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影片
對於打工人而言,
35歲危機、精神內耗、職業倦怠、睡眠拖延、職場PUA……是普遍困境。
上海市著名的“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接診了許多因焦慮抑鬱等問題來訪的職場人。
據此,出版過一本《輕鬆上班:打工人心病處方》,
以個案展開,
解釋了精神內耗、職業倦怠等問題的成因,
而且貼心開出了自助和互助的“心病處方”。
這本書於2024年上海書展期間上市,上市首日就被一搶而空。

上海市著名的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被網友親切稱為暖心之家(sweet home)

一條拜訪曾慶枝(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健康促進科科長)、李黎(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健康促進科副科長)
“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設定35歲這條線,
35歲是個多好的年紀,非常富有創造力,
又有經驗,又比較理性的一個階段,
對職場來說應該很有價值。
這個限制的危害挺大,無端地會引發很多的焦慮。”
一條拜訪了本書的主編曾慶枝、李黎醫生,
請她們為自嘲牛馬的一代,開出一份精神健康指南。
自述:曾慶枝、李黎
編輯:倪蒹葭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有一個心理熱線接聽室,職場、青少年教育和情感是三大主要來電問題
關於職場人士的代稱,前幾年是打工人,最近是牛馬、嗎嘍,身份好像越來越低,打工人心裡的不確定感越來越強。不確定感會引發很多問題,包括焦慮、職業倦怠,對職業的意義,甚至生活的意義都會覺得很迷茫。很多職場人員走進了我們的診室。
精神內耗,其實就像你的腦子裡一直有兩個小人在打架,誰都沒有贏,但爭吵一直在持續,這需要耗掉我們精神的能量去支援兩人打架。很多打工人可能會面臨,今天什麼事情都沒做,但是能量就耗光了這種狀態。
內耗的損傷太大了,你去跑10公里,可能只是生理痠痛,而且實際上會有很多釋放,但精神內耗別人是看不見的,是不被理解的痛苦,它的損傷是從心理到生理、精神都會消耗,就像把一個人的電池給抽乾了。

《我的解放日誌》中的打工人
為什麼我們人會產生精神內耗?本質上我覺得是他跟自己相處的問題,沒有真正地去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如果他本身是一個比較敏感,或者對自己要求特別高的人,也更傾向於有這樣的內耗。
對於精神內耗的人來說,他也不想,但是控制不住,面對這樣的來訪者,我們更多時候是幫他一起去探索,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我有一個來訪者,他自己創業做公司,前期非常有激情,以前在國外創業,但回到中國以後就有點水土不服,然後他一直在糾結到底他的決策正不正確?有很多自我的懷疑,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都產生懷疑,他的生物鐘也亂了,晚上越累越不睡覺,刷手機可以到半夜,睡到中午才醒來。(注:本文中的個案皆由幾個真實案例糅合成,保護來訪者隱私)
我就會跟他一起去探索,他決定回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真正內心需求是什麼?然後慢慢地他發現自己想要做什麼事,當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的時候,原先糾結的那部分內容,好像自動消失了,可能還有一些否定的想法出現,但是他在行動中也會慢慢破解,看到內心那部分力量和堅定的目標。


一條曾報道過的年輕人湧入寺廟小住、週末去道觀打太極,許多人的初衷都是暫離外界紛擾的資訊
幫助心理能量的電池充滿電,部分可能需要專業人員跟你一起去做,但有一部分我們自己就能做,1)首先,心理能量也要靠生理的部分去支援,所以最基礎的是保護好我們這副肉身,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有規律的生物鐘,這些都能幫我們恢復。
2)減少外界不良資訊的侵入,包括無效的社交網路軟體。因為外面的資訊太多了,你看到一些光鮮的地方,開始自我懷疑,人家怎麼都過得比我好?人家都回去創業了,我是不是也要回去,我到底留在大城市有什麼意義?所以給自己留一些空間,減少這些資訊對心緒的干擾。
3)保持良好的社會關係,剪除太多的細枝末節的社會關係,一些不需要的社會關係把它剪除了,也是減少心理負擔的一個過程。
4)一開始我們可能不需要提供那麼多建議,觀察生活中比較混亂的地方,找一個你能突破的點。比如說我每天半夜才睡覺,那就去改這個點,現代人容易有睡眠拖延的問題,工作已經很累了,但是睡前忍不住刷手機,白天的時候,前額葉有能量去管住我們,但是到了晚上,前額葉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所以自制力下降。每天睡前我就把手機鎖起來也好,遠離也好,一定要放到旁邊去。5%的改變其實可以帶來更大的改變,行動會給你帶來力量。


職業倦怠不是一種病,世界衛生組織說它是一種狀態,但它的確會給人造成痛苦,也是抑鬱焦慮的一個危險因素,所以倦怠到最後很多人都會抑鬱。
它主要有三個特徵,一是耗竭感,身體精神心理好像都被掏空,非常沒有活力;
第二個是對工作失去熱情,也失去了成就感,覺得自己做的工作沒有什麼價值;比如他以前看到自己銷售量提升了,很開心,但到職業倦怠的時候,會覺得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自己做的所有的都沒有什麼價值,職業的自我認同感也會降低。
另外是情感的疏離感,這通常發生在需要很多人際交往的行業,比如說我們醫生,還有服務行業,為什麼病人有時覺得醫生好像沒有感情,當一天看了幾十個病例以後,他沒法有感情,能量都耗盡了。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600號畫廊。李黎醫生說:畫廊很一大部分作品是康復患者創作的,也有對精神問題感興趣的藝術家,這幅畫特別讓我有打工人的代入感,一個個人很像NPC,也會自我報錯
職業倦怠怎麼產生的?一是工作負荷跟你個人承受能力不適配,比如說你是做服務行業,必須每天保持8小時、12小時的微笑,這跟你能輸出的情緒價值已經完全不適配了。
二是回報和付出不成比例,一個人的價值經常得不到體現,比如得不到晉升,得不到尊重。
三是責任跟權利不匹配,給了你很多責任,你又是責任心非常強的人,但做這件工作,需要調配很多資源,實際上你是沒有的,那你會失去控制感,增加出現倦怠的風險。
從職場因素來說,如果讓員工在適配崗位上發揮,有相應的薪酬制度來體現他的價值,有比較好的上升通道和公平的競爭環境,能改善職業倦怠。
從個人來說,改善職業倦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時間休息。有些人不允許自己休息,覺得自己不配休息。
對自我要求比較高,完美主義、A型人格的人容易職場倦怠,他為了完美付出很多,人的能量就那麼些,慢慢消耗以後,是不是就倦怠了?還有高控制慾的人、服務性行業的人也容易出現。對完美性格的人來說,他可能需要覺察到實際上沒有完美;
有些人把職業當成了全部的生活,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事業上,這部分人我們需要讓他自我覺察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他可能透過工作來獲得安全感,那獲得安全感除了工作還有什麼途徑?他的社會關係,他內部的自我認同。為什麼會缺乏這部分,而只能靠職業認定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每個人情況不一樣,需要去探索。

曾慶枝醫生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我有位來訪者,是個小姑娘,創業的時候熱情很高,2022年在上海,一切暫停之後,她的生活節奏就亂了,突然像被抽乾了,一點動力都沒有。她覺得為什麼前期那麼大動力,現在一點感覺都沒有了,很怕自己從此擺爛。
我跟她做了20多次的治療,發現她前幾年其實是過多消耗,投入了特別多的精力,突然停下來以後,身體開始反應了。聊到為什麼要創業,她說想讓家人看看她是有能力的,她比他們強,她原生家庭環境的確不太好,有過被家暴,她前期的一切動力都是為了混出個人樣,讓別人看看,並沒有想到自己需要什麼,幫助她梳理這一點以後,跟她一起探索,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如果一直戴著假面具去去面對外界,其實內心的那部分,跟外面那部分是有衝突的,這種衝突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都挺好》中的程式設計師
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設定35歲這條線,35歲是個多好的年紀,非常富有創造力,又有經驗,又比較理性的一個階段,對職場來說應該很有價值。
這個限制的危害挺大,起碼會造成每個職場人的焦慮感,如果35歲這個階段被裁員了,再就業這個市場就沒人要,好像是被社會拋棄了,無端地會引發很多的焦慮。
如果35歲失業了,我覺得從三個方面自救,第一個首先要改變“被拋棄了”這個認知,失業可能不是個人的原因,可能是環境改變了,也可能是這個行業走到了末端,你早早抽離出來,有機會去發現新的行業,這是一個機遇。如果你一直是受害者心態——世界對我不公,或者我自己不行,這些想法已經會消耗掉你很多能量,容易做一些不明智的決定。
第二,找到自己想要做什麼?社會需求什麼?我現在有什麼能力?從這三個當中找到一個交集。如果我想做的是這個,社會正好有這個需求,但我缺乏這樣的能力,那現在這個階段正好可以去學習提升你的能力。
第三個就是行動,找準方向就去行動。內耗都是內心的活動,你嘗試去行動以後,就發現選A和B沒有那麼糾結,可能不是A也不是B,而是C這條路,一開始我們不要求完美,從你能做的事情開始,你行動以後有反饋,這種反饋帶來一些心理能量,讓你有精神精力去規劃下一步怎麼做。


上海漕河涇園區的打工人
PUA的核心是控制。透過不斷地貶低你,隔離你健康的一些人際交往,從認知上給你一些錯誤的引導,實現對你的控制,造成被PUA的當事人非常缺乏自信。
PUA一般會帶著幾個明顯的特徵,第一個,你會覺得為什麼跟他一起的時候,就這麼自卑,這麼沒有價值感?曾經有個閨蜜跟我講,她的一任男朋友跟她說,你要是沒有遇到我,你現在人生非常慘,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這麼明顯的PUA,她說當時居然相信了。
第二點,你會覺得自己做決定,都得去問問某個人的意見,或者做了這個決定,覺得很心虛,是不是應該再去確認一下?這個時候需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是不是已經被控制了,為什麼不能拿出自己的決斷。
還有個特點,非常隱性,他會隔絕你其他健康的人際關係。舉個例子,老闆會說,你看看你是團隊裡最差的一個,為什麼他們做得到,你做不到?聽起來是在貶低否定你,但是引申一層,這會讓你覺得自己不應該和團隊成員有一個平等的關係,你被隱性地孤立了。
如果在工作上或其他人際關係裡,某個人讓你慢慢形成這樣一個感受,覺得自己是最差的那個,不敢跟別人說你的困難,一說身邊的人都會瞧不起你,那可能你是被PUA了。
日劇《我,到點下班》

我們找了一些常見的PUA話術,做一些反PUA的示範。
話術1:別人能做好,你怎麼做不好!
回答1:他有他的長處,我有我的長處領導。其實你不知道在這些方面我也做了很多工作,要不是因為我,現在專案還沒有這樣的進展,所以領導你相信我,我可以的。
話術2:好好幹,以後給你升職加薪!
回答2:真的嗎?什麼時候領導?去年這個時候你就跟我說了,能不能先升一點職,加一點薪,這樣我就更有勁頭。
話術3:你真是辜負我的期待。
回答3: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領導,可是您的期望也太高了,你知道我已經很努力了,我幹了這個那個事情,也沒有得到你的認可,我也非常失望。
回應PUA,關鍵是要識別出他的邏輯。你在人際關係裡面非常清楚自己的邊界,他貶低你,你要對自己有客觀的認知,他畫大餅,你也能看得出來,以不變應萬變去回覆。
什麼樣的人容易被PUA?第一很敏感,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第二有討好型人格,這和原生家庭、成長環境都有關係,在原生家庭裡,如果需要去付出代價,比如必須要學習成績好,我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愛並不是無條件的。這就養成了一個模式,必須要付出些什麼之後,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注和愛。在職場裡,也會覺得老闆的要求我必須都滿足,他才能夠認可我,我們會不斷複製原生家庭親密關係的最基礎模式。
但是你也不要忽視,你現在是個成年人了,有力量去改變,可以變得不同,走出這些不健康的關係模式。


北京大量網際網路行業青年從霍營站坐車上班
有毒的職場環境,給了我們很多影響,環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你時時刻刻能感受到。
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一個數據,我們在職場精神健康促進裡每投入1塊錢,收益是4塊錢,收益比很高。對員工精神健康的關注,不僅可以提升工作效能,還可以預防影響企業生產秩序或形象的事件。
比如說,之前某咖啡店的咖啡師情緒崩潰,向顧客潑灑咖啡粉,我們其實不能去怪這個咖啡師,大家看到的是那一刻的發作,但是也許在這之前,他有100次甚至更多次在瀕臨崩潰的邊緣,那一次只是他被最後一根稻草砸中,被壓垮了。社會輿論帶給企業的影響也蠻負面的。

李黎醫生進企業做心理健康促進工作
我經常問職場朋友,你每年做不做體檢?大家都做,但是你有生之年有沒有做過一次心理體檢?99.9%的人都說沒有。
普通打工人可以開始建立心理健康的意識;從企業和管理者的層面,自上而下的一個佈局,是更快速的,有一些企業做得很好,有專門的員工健康福祉的部門。
我們也會進企業去做心理健康促進的工作,讓大家體驗減壓,也許是一個非常小的運動,像手指遊戲、拉伸操……還有正念飲食就是放下所有其他事情,我就好好地吃東西。我們可以從吃一個橘子開始,橘子就是你此時此刻交流的物件,觀察橘子的大小,聞一聞它的香氣,感受它的觸感,在剝開它的時候,看一下橘子皮的水分是怎麼升騰起來的,一點一點去品嚐。

正念飲食,專心吃一個橘子
如果我們願意,其實在吃飯、在走路,在我們做日常生活小事的時候,都可以聚精會神,只享受當下,這就是正念的核心理念。
正念也可以做心理治療,我想這也是我們職場人比較缺少的狀態,停止外界的很多打擾或自己尋求刺激的行為,和自己待在一起,很利於我們心靈的休息。
積極心理學又被稱為幸福課,它有一個概念,叫做心流,我享受此時此刻,而且我產生巨大的幸福感,這就叫做心流。

一些職場人士列出的滋養型事情,比如徒步、擼貓、健身、發呆、逛公園……
有的人說,想去照顧自己,但是都不知道怎麼照顧。聽起來很心酸,在說自我關懷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應該是自我觀察,觀察自己哪裡難受。
你可以觀察兩個時間段,入睡前和睡醒起來的第一意識,觀察一下你在想什麼,因為這時候我們是很放鬆的狀態,剝離了手機等干擾,如果這時候你在焦慮哪個工作還沒做完,可能你太多地捲入到工作中;如果你在焦慮孩子期末沒有考好,寒假要讓他彎道超車,那這可能就是你病根,能讓你知道應該從哪調整才好。
可以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來照顧自己,列出一些對你來說滋養型的事情和消耗型的事情。
對每個人來說,滋養型的事情不一樣。我有個來訪者,他每次內耗的時候,採用的方式是看書,我問看書效果怎麼樣?他說都看不進去。所以對他來說,這種安靜的方式並不適合,我就跟他列了一個適合他的清單,比如我會問那天老闆批評你了,你是怎麼走出來的?他說出去散步,那散步就是一項滋養型的事情。

情緒是怎樣改變大腦的,抑鬱症的影響:海馬體體積變小;前額葉、杏仁核失去活力;大腦網路活動異常 圖片出處: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大家會給精神疾病貼很多不好的標籤,好像提出自己有精神困擾,顯得很矯情脆弱。但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職業倦怠等給我們心身健康帶來的影響,不要忽視心理需要幫助的訊號。
比如說抑鬱症,有人把它比喻成一場心靈感冒,它跟感冒相似的一點是,它在人群中比較常見。另外,它跟感冒一樣,有些是有自愈傾向的,可能一部分抑鬱的人能生熬過去,情緒恢復到比較平穩的狀態。不過,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感冒熬過去可以增強我們抵抗力,但抑鬱症如果純靠自己熬過去,它會增加下次復發的風險,所以尋求專業的治療是很有必要的。

曾慶枝醫生說:花時間編寫這本書,也是希望大家不要忽視心理需要幫助的訊號
幾十年前,來我們醫院的都是非常嚴重的(患者),可能引起一些社會干擾才進來,但現在看情緒問題,比如抑鬱焦慮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對自我需求越來越重視了。
像出現打工人、牛馬、嗎嘍這些詞兒,也有積極的一面,它有一種幽默的自我調侃,幽默是挺高階的防禦機制,另外有點抱團取暖的味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我身邊還有一群牛馬。大家願意去把自己的困擾說出來,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
