是表面的,實際上我真的付出很多心血去做這個事業。
慢慢地,我發現自己是真的很喜歡演戲,我的性格也很適合演戲,所以到後來,我就整個人都陷進去了,陷進演戲裡了。
只是中間有一段階段,有止步不前的那種感覺。我不太擅長交際,很少出去應酬,有兩年都沒有接到任何戲,我有退出的想法。是不是觀眾突然不喜歡我了?當時也跟朋友合資開了一家咖啡店。後來出現的轉機就是,中國臺灣有戲找我去拍。拍完《倚天屠龍記》以後,大家好像又把我想起來了。

臺灣找我拍的《末代皇孫》。

我在1994年的《倚天屠龍記》中飾演周芷若。
演藝道路也有小坎坷,大概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吧,有天凌晨收工, 開車回家的路上撞車了,我撞到頭,手臂骨折。那天是中秋節,看醫生都很難,後來還是武行的朋友介紹了治療跌打的醫生幫忙接骨。那次受傷很重,而且撞到聲帶,我半年多的時間都沒辦法正常說話,也錯失了徐克導演的一部電影。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做演員是不能有規劃的,有時候你遇到的情況你是想象不到的,當你想要休息的時候,突然間有部戲,那個劇本特別好,那就去拍,沒法規劃。
我的人生其實也沒有什麼規劃,一個人到了什麼樣的年齡,就會有什麼樣的心境,不同的心境就會做不同的事,不同階段的人生有不同的要求和側重點。
2002年,我在北京拍一部電視劇,叫《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主演有徐帆姐和曾志偉。不拍戲的時間我就出去逛,當時是冬天,正好北京在下大雪,很厚,滿大街都是白茫茫一片。我覺得北京特別美,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座城市。

北京的雪景。
我在香港出生和長大,從來沒看到過這麼美的雪景,我就很想留下來。而且內地市場很大,觀眾也認識我,覺得可以試試,就搬來北京了,在這裡定居,到現在,整整20年。我很早就來內地拍戲了,去過很多地方,但從來沒想過留下來,只有北京,讓我很想留在這裡生活和工作。
其實我跟北京是很有緣分的,1998年,香港迴歸祖國第一年的春節,央視邀請我到北京參加春晚,唱了《萬水千山總是情》,覺得特別榮幸。2000年,我曾經到過北京拍過一部電視劇,叫《新聞小姐》,當時想了一下,如果我要到北京發展,必須把自己的普通話練習好。
2002年的時候,我又一次來到北京,拍《其實你不懂我的心》,這次來到北京,我的心裡就已經覺得,我應該留在北京了。

我在北京逛廟會。
當時我家裡所有人都反對,甚至身邊好多朋友都反對,覺得來北京這個決定很瘋狂,是我一意孤行,但我沒有被影響,就想你們不祝福我,不祝福就不祝福唄,我自己高興,我喜歡,我就去。我是一個很追求理想和自由生活的人,我想得很開。
剛到北京,坐車出門,看到長安街和平安大街的那種寬闊,是在香港絕對沒有的。北京太大了,之前我住朝陽區,開車很久很久,我問到哪了,結果還沒出朝陽區。除了去工作,休息時間我走遍了北京的所有景點和大街小巷,故宮、頤和園、香山、八大處……因為我經常在家畫畫,還會去美術館和琉璃廠逛一些畫畫的用品。
我喜歡吃北京烤鴨,北京所有的知名烤鴨店我都去過。2008年的時候,買票去鳥巢和水立方看奧運會,特別開心。今年的冬奧會不能去現場看,有點遺憾,就買了好幾個冰墩墩做紀念。我親歷著北京日新月異的發展,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開始,城市的文明程度、建設、交通,那種快,我沒辦法形容。

我在前門大柵欄和糖葫蘆、冰墩墩的合影。
以前很多香港的朋友對北京或者說對內地瞭解的非常少,每次回香港都有人說我請你吃東西啊,你在北京吃不到,其實在北京,只要你想吃,滿大街什麼菜式都有。還有說在北京看醫生是不是不行?其實北京的醫療條件特別好,我都讓家人朋友來內地看病,他們親自體驗過之後也很感嘆。
現在大家對內地的瞭解比以前多了,內地很早就開始拿部手機就能出門做所有事,外賣快遞都很方便,朋友們都覺得我當時有先見之明。
現在我身邊有好幾位同齡的香港導演、編劇,都在北京定居了,還有朋友搞副業開了餐廳,沒有疫情的時候,有空都會聚餐聊天。

我在四川甘孜旅遊。
我到內地,第一件事情就是跟著新聞聯播學習普通話,雖然拍戲時經常被現場工作人員笑我的普通話,但是我從來不害羞,到處找人陪我練習,當時的副導演一字一句的教我說臺詞,我到現在也很感謝他。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現實中和工作中是兩個狀態,在生活上我有時候是大大咧咧的,但是對於工作我會立刻變得很嚴謹。
二三十歲,重心在事業,四十多歲,在事業取得一定成功之後,追求生活品質,五十歲以後,人生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很多事情都看淡了,什麼恩恩怨怨,愛恨情仇,都能放下,一邊挑剔地工作,一邊享受生活,知道自己的人生軌跡是怎樣的,也就沒必要糾結過往。健康和好心態最重要。

我在下雪的北京。
我對自己現在的狀態很滿意,自由自在,生活安逸。我現在55歲了,也沒結婚,我活得可高興了。我不刻意追求,也不願受世俗婚姻的束縛,只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忙時工作,閒時種菜澆花,過得滋滋有味的。
我家裡養了祖孫三代的金毛狗狗,狗爺爺奶奶是我從香港買回來的小狗。狗爺爺是前年走的,陪伴了我18年。現在有一隻第三代的金毛,去年才出生的,一歲多,我讓員工給它開了一個抖音號,叫“金毛週六六”,記錄它的成長。

我和週六六的合影。
家裡種了很多花和蔬菜,我很喜歡一年四季小院裡都能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活,像小時候那樣。沒事的時候,我就澆澆花,遛遛狗,做做美食。我很喜歡看書,最愛哲學類書和推理小說。

我在北京的家裡做飯。
這十年,我每年還會把一些精力和時間用在公益專案方面,不是隨便捐點錢,而是用心去選擇、真正參與一些長期的專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別人、影響我們的下一代。
我很喜歡北京,我覺得我應該會一直在北京生活了。這20年,我在北京有自己的事業,生活便利,有居住證、有社保卡,有符合自己心意的生活方式,北京的建設,也有我的一份力量!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我都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多多回饋我熱愛的這座城市。
2022年7月1日,是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的紀念日。我在香港出生、成長、工作,香港是我的故鄉,在北京生活工作了20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
*本文由周海媚撰文,文中照片除參加選美比賽時期之外均由周海媚本人提供。
*本文由自拍、頭條娛樂、頭條大灣區聯合發起,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胡敏、黃博寧、孔寧婧對此文亦有貢獻。
周海媚 | 撰文
呱 呱 | 編輯
-THE END-
關鍵詞
周海媚
香港
就是
時候
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