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交織的一年終了,2025會變好嗎?

來源丨鳳凰WEEKLY國際
文丨徐亦凡
編輯丨漆菲
當2024年走向終點,意外生變的訊息層出不窮。
衝突迭起的中東再生變數,12月初,延宕了近14年的敘利亞內戰局勢逆轉,只用了短短12天,反對派武裝便終結了阿薩德家族逾半世紀的統治;同一時期,歐亞大陸的另一端也不太平,韓國總統尹錫悅用鬧劇般的戒嚴風波攪動全國,將自己推到被彈劾的地步,甚至被法院批准拘留。
及至月末,連續幾場慘烈的民航事故帶走數百條生命。12月25日,亞塞拜然航空一架從亞塞拜然飛往俄羅斯的客機中途墜毀,導致38人喪生,阿方指責是俄羅斯擊落了該客機;12月29日,韓國濟州航空一架客機在降落務安機場時衝出跑道,撞上機場圍欄爆炸起火,181人中僅兩名機組成員倖存。
〓 亞塞拜然航空飛行員盡最大努力保全了機身後半段,部分乘客得以倖存。
可以說,過去一整年,世界都和“平靜”二字無緣。困擾歐洲和中東的兩場戰爭迄今沒有停火,烏克蘭和加沙地帶的人們不斷流血犧牲,更多勢力被捲入其中,動搖著本就脆弱的地緣政治格局;氣候變化在這一年繼續反噬人類,高溫熱浪、颶風氣旋、暴雨洪水,地球總有角落正在被侵襲,可各國在氣候融資上卻難以形成合力。
2024年亦是全球大選年。隨著特朗普再度問鼎白宮,各國將在未來四年迎來更大的不確定性;歐洲的多場選舉體現出民粹勢力的上升,歐洲主流政黨在左右夾擊之下節節敗退;也有不少國家迎來新的視窗期,例如斯里蘭卡和伊朗,在野黨和改革派分別獲得了超出意料的勝利。
特朗普第三次參加總統競選取得勝利,得以重返白宮。
疫情後世界復甦的又一年,很少有什麼在變好。戰火連天、通脹持續、氣候災難頻發,均由普通人承擔惡果,生活在一個又一個危機下被輕易擊碎。
兩場戰事望不到盡頭
從2022年2月下旬算起,烏克蘭戰火已經燃燒了近三年。到2024年11月,俄烏雙方都有數萬名士兵死亡,被戰爭奪走生命的烏克蘭平民超過1.2萬人。國際移民組織表示,持續千日的戰爭使1460多萬烏克蘭人亟需人道主義援助,其中包括350萬的境內流離失所者。
〓 人們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悼念犧牲的軍人。
烏軍自2023年夏天發起反攻,至今進展緩慢,過去一年兩方總體處於僵持狀態。戰局雖沒有發生決定性變化,但雙方都深感疲憊,看不到盡頭的戰事持續消耗著兩國及其盟友。
一方面,俄羅斯不斷投入武器和人力,試圖小幅蠶食烏克蘭疆土——截至目前,俄軍控制了包括克里米亞半島在內的18%的烏克蘭領土。尤其在2024年11月,俄軍在烏克蘭戰場取得自開戰以來最迅速的進展,攻佔的土地面積相當於半個倫敦的地盤。
另一方面,烏軍仍在竭力抵抗,他們努力整頓士氣,降低損失,爭取盟友們的軍事和經濟支援。儘管反攻計劃沒有大勝,但依然收回了部分失地。2024年8月,烏軍還突襲俄羅斯,佔領了庫爾斯克州的部分地區。
戰爭延續至今,俄烏雙方均無意於快速開啟談判,但每一天都在消耗軍事儲備,軍隊規模越來越捉襟見肘。戰事進入第三年,朝鮮也捲入其中。西方國家和烏克蘭聲稱,朝鮮不僅為俄羅斯提供武器,還將上萬名士兵送往烏克蘭戰場,協助俄羅斯作戰。
烏克蘭則嚴重依賴美國和歐洲的援助——戰事開打1000天來,烏克蘭從美國獲得超過640億美元的軍事支援。然而,這種支援正變得難以為繼,美國國會的共和黨人在對烏援助上分歧明顯,當選總統特朗普更是揚言要快速結束這場戰爭,這讓不少烏克蘭人擔憂自己會淪為談判中的犧牲品。
不過,特朗普團隊最近在與歐洲官員對話中透露,他仍計劃繼續軍援烏克蘭,同時尋求結束戰事。俄羅斯總統普京則表示,“隨時”可以與特朗普會談,但俄方回絕了立即停火的呼籲,認為此路不通,他們只願意進行談判以達成長期和平協議。
一些西方官員認為,俄軍在戰場上的推進速度加快和烏克蘭獲得授權使用美國和英國的遠端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標誌俄烏戰爭進入了“最危險的階段”。
過去一年,歐亞大陸上的另一場戰爭也望不到頭。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大規模衝突已經一年有餘,加沙地帶的人們承受了無法想象的苦難。
〓 2024年12月27日,加沙人聚集在被以色列空襲炸燬的一棟房屋前。
此前,巴以談判一度傳出積極訊號,但此後橫生枝節。2024年12月25日,哈馬斯和以色列都發布宣告稱停火協議的達成遭到推遲。與此同時,以軍持續打擊加沙地帶,醫療機構受損嚴重,當地人道主義危機仍在加劇。
截至2024年12月26日,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超過4.5萬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婦女和兒童。而根據戰前2022年的統計,加沙地帶總人口不過237萬。
倖存者們在親人離去和無法停火的陰影中活著,有人受傷、有人流離失所,更多人得不到足夠的水、食物和醫療照護。聯合國人權事務主管沃爾克·圖爾克在一份宣告中表示,“這種前所未有的殺害和傷害平民的事件,是未遵守國際人道主義法基本原則的直接後果。”
以色列回應稱,他們一如既往按照國際法行事。該國政府亦無視國際社會施壓,取消了與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之間的協議,禁止該機構展開救助,甚至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列入不受歡迎的人員名單,禁止其入境以色列。
戰火還外溢到黎巴嫩。自2023年10月以來,黎巴嫩真主黨不時襲擊以色列北部,招來了以方的回擊。事態在2024年的傳呼機爆炸事件後猛烈升級,以軍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及多個地區發動襲擊,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在襲擊中身亡。黎巴嫩則以空襲進一步回擊以色列。
據黎巴嫩政府稱,衝突已造成近3800名黎巴嫩人喪生,超過100萬人流離失所,佔該國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以色列一方則有約100名平民喪生,數萬人被迫離開以色列北部的家園。
2024年11月,以黎雙方接受美法兩國斡旋達成的60天停火協議,於當月27日生效。以色列在該期限內逐步撤出黎巴嫩南部,真主黨則撤到黎南部的利塔尼河以北,由黎巴嫩軍隊和聯合國維和部隊替代。
巴以衝突未平,不遠處的敘利亞再起波瀾。該國反政府武裝發起閃電攻勢,從阿勒頗一路高歌猛進,相繼拿下哈馬和霍姆斯等城市,直至佔領首都大馬士革。政府軍則不戰而敗,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遠遁他國,到俄羅斯尋求庇護。
從阿拉伯之春到2024年末,敘利亞在內戰中度過了近14年。其間,隨著多方力量介入,局勢時有變化,但基本保持穩定。如今一切徹底洗牌,重建之路依舊漫長。誰能團結民眾,讓這片土地真正告別內戰、休養生息?
艾哈邁德-沙拉(Ahmed al-Sharaa)率領“沙姆解放組織”推翻阿薩德政權後,他領導的臨時政府宣佈了諸多溫和措施,強調有意建立法治與包容的政府。他近來表示,該國舉行大選可能需要四年時間,因為首先要透過一部新憲法,這就需要兩到三年。
〓 艾哈邁德-沙拉帶領反政府武裝推翻阿薩德政權。
過去一年的朝鮮半島局勢也引人關注。尤其到了年末,美韓不斷強化軍事同盟,延伸核威懾,朝鮮則試射“火星炮-19”型洲際彈道導彈,讓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 韓國媒體上在播放朝鮮試射洲際彈道導彈的新聞。
從2024年年初開始,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便宣稱韓國為本國的“頭號敵人”,撤銷了負責朝韓關係以及統一事務的相關機構,表示對於南北統一不再感興趣。此後雙方開啟一系列喊話和對抗舉措。預計金正恩將在2025年1月召開的最高人民會議上指示修憲,正式將韓國定位為“敵國”。
多國政局波動頻繁
攪動世界的不僅是戰爭,在這個選舉頻頻的關鍵年份,許多國家政壇迎來重組。根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有76個國家或地區(包括4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舉行大選,涉及100多場選舉活動,至少覆蓋41.7億人口。
最受矚目的莫過於美國大選。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週期有太多意外發生,我們看到的不是“十月驚奇”,而是時刻在發生“驚奇”。
從最初兩位老年候選人再次對陣,而後特朗普在生死邊緣躲過子彈,歷史般“振臂一呼”,再到民主黨臨時換將,這場選舉逐步從乏味走向離奇。直至特朗普在選舉夜掀起紅色浪潮,奪下所有搖擺州,以碾壓式的勝利姿態宣佈迴歸。
儘管特朗普尚未宣誓就職,這個世界已經在為他的二次任期做準備,無論美國的盟友還是敵人。儘管這種準備可能是徒勞的,這個固守單邊主義、反全球化、宣揚民粹的當選總統,從不以傳統政治家的方式處理對外事務。
外界不得不做好最低期待——他會退出《巴黎協定》,會出手干預俄烏和巴以兩場戰爭,會對許多國家揮起關稅大棒……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一舉一動都會掀起漣漪甚至巨浪,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 美國大選期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特朗普在紐約會面。
另一場覆蓋範圍極廣的是歐洲議會選舉,3.6億歐盟公民參與其中。2024年6月6日至9日,來自歐盟27個成員國的數萬名候選人爭奪歐洲議會的720個席位。結果顯示,傳統黨派萎縮,右翼民粹力量大幅上升,既重塑了歐洲議會的黨派格局,也進一步削弱了法德的歐盟話事人身份。
〓 歐洲議會選舉於2024年6月9日結束。
類似的政治版圖變動也出現在法國國民議會選舉中。由於沒有任何一個黨派取得絕對多數,呈現出左中右“三足鼎立”的局面。法國總統馬克龍飽受政治創傷,因為這場本不必要提前舉行的選舉,他所在的政黨聯盟自此失去了議會中的優勢地位。
過去一年,日本政壇也充滿變數。由於支援率不斷下滑,時任首相岸田文雄於2024年8月辭任,石破茂出人意料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勝出,他很快宣佈解散眾議院並提前選舉。
〓 日本執政黨在眾議院選舉中慘敗。
結果證明,這也是一次適得其反的政治豪賭。受到物價上漲、自民黨黑金醜聞的影響,選民們積攢的不滿在10月底的眾議院選舉中釋放,長年執政的自民黨痛失多數席位,迎來一場慘敗。石破茂雖在11月的首相指名選舉中過關,但其內閣民調支援率依然低迷。未來,他的阻力會比前任更大。
除了選舉結果越來越難以預測,不少國家的政局也波瀾四起。
因涉嫌濫用戒嚴權,韓國總統尹錫悅以“剷除親朝勢力”為由挑起的政治鬧劇受到外界高度關注。2024年12月14日,韓國國會通過了針對尹錫悅的彈劾動議案,同時,韓國檢方也對尹錫悅等人涉嫌內亂一事展開調查,並禁止其出境。
12月31日,首爾西部地方法院針對尹錫悅簽發拘留證,這是韓國憲政史上司法機關首次對現任總統採取強制措施。
尹錫悅的麻煩不斷外溢,他被暫停職務後不久,代行總統職權的國務總理韓德洙也遭到彈劾;隨後,由韓國經濟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的崔相穆代行總統一職,然而接任不過三天,崔相穆也被警方立案調查。隨著朝野鬥爭加劇,韓國正進入一段政局不穩的時期。
〓 韓國國務總理韓德洙遭到彈劾。
另一個亞洲國家越南,過去一年結束了高層人事地震。該國反腐浪潮中,時任國家主席武文賞因違反黨規於2024年3月請辭。此時距離他上任不過一年,而在過去三年間,該國高層人事變動頻繁,政治風向難以捉摸。
兩個月後,公安部長蘇林就任越南國家主席。同年7月,時任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因病離世,蘇林於8月當選越共中央總書記。10月,越南第十五屆國會投票選舉梁強為國家主席,蘇林卸任國家主席。至此,越南“四駕馬車”終於補齊。


氣候災害侵襲人類
2024年12月,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宣佈,過去一年是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4°C,異常高溫可能延續到2025年。世界氣象組織也發出紅色警報,2015年-2024年將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
即便在歐洲這樣相對發達的地區,每年也有超過 17.5 萬人死於高溫。極端氣溫加劇了慢性疾病的發生,比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對於老年人、孕婦等群體來說,這將造成極大的生存負擔。
伴隨高溫而來的往往是乾旱。2024年,撒哈拉以南的衣索比亞、索馬利亞和肯亞等國經歷了極端乾旱,導致農業歉收,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聯合國估計,2024年約有1000萬人受到乾旱影響。
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現象不止於此。由於海水溫度上升,颱風獲得了向前推進的更大力量,形成一個個超強颱風,重創中國沿海省份。從南太平洋出發的颱風“摩羯”,給海南省帶來巨大損失,上海則在一週內罕見遭遇兩個颱風登陸,“貝碧嘉”成為75年來登陸上海的最強颱風。
〓 最強颱風“貝碧嘉”過境上海,造成巨大破壞。
2024年,美國也屢次遭到風暴襲擊。四級颶風“海倫妮”在9月登陸,給佛羅里達州、佐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等地帶來巨大破壞,並導致災難性降雨,有220人因此死亡。一個月後,五級颶風“米爾頓”重創佛羅里達州,還帶來龍捲風。此外,得克薩斯州也曾在6月被五級颶風“貝里爾”侵襲。
歐洲同樣難以倖免。西班牙在10月遭到洪災,因為低氣壓引發大暴雨,該國多地降水量暴增,甚至超過一年的總量。氣象專家指出,這背後有氣候變化的因素,全球變暖加劇了暴雨程度,洪水和大西洋氣溫上升息息相關,地中海成了“定時炸彈”。
〓 西班牙的洪水過後,車輛被衝到擠壓在一起。
整個颶風季節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損失估計達到5000億美元,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2%,西班牙的洪水亦造成217人死亡,多地建築物和交通受損。發達經濟體尚且無力招架極端天氣侵襲,遑論非洲、亞洲、美洲等地的脆弱國家。
“氣候災難正在傷害健康,加劇不平等,損害可持續發展,並動搖和平的基礎。弱勢群體受到的打擊最大。”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如此表示。
當氣候變化加劇,人類的排放行為卻沒有得到遏制。根據《2024年全球碳收支》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4年達到416億噸,高於2023年的406億噸,這些排放大多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
聯合國釋出的《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歷史新高。報告分析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各國當前承諾之間的差距,並強調如果不採取緊急措施,將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溫控目標。
然而,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並沒能創造人類合力的奇蹟。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辦的COP29,旨在進一步談判並決定氣候融資問題。最終達成的協議規定,發達國家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資金,幫助欠發達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同時設定到2035年提供每年“至少1.3萬億美元”的整體氣候融資目標。
〓 巴庫氣候大會取得的成果有限。
在此之前,80多個國家提出了1.3萬億美元的融資目標,最終的成果與之相差甚遠。何況即便是3000億美元,也未必能順利落實。這讓不少脆弱國家感到憤怒。太平洋島國萬那杜不得不聯合多個脆弱國家訴諸聯合國國際法院,為的是確定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義務。


財政麻煩催化政治危機
從資料上看,過去一年的世界經濟保持了復甦勢頭。
2024年12月4日,經合組織(OECD)釋出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2%,2025和2026年增速均穩定在3.3%。報告說,目前全球通脹水平持續下降,就業壓力緩解,貿易開始復甦,全球經濟保持韌性。
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基本一致——該組織預計2024年和 2025 年全球經濟增速均為 3.2%,全球總體通脹率將從2023 年 6.7%的年均值下降至2024年的5.8%和2025 年的 4.3%。相比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發達經濟體通脹率迴歸目標水平的速度更快。
此外,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貿易規模預計達到33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年增長率達到3.3%。而據最新一期的《世界旅遊晴雨表》,2024年前九個月,全球約有11億遊客出國旅行,旅遊業已恢復至新冠疫情前水平的98%。
以上洋溢著樂觀情緒的資料,卻和人們的體感極不相符。在歐美,生活成本壓力困擾著工薪階層和收入較低的群體。即便是經濟恢復最有起色的美國,普通人仍然因為高物價而怨聲載道,這也是此次美國大選中選民最關注的議題。
除了個體承壓,多國財政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而這些麻煩成為政局突變的催化劑。
比如德國總理朔爾茨領導的聯合政府在2024年11月垮臺,起因是其與前財政部長林德納的經濟政策相左。
〓 朔爾茨領導的聯合政府因財政問題意見不合而走向分裂。
作為執政聯盟成員,社民黨和綠黨都偏左翼,主張透過大量資金維繫社會運轉,鬆動債務剎車機制,而林德納所在的自民黨則在財政問題上主張保守剋制。由於各方在財政政策上的分歧無法彌合,朔爾茨不得不將林德納解職。林德納領導的自民黨隨即退出聯合政府,宣告了這個執政聯盟的垮塌。
在法國,人們見證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最“短命”的一屆政府。2024年10月,時任總理巴尼耶提出2025財政年度預算草案,然而因各黨派意見不一,該預算案推進困難。為了打破僵局,巴尼耶動用憲法相關機制,決定不經國民議會投票強行透過其中的社保預算案。
作為議會中的主要勢力,極右翼和左翼政黨均對此表示不滿,並對巴尼耶政府發起不信任動議。對此,巴尼耶警告議員“不要將黨派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然而,這個警告毫無作用。
政府可以垮塌或更迭,但財政危機不會隨之消失。國際評級機構惠譽釋出報告顯示,預計法國2024年財政赤字將擴大至國內生產總值的6.1%,遠高於之前預期的5.1%。
經合組織在最新的報告中稱,由於政治不確定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預計德國經濟將停滯不前,並將其202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到0.7%。與此同時,經合組織也將2025年法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0.9%。歐盟“雙引擎”運轉不暢,或將削弱歐洲的國際影響力和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在單一政黨執政的英國,情況並不會更好。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在本屆選舉前指出,無論哪個政黨上臺,新政府都將面臨70年來最嚴峻的財政挑戰。
到2024年7月,英國政府公共債務已達到約2.7萬億英鎊,約佔GDP的99.4%。按照當前的政府支出和稅收計劃,預算赤字水平將在未來五年保持在GDP的3%以上,公共債務約為GDP的100%。
英國首相辦公室因此宣稱,英國國家已經“破產且支離破碎”。重新上臺執政的工黨評估,如今英國有約200億英鎊的公共財政缺口,他們將此歸咎為保守黨的責任。可礙於競選綱領的限制,工黨承諾不會提高所得稅、國民保險社會保障金、增值稅和公司稅的稅率,因此無法透過這些渠道彌補缺口。
〓 英國工黨勝選上臺後宣佈,國家有巨大公共財政缺口。
看向未來的話,發展中經濟體的情況只會更糟,尤其是中東、中亞、非洲等地區。多重因素導致這些地區經濟增長減弱,比如石油生產、衝突內亂、極端天氣等。
這些因素也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疊加上特朗普迴歸的不確定性,事態或滑向更不樂觀的一端。比如通脹壓力與債務危機高懸,全球供應鏈被擾亂,這可能會進一步讓企業難以擴張、消費者不願消費、商業社會各個環節降速,從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