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墓園裡有時總會多出一些小小的身影。他們手裡攥著一小束花,輕輕問出那些令人心疼的問題:
「外公去哪兒了?」「爸爸為什麼不回來?」
每一句發問,都無意中撥動了成年人內心最柔軟也最害怕觸及的弦。亞歷克斯·希勒在《天藍色的彼岸》傳遞了這樣一個觀點:「不是兒童的世界裡沒有死亡,而是人們選擇性地忽視了它,將孩子的眼睛蒙了起來。」
今天,也許我們需要的不再是編織童話,而是蹲下來,溫柔而真誠地,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解釋生命最沉重的課題。
簡單心理「Good Death」欄目第 ⑥ 篇
《 如何和孩子講述親人的離世 》
01
在日常的瞬間,
教會孩子告別
有效的生死教育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
德國心理學家舒本指出,死亡教育應該從孩子尚小的時候就開始,在自然情境中慢慢展開,而非等到突發事件時再倉促解釋 [1]。日常生活其實處處隱藏著引導孩子理解生命迴圈的契機:窗臺上的植物枯萎了,魚缸裡小魚停止遊動,路邊一隻蝴蝶悄然停止撲翅。
你可以輕聲告訴孩子:「花兒枯萎了,它無法再喝水,也無法再開放了。」孩子或許有些傷心,但也會開始意識到,生命本身有著無法抗拒的規律與週期。
適合兒童觀看的動畫電影,也是非常好的媒介。
比如《海底總動員》裡,尼莫失去媽媽的悲傷以及和爸爸的相互扶持;《獅子王》中辛巴目睹父親的離去後逐漸長大的歷程。

《 獅子王 》
《How to explain death to a child and guide them through loss》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
有一天,一個朋友的孩子指著院子裡快要腐爛的蘋果問她:「為什麼蘋果變成這樣了?」她蹲下來,輕聲解釋道:「蘋果離開樹後就慢慢腐爛了,這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從樹上掉下來,就回到了泥土裡,這樣新的蘋果樹才會再長出來。」孩子安靜地點頭,似懂非懂地望著地上的蘋果 [2]。
也許孩子並不能馬上理解死亡的全部意義,但關於告別的理解開始萌芽。
「越早且越自然地討論死亡,在真正需要告別時,孩子就越能平靜地接受。」正如心理學家 Coloroso 所提醒的,這並不是給孩子增加負擔,而是賦予他們面對生活的智慧與勇氣 [3]。
02
當告別突然來臨
看著孩子害怕的眼神,迴避痛苦是許多成年人的第一選擇。
常常,父母在告訴孩子親人去世時,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溫柔卻模糊的詞彙,比如說:「爺爺睡著了」,或「奶奶去了一個很遠、很美的地方」。這些話帶著善意,卻無意中給孩子帶來了更多困惑與焦慮 [3]。
他們或許懼怕睡覺,生怕自己睡著後再也醒不過來;或者執著於某一天親人會回來,一直等待著一個永遠不會實現的承諾。

《 人間世 》
真正保護孩子的方式,不是用模糊的語言掩蓋事實,而是懷抱著足夠的勇氣和坦誠,向孩子講述清晰、具體、卻不失溫柔的真相。
大人可以蹲下來輕輕擁抱孩子,然後慢慢地告訴他:「爺爺去世了,這意味著他的身體不再工作,心跳停了,也無法再呼吸了。他再也不能和我們一起吃飯,也不能陪你一起去公園了。」
說出這些話時,孩子能夠從你的坦誠中獲得安全感——因為他們清晰地明白了究竟發生了什麼。心理學家 Lister 和 Schwartzman 指出,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使用具體而溫柔的語言,能幫助他們真正理解死亡的永久性,同時減少由於誤解帶來的恐懼 [4]。
孩子可能會問出許多具體的問題,比如:「爺爺去世的時候疼嗎?」「我還會再見到爺爺嗎?」甚至是「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爺爺才離開的?」
面對這些問題時,請耐心傾聽、誠實回答。
尤其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堅定地告訴 ta:「親人的離開,和你沒有任何關係。你沒有做錯任何事。」
研究發現,年幼的孩子常常會下意識地認為一切壞事的發生都與自己有關 [3]。如果這些內心的誤解與愧疚感沒有及時被解開,可能會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裡埋下陰影,影響日後的情緒發展與自我價值感。
因此,這一句「不是你的錯」至關重要。
03
孩子可以安心地表達哀傷
大人們總是擔心孩子承受不住哀傷,卻忘了孩子面對悲傷的方式,有時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而直接。
他們可能反覆地問起同樣的問題,比如:「爺爺去哪裡了?他真的不會再回來了嗎?」起初大人們會有些煩惱,不知如何回應,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孩子們確認事實、理解現實的一種方式 [4]。
他們正在努力讓自己慢慢接受。
因此,請耐心而一致地回答這些看似重複的問題,每次坦誠而堅定的回應,都是在陪伴孩子走過他們生命中最初的情緒風暴。
有時候,孩子會用他們特有的方式——畫畫、講故事、或角色扮演——去表達自己的困惑或悲傷。
一位朋友曾告訴我,她的妹妹在她們的外公過世後,經常用玩偶模仿送別場景,嘴裡喃喃說著一些讓人心疼的話。這時,她會走過去溫柔地問:「你的娃娃是不是很想外公?」然後陪她一起畫畫或講故事,讓孩子安全地釋放出那些無處安放的情緒。

《 城南舊事 》
在最初這段情緒波動明顯的時期,身體的接觸與擁抱也尤為重要。研究顯示,溫暖的身體接觸與擁抱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3]。每當孩子難過時,輕輕抱住 ta,讓 ta 感受到溫暖的懷抱與真實的陪伴,孩子才能更安心地釋放悲傷,慢慢找回生活的穩定與秩序。
面對死亡,讓孩子們知道,悲傷不會永遠籠罩,我們都會熬過最初的情緒雨季。
04
在日常中延續愛的記憶
告別發生在一個明確時刻,但悲傷往往會漫長而深遠。
對於孩子而言,一張照片、餐桌上的空座位,都可能突然喚醒他們對親人的思念。
心理學家 Barbara Coloroso 指出,在親人離開之後,保持日常生活規律,對於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和穩定感尤為關鍵 [3]。熟悉的作息、學校活動、固定的遊戲時間,都像一張保護他們免受劇烈波動的安全網,幫助他們在迷茫中重新找到平衡。
因此,在告別之後,請儘量維持孩子原有的日常節奏:比如陪他們閱讀喜歡的繪本。儘管心中也許有說不出的難過,但這份日常的陪伴,會讓孩子感受到,即使某些事情改變了,你對 ta 的愛與守護卻始終如一。
悲傷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躲開那些與親人相關的回憶。相反,鼓勵孩子參與一些紀念活動,反而能溫柔地治癒他們的內心。比如,一起翻閱舊相簿,講述一些與逝去親人有關的溫暖往事;或烘焙一塊蛋糕,讓孩子親手寫一張小卡片,告訴離開的親人:「我們還記得你,也依然愛你。」
有時候,孩子的情緒並不會很快恢復平靜。
他們可能長時間表現出憂鬱、退縮、暴躁,或是夜裡睡眠不穩,甚至被噩夢驚醒。這些並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意味著你做得不夠好。心理學家們提醒,如果這些情緒問題持續較長時間、影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長應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治療支援[4]。

《 城南舊事 》
05
別忘了照顧好自己
在孩子的世界裡,大人就像一盞燈。燈亮著,他們就能安心地走在黑夜裡。但有時候大人也會累,會在哀傷裡跌跌撞撞。
很多父母告訴自己:「我必須堅強,孩子還需要我。」於是把情緒藏起來,強迫自己做一個「沒事的人」。但哀傷並不會因為掩飾而消失。反而,當我們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時,更難看清孩子的需求。
家長情緒穩定是孩子重建安全感的關鍵所在。你只有安頓好自己,才能真正托住孩子的情緒風暴 [3]。
處理自己的情緒之外,主動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透明的對話空間。你可以告訴他們:「你隨時都可以問我任何問題,哪怕我一時答不上來,我們也可以一起去想辦法弄懂。」這樣的表達,能讓孩子感受到一種被信任和接住的關係。
所謂真正的「堅強」,不是把一切情緒隱藏起來,而是承認自己需要時間,需要跟哀傷共處。

《 第八日的蟬 》
「寫在最後」
《天藍色的彼岸》最後,小哈里在人間遊蕩時發現:最痛的告別不是死亡,是活著的人困在未說出口的愛裡 [5]。
這個清明節,我們可以學習書中「好好說再見」的智慧:當孩子把花放在墓碑前時,握緊 ta 的手說:「爺爺/奶奶收到花了,現在我們一起回家吃 ta 最愛的青團。」
生命教育的終點是讓孩子知道:死亡的真相雖然殘酷,但愛能穿透離別。
作者 / 四月
責編 / 羅文
封面 /《山河故人》
🔗 「Good Death」往期內容
📄 參考文獻
[1] Schopen, F. (2017). The importance of talking to children about death. The Guardian.
[2] Milbrand, L. (2025). How to explain death to a child and guide them through loss: It may not be the easiest topic to discuss with young kids, but experts suggest laying the groundwork early. Parenting.com.
[3] Coloroso, B. (2006). Parenting through crisis: Helping kids in times of loss, grief, and change. HarperCollins.
[4] Lister, E., & Schwartzman, M. (2022). Giving hope: Conversations with children about illness, death, and loss. Avery Publishing Group.
[5] 《天藍色的彼岸》(2019),亞歷克斯·希勒,呂良忠譯,北京聯合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